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立其诚"出自《周易》,从先秦开始作为一种修辞观影响后世文学创作和艺术审美倾向.强调道德修养与儒家思想,须言之有物,且看重文辞纯正平之美.韩愈作为古文运动代表人物,提倡"文以载道"的散文理念.在其散文创作中,论说性散文尤其是说体文熔铸儒家思想、政治理想,对现实进行针对性批判,与"修辞立诚"的修辞观具有天然的结合基础.韩愈说体文说理透彻严谨,思想高古,文辞或恳切平白,或委婉掩蔽,是对"修辞立诚"修辞观继承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对于作家、漫画家丰子恺的散文和漫画创作,历来不少学者撰文阐释其中的佛家思想,当然亦有学者分析儒家思想对他散文创作的影响,但却较少论及儒家思想对其漫画创作的影响。本文认为丰子恺的散文和漫画创作都应该是他人生哲学的反映,漫画亦同样反映了他的儒家思想。明乎此,本文将就其漫画创作出发,着重探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3.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人们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各种思想观念以及作品均被后世所传颂、发扬,他在潮州任刺史时也给潮州当地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不断传播,在官方、士子、黎庶的敬奉下,甚至形成了"幼童能诵鳄鱼文""于今山水皆姓韩"的盛况。笔者针对韩愈朴素的价值观、思想观以及其行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带来一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于作家、漫画家丰子恺的散文和漫画创作,历来不少学者撰文阐释其中的佛家思想,当然亦有学者分析儒家思想对他散文创作的影响,但却较少论及儒家思想对其漫画创作的影响.本文认为丰子恺的散文和漫画创作都应该是他人生哲学的反映,漫画亦同样反映了他的儒家思想.明乎此,本文将就其漫画创作出发,着重探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5.
家族思想在我国有根深蒂固的历史,从家族特征的角度来说,民家与汉族具有极高的一致性特征,但在主体身份认同方面却有地域性高于家族性的情况。鉴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族群形成同步发展,民家文化是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体,汉文化的家族特征在民家文化中大量呈现实属正常,但就此推演的"白汉一体"结论与族群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不相符。对此问题的探讨,本文一方面通过分析早期民家的研究成果,探讨不同政治背景的主位民家观及白族观,包括主位的群体认同观念与作为民族的身份建构与转变。另一方面,基于作为原生纽带的家族体系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张力,探讨作为共同体的家族与族群在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工具理性与纯意识形态的非理性意义取向下的民家观。  相似文献   

6.
北宋中叶的文学革新是我国文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北宋中期以来,古文运动继中唐之后在学术界再次掀起高潮。倡导古文、复兴儒学成为学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从韩愈到宋代诸儒,古文运动事实上是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文”与“道”的关系问题,宋代学术界不同群体,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立场阐发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在宋学形成前,以释智圆、释契嵩为中心的一大批“儒化”的僧人,从佛学的角度对这场日益兴起的文学革新运动给予了关注。他们对晚唐体、西崑体、太学体的批评,对“文”与“道”关系的认识与思考,基本上使古文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后来的文学复古革新和散文正宗地位的确立初步扫清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天方性理》中的"真一说"是刘智哲学体系的基石,相关论述主要围绕着真宰或真主的体、用、为而展开。本文试图参照伊本·阿拉比学派后期苏菲哲学或理论灵知学1传统的规范性论述,对刘智的"真一说"进行哲学解读,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该理论。  相似文献   

8.
电影《大路朝天》以叙事散文的笔调,撰写出三代路桥人筑路架桥的波折与情感,其中意象的选取作为该部影片的亮点尤其值得书写。可以说,链接时空的隧道、链接情感的酥糖与链接精神的路桥都让这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献礼片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作品,它们在集中涌现出浓郁的诗性之美以外,直接服务于"链接"的母题。  相似文献   

9.
陈胜乐是以散文创作成名的湖北作家。进入九十年代,沉寂于散文创作园地已有数年的陈胜乐,竟突然在全国性的文艺刊物中,频频推出了他的散文理论文章,并相继出版了《散文研究与思考》、《散文新探索》、《散文美学概论》等理论专著。《人民日报》曾专门刊发过评介文章,认为"《散文美学概论》为散文美学这门新学科奠定了一块坚实的基石,它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它的独有见地的理论阐释和解读,它的对理论状态独特的把握方式,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国内著名的《新华文摘》、《文艺研究》、《作品与争鸣》、《文学自由谈》、《当代作家评论》、《作品与争鸣》、《散文选刊》等诸多报刊,对其散文美学研究成果也给予了充分关注,有3所高校还将此书列作学生学习参考书。至此,陈胜乐在他而立之年,完成了由作家到学者的蝉变。国内知名评论家的评论说:古今中外,至今还没有一本系统的、全面的中国散文美学论著。从"五四"时期以来众多的散文理论专著中不难发现,有的是说史的,有的是单篇文章的合集,更多的则是散文技巧和鉴赏。正是鉴于中国散文美学园地长期荒芜的现实,陈胜乐才大胆地闯进了这片处女地当了一名艰难的拓荒者。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作家,陈胜乐已收获  相似文献   

