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疆,人们使用毡制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从穿衣戴帽到日常所用,羊毛毡都是新疆农牧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新疆最具代表性的维吾尔族花毡和哈萨克族花毡都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少数民族事业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工艺传承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毡工艺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的课题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羊毛毡是西北游牧民族常见的生活、生产制品,新疆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花毡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艺术特征。挖掘创新这种古老的纤维艺术的创作题材和产品品种,探索研发具有地域性、时代性的毡艺文创产品,使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保护的同时,获得新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3.
羊毛毡是西北游牧民族常见的生活、生产制品,新疆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花毡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艺术特征。挖掘创新这种古老的纤维艺术的创作题材和产品品种,探索研发具有地域性、时代性的毡艺文创产品,使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保护的同时,获得新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从祖先那里获得的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大和延伸,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因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和分析,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从祖先那里获得的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大和延伸,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因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和分析,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汇是从2001年开始频繁进入人们视野的,目前为止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近上千条,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涉及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本文结合新疆各民族间文化认同、文化差异、文化交融等特点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中的几点思考进行简单的陈述.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内生性公共文化资源。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绣和布绣为例,探讨了其在重塑传统文化空间、重构和整合社区关系、促进各民族交流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提出要重视非遗传承人在公共文化供给中的发挥,坚持非遗"有限度"的产业化,将非遗纳入其所以生成的社会文化与生态根基中加以整体保护,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人为承载对象具有活化的显著特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中需要典型的情动氛围。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和创新积极作用的分析阐述,结合"情动机制"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活化、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措施,对于新时代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人为承载对象具有活化的显著特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中需要典型的情动氛围。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和创新积极作用的分析阐述,结合"情动机制"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活化、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措施,对于新时代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选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等,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实施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枢纽地段,是古代东西方文明荟萃、撞击、交融之地.从古至今,生活在这块广袤大地上的各民族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创造出了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传统艺术及世界文化增添了不可取代的异彩.本文通过对新疆各民族传统舞蹈的论述,阐明传统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强调了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以期引起更多的人对抢救、保护、研究传统舞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内生性公共文化资源。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绣和布绣为例,探讨了其在重塑传统文化空间、重构和整合社区关系、促进各民族交流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提出要重视非遗传承人在公共文化供给中的发挥,坚持非遗“有限度”的产业化,将非遗纳入其所以生成的社会文化与生态根基中加以整体保护,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文化的发展,而一个国家所继承和发展的文化种类是非常多的,非物质文化就是其中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改革创新,我国已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正在进行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比较多的,因此,无论是在工作量上还是相关的工作内容上,都是比较复杂且庞大的,在这种形势下,数字化开发的相关技术开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中进行应用,并且在投入实际使用之后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故此,本文就对数字化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中的应用进行详尽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在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刘锡诚的论文阐释了民间信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民间信仰不是"烫手的山药",而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民间信仰弥散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中的精神布帛,这种状况是历史的必然存在。他主张以民间信仰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观念而置换"迷信"的背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不可再生能源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发展,它们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能源也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在能源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已经被物质文化所迷失,对于非物质文化产业已经逐渐遗忘。其实非物质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新方向,同时也是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经济发展态势。但是,在人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第三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人们在开发的时候过度追求经济价值,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目前不管是我们国家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人们也认识到了保护各民族文化对于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作用。因此,当前各个地区都应该加强对于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黔东南地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多民族人口的地区,主要是以苗族、侗族这两个民族文化比较丰富的人口构成,因此黔东南地区的音乐文化就比较发达。而对于苗族来说,他们创造了很多民间音乐文化,包括苗族独特的情歌、酒歌、祭祀歌、叙事歌、说唱歌(嘎白福)、儿歌等;侗族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很出名,特别是那些大歌、琵琶歌、牛腿琴情歌等民间歌谣被人们广为传唱。这些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黔东南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新时期的到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我们就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做出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汝阳刘毛笔为例,运用文化艺术人类学理论,分析传统手工艺汝阳刘制笔工艺的文化价值,采用田野考察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思想和观念,对汝阳刘毛笔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现状及战略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探索出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给出有效传承和品牌振兴的策略,以实现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在以往传统文化事项所处的自给自足的生态文化圈改变、大量异文化与本土文化开展对话之时。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对话不可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根本特征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文化事项。立足于既定现实、在尽量减少其精神文化内涵消失的前提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一个当下生存的自环境,才是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了当前的热门话题,"四印"苗作为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的清镇、六枝、修文等地区。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贵州省六枝特区桥梁村为个案,当地称"豇豆四印"苗,据调查研究表明还是归属"四印"苗,笔者通过对当地服饰工艺及文化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探究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了当前的热门话题,"四印"苗作为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的清镇、六枝、修文等地区。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贵州省六枝特区桥梁村为个案,当地称"豇豆四印"苗,据调查研究表明还是归属"四印"苗,笔者通过对当地服饰工艺及文化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探究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也越来越广泛。非物质文明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民间继承流传。但是社会高度发展之下,人们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改变,使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生存受到严重影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逐步消失。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逐步提升,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是当前时代研究的主题,本文就此课题进行分析探讨,深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