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近年来,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导致传播媒体终端变化,通信手段和传播、受众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在创建一个新的媒体环境.而在新媒体下,如何传播国家形象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增强传播意识,扩大国际影响,是对外宣传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当前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报道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见和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形象塑造。而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传播媒介。文章结合外国媒体报道特点,探讨传媒构建我国国家形象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区民族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一直是传播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形象传播的过程中,民族形象的塑造是一个核心环节。本文通过对新疆纪实纪录片和民族电影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他者塑造"和"自我建构"两个角度进行透视,以案例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努力寻找正确的新疆民族形象的影视建构方法,从而将新疆的形象更好地传播出去,能够走出新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4.
王家振 《中国民族博览》2022,(18):81-83+118
敦煌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圣地,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至今都是文化传播、多民族互通的重要地点。处在媒体融合发展、新兴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背景之下,利用智慧化的传播手段将敦煌的旅游形象传播至大众不失为一个好的宣传选择,能够为敦煌文化的传承工作助力。本文采用桌面研究的方法,认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挖掘其不同层面反映出来的内容,有意识地打造构成敦煌鲜明的旅游形象,并借助融媒体平台进行智慧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西方对于西藏的媒体建构呈现出诸多"刻板印象".文章从西方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切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刻板印象"和"集体误读"的文化主因;并分析了西方媒体对藏报道中使用的"他者化"新闻框架.最后,就西藏如何通过改善传播手段重塑其对外形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具有高效、直观、交互、传播面广等特点,能将内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直观形象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进行传达,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本文从探寻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契合点入手,结合经典案例分析,探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性和互助价值。通过项目实践,阐述传统文化传播融入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项目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具有高效、直观、交互、传播面广等特点,能将内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直观形象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进行传达,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本文从探寻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契合点入手,结合经典案例分析,探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性和互助价值.通过项目实践,阐述传统文化传播融入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项目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传播与政治的关系在古代突出地表现为政府对水陆交通的建设与控制.汉代从合浦郡出发的南海丝绸之路作为第一条由官方开通的海上航线,其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使贸易活动,同时也是由官方主导、民间参与,并以文化商品符号为主要内容的跨区域人际传播,它依托于政府的行政、交通及社会优势,不仅强化了边疆控制和国家"大一统"秩序,还使汉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和认知世界的信息渠道得以突破陆路限制,扩展到南亚乃至欧洲地区.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是东北名山,长白山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过融合、进步、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媒体关注率低下、宣传手段单一,导致长白山文化并没有得到高效率宣传。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针对长白山文化形象进行思路优化并提出对策,为长白山文化形象的传播提供更好的策略和运行机制,以此促进长白山地区媒介多样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于凤静  王文权 《民族学刊》2023,(5):82-90+126
东北地区朝鲜语文媒体的跨境传播对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对其受众基本特征的认知和精准把握是跨境传播的首要环节。本文基于线上与线下的调查分析,在跨境传播视域下对当前在韩中国朝鲜族受众的基本特征做了形貌概述和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伴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在韩中国朝鲜族受众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媒体认知特征等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代际更迭引发了新的传播期许、融入的渐变正在重构传播认知与态度、主体意识凸显促动其社交媒体偏倚,等等。对当下在韩中国朝鲜族受众基本特征进行总结与再认识,把握在韩中国朝鲜族受众代际更迭与传播需求的变化,是改进东北地区朝鲜语文媒体跨境策略、提升跨境传播效果的基础和依托,也是其跨境传播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功能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是东北名山,长白山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过融合、进步、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媒体关注率低下、宣传手段单一,导致长白山文化并没有得到高效率宣传.