10.
电影《大路朝天》以叙事散文的笔调,撰写出三代路桥人筑路架桥的波折与情感,其中意象的选取作为该部影片的亮点尤其值得书写。可以说,链接时空的隧道、链接情感的酥糖与链接精神的路桥都让这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献礼片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作品,它们在集中涌现出浓郁的诗性之美以外,直接服务于"链接"的母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从先秦至明清,天人关系都作为基本问题加以研究。作为三大流派之一的道家哲学,其"天人合一"思想赞美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而为一。本文试图以"什么是天人合一"及"天人合一中"人"作为文化的主宰",进一步分析"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下的空间设计,并对建筑空间、文学空间、园林空间等人文环境空间进行多角度分析探索,从中国人的空间观中解读"天人合一"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以求得相对全面的认识,期许在"天人合一"的主导下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寻求最佳捷径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从先秦至明清,天人关系都作为基本问题加以研究。作为三大流派之一的道家哲学,其"天人合一"思想赞美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而为一。本文试图以"什么是天人合一"及"天人合一中"人"作为文化的主宰",进一步分析"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下的空间设计,并对建筑空间、文学空间、园林空间等人文环境空间进行多角度分析探索,从中国人的空间观中解读"天人合一"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以求得相对全面的认识,期许在"天人合一"的主导下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寻求最佳捷径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对于"笔墨"的看法,历朝历代的画家们对其阐释与解读众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笔墨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近代的山水大家黄宾虹提出了"五笔七墨"的理论,对古人的笔墨观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并且与自己多年来的写生经验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笔墨。本文通过论述中国画的笔墨含义以及黄宾虹本人的笔墨观,探究其对笔墨的理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结合司空图生平事迹及其崇佛的思想倾向,针对其诗论核心观点"外三说"、《二十四诗品》中的境界说、形神说及其诗歌创作中所蕴含的佛禅认识思维特征进行剖析,具体就司空图诗论中的境界说、形神说与佛禅的禅观、形神观,诗论中主体性意识与佛禅顿悟说以及诗论所体现出的中观思想等问题逐一阐释.同时根据司空图的诗歌创作特征挖掘其与佛禅认识思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论述其诗歌创作是在融摄佛禅认识思维方式后对其诗论主张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潘岳前后的思想加以概括和总结,发现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玄言思想、人生态度和一些政治主张这几个方面。他的玄言思想是来源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老庄思想,人生态度则是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领悟分不开的,他饱尝着人间的辛酸,其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也就是他的人生生活经验,同时他又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对于"礼治""孝治""教化""民本"等政治主张显然是竭力推崇的。  相似文献   

16.
壮族"隔魂"仪式试图通过借助女巫的神秘力量,将阴魂送回阴间,隔断其返回阳间的所有途径。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出发,对壮族"隔魂"仪式进行解读,剖析仪式的内部结构,挖掘其中的深层隐喻与象征,透视隐藏其中的壮族人民的人观、神观和宇宙观。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明清之际涌现出一批回族学者,他们援引儒家思想阐释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伦理纲常等重要思想,不仅适应了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需要、推进了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又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生命力。其中刘智援引儒家三纲五常确立中国伊斯兰教的"五典"说,系统阐述了穆斯林基本的人伦规范。  相似文献   

18.
山地民族万物关联的生态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向对方植入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个生命体。在这样的生态观的影响下,山地民族不断地向其所处的社区里布控着"神"的化身,使其社区极具神圣性,每一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结果是,在一个有"神"的社区里,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一传统思维给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生存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论学两篇」体志气韵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馀师录》曰:"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在昆明报刊上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华民族"一"与"多"之间的理论争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支持"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抗战这一时代主题,为抗战大业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主张中华民族"多元"的理论观点,则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观是一脉相承的,更具学理意义.民族理论的争鸣,同时拓宽了民族史研究范围,一定程度推动了民族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