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针对长白山文化形象进行思路优化并提出对策,为长白山文化形象的传播提供更好的策略和运行机制,以此促进长白山地区媒介多样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进入了数字媒体新时代,信息革命正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地球村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倡议的提出对我国各高校来说,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对外文化艺术传播模式的创新发展机遇。同时,结合我国的特色发展道路,通过高校平台实行对外文化艺术的传播,也能够使我国的文化艺术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纵观当前形势,我国高校对文化艺术的传播模式还处于传统的保守状态,因此,本文主要从高校对外文化艺术传播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全球格局的变化研究高校的文化艺术传播的新模式,从而提升我国高校文化艺术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导游人员的服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旅游企业的形象,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旅游形象.就导游人员的职责和作用问题,对导游人员"游而不导"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性及如何杜绝这种现象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王炎龙  江澜 《民族学刊》2021,12(1):49-56, 89
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和构建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意识观念萌生、文化历史溯源和社会现实观照三个方面的历时性梳理,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新时代民族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凝聚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体的话语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独特的内在传播逻辑。机构媒体兼具权威性和拟人性双重风格,在传播叙事中强化国家整体性。平台媒体的技术赋能,也强化了议题的交流讨论和用户的具身体验。内容生产者利用自媒体进行个人叙事,更多主体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主动阐释和书写叙事,传递民族独特性。中华文明是在互相学习、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各民族在遵从各自的民族认同的同时,又始终秉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的媒体话语叙事中得以发展、强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进行民族话语表达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表演和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强大的国家硬实力的支撑下拥有强势传媒,以引导全球主导性议题、设置特定的传播框架以及营制有利的舆论环境等方式掌控了国际传媒的话语霸权.其中,阿拉伯-伊斯兰、中国等议题一直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流媒体传播的"重中之重",由此引发了因国际传媒冷战格局所致的西方媒介霸权主义这一全球性问题,并对当今国际关系构成巨大挑战,影响并制约了全球软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6.
"二鬼跌跤"是起源于今山西忻州地区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由秦朝士兵背假人战匈奴骑兵的作战方法演变而来,最初的形式为身背一个假人道具,在当地称为"抱跤人"。在民间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中,它既保留了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又结合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摔跤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了身背两个假人道具进行表演的民俗活动,假人形象也随民间文化的需要演变成了"鬼怪"的模样,成为了真正意义的"二鬼跌跤"。这项民俗活动体现出的是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展现的是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道具人物的形象伴随文化发展的需要,传播至今经历了三次造型上的变化,每一次的变化无不反应出民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的传播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文化的自我表述和对他者的表述,成为不同文化之间彼此交流的关键性手段和形式.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美国影视媒体中对伊斯兰和阿拉伯穆斯林形象的塑造和再现,蕴含着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从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电视电影、儿童卡通片和动画片的制作和传播中,都不难发现美国影视媒体中包含的复杂而深层的多种权力关系,并且反映出全球化时代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以及与伊斯兰世界和穆斯林的关系.通过对美国影视媒体对伊斯兰和穆斯林形象的塑造和表现过程的考察、分析,我们更能认识到不同文明间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建构、批判与整合功能,成为当下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研究现状,然后以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为研究文本,从历史架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外译三个层面,对其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加以分析,挖掘其作品在对外传播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锐 《中国民族博览》2022,(22):212-216
博物馆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是地方形象传播的第一站。博物馆信息传播和地方形象传播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根植于地域文化符号,从而建构地方文化体系,通过信息媒介进行地方形象传播。本文以广东雷州市博物馆陈列升级改造为例,强化雷州文化的内涵,阐述博物馆对地方形象传播的建构,探索博物馆赋予小城崛起的新路径。主要阐述两大内容,第一是通过雷州市博物馆布展大纲的重构,提炼雷州地域文化符号,建构雷州历史文化叙事。第二个以雷州市博物馆陈列设计为主要内容,通过展陈语言塑造空间叙事,将雷州历史文化可视化,创造雷州历史文化的时空体验,传播地方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青海撒拉族这样一个独特的"穆斯林地方社会"为窗口,考察一个世俗最高权力并非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体系是怎样在从"帝国"到"现代国家"变迁的历史场景中针对西北穆斯林民族建构自身形象的,从历时性角度反思"国家"对"民族"形塑的历史文化特性,提出国家文化维度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