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研究渤海国遗址的分布特征,了解并归纳渤海国历史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民族政权的演进,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地方民族文化,从而让渤海国遗址的保护真正落实,在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研究.  相似文献   

2.
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国重要的都城,它不仅仅是渤海的政治中心,更是渤海国的文化中心。自从20世纪30年代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对渤海上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发掘之后,在这片遗址中陆续浮现出重要的历史信息,为渤海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更加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近30年来,对于这一区域内的历史古城——渤海上京城的研究更是成为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3.
序渤海是从七世纪末直到十世纪初存在于今中国的东北部及朝鲜咸镜道地区的国家。渤海国自己的记录散失殆尽,尽管被称为“海东盛国”,但其实体并不太清楚。关于渤海的建国者有高句丽人说和靺鞨人说,至今尚未统一。战前,我国由于与“满洲”的关系,所以也很重视渤海史,并发掘了以五都上京龙泉府遗址为首的渤海遗址。只是,当时的研究对象主要限于与我国的关系史、地名考证。到了  相似文献   

4.
渤海国与中亚粟特文明的关系是渤海史研究的新领域。从文献学与考古学的整合研究情况看,粟末在营州期间就与粟特移民有密切关系。并因之参与了隋唐时期在营州地区的政治、军事活动,为粟末部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渤海国建立后,原营州粟特移民亦随之成为渤海国之编户,在渤海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作用,并在渤海国的经济贸易、金融流通和宗教文化建设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渤海史研究中存在诸多争论 ,渤海早期国号之争是其中之一 ,有的论者认为渤海早期国号不是震国而是革末革曷。本文从革末革曷与震国、振国与震国、革末革曷与渤海三个方面 ,就乞乞仲象————大祚荣所领导的粟末革末革曷族团在复杂的历史氛围中坚持正确路线建立国家的重要阶段 ,对渤海早期史及其国号作了必要的考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渤海国五京包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源)府、西京鸭绿府和南京南海府。目前,学术界关于渤海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和东京龙原府的地理位置已成定论,即上京龙泉府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中京显德府位于吉林省和龙市头道镇西古城,东京龙原府位于吉林省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的八连城;西京鸭绿府和南京南海府的地理位置则一直存在着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南京南海府位于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的青海土城,西京鸭绿府位于吉林省临江市市区附近。本文主要从如下三方面针对近十年来,渤海国五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其一,渤海国五京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其二,渤海国五京的建筑形制与五京制度;其三,渤海国五京的交通及历史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五国城通考     
本文考证了辽金"五国部"、"五国城"暨"五国头城"的源流、族属和所在地望,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考译渤海国地名,提出德里镇一名源自挹娄—赫哲语"头城"说,认为渤海德里镇是五国头城的前身。如此说不错,借此不仅可以廓清渤海国的北部边界、"黑水道"以及挹娄故地,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推测渤海国东北部各府、州之大概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群山环抱、一水中流,风光秀丽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龙水多龙海村西山坡上,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古墓,这就是渤海贞孝公主墓。据史书记载,这里在唐代归渤海中京显德府管辖。公元688年,唐军攻占高句丽都城。高句丽投降后,棘韬贵族大祚荣在辽河一带起兵反抗唐朝,后来以牟山城(今敦化境内)为据点,控制了粟末棘鞨各部和高句丽遗民。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了震国,建都于敖东城(今敦化市)。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曾册封渤海第一代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改震国为渤海国,属唐朝。渤海国强盛时,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贞孝公主墓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的四女贞孝  相似文献   

9.
土遗址是中华文明发源与演化的最直接的见证者,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但千百年来饱受自然和人类破坏,保存现状堪忧,亟待治理保护。本文以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工程为例,分析讨论几种常见的土遗址病害成因和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保护治理策略,以期为今后的土遗址保护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作为遗址保护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物修复工作已引起了各方重视。文章针对文物修复工作存在的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同时详细论述了更好地进行文物修复工作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以此促进遗址保护中心文物修复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于静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243-244
作为遗址保护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物修复工作已引起了各方重视.文章针对文物修复工作存在的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同时详细论述了更好地进行文物修复工作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以此促进遗址保护中心文物修复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渤海国设“押靺鞨使”这一职官,并不能说明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不是靺鞨族。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人当然清楚并承认自己是靺鞨族,只是因为粟末靺鞨人在渤海建国后的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其他靺鞨部族,双方差异渐大,不能用相同的方式管理,遂设置了管理落后的靺鞨其他部族的机构和官员,这就是“押靺鞨使”的由来。  相似文献   

13.
在合理保护原古城遗址的基础上对核心遗址及遗址周边控制地带环境进行提质改造,并加以合理应用.依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充分利用古城历史资源,通过遗址本体展示,结合相应的展示手段与考古遗迹现象解读,让观众直接了解战国、秦汉时期迁陵作为县城的布向、功能与历史发展等相关信息,了解古城存在形式与历史意义.里耶古城遗址展示创新研究思路:在保护的前提下,根据遗址的内涵,强调出遗址展示设计主题性;合理地结合现代科技展示手段展示和诠释遗址,增强考古遗址的观赏性与娱乐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江西省红色文物建筑展示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比分析、归纳研究等方法,探讨了江西省红色文物建筑展示设计的新原则以及展示设计的新方法,论证了保护是展示的基础,展示是保护的有效手段,做更好的展示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全社会认识和保护红色文物建筑的自觉性,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和文物建筑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对红色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展示。  相似文献   

15.
<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比以往有所突破,并注重运用最新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10年9月老司城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以来,保护、研究、展示工作得到国家各级文物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甚至荣登"201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围绕老司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及考古规划、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等议题,本刊特别整理了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们对老司城的评价,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相似文献   

17.
大遗址是与城市化发展联系密切的文化遗产资源,当前,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突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化解遗址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曲阜鲁国故城对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以鲁国故城遗址为例,探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由于风化、雨水冲刷及其他自然因素的侵蚀破坏,西炮台遗址文物本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本文以营口市西炮台遗址修缮保护为例,分析病害种类及特点并通过试验结果判定夯土土料的成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采用传统夯土工艺进行修缮保护。以期为土遗址的保护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渤海国的主要居民的族属、国号的分析阐述了其国为靺鞨之国。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与渤海是中华古代两大古族古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中华史、东北史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国际学界的一个热点。在高句丽国时期,臣附于高句丽的乃白山、安居骨等  诸部,并成为高句丽向外扩张的重要军事力量,待高句丽败亡后,离句丽以及白山诸部多散人渤海成为渤海编户。粟未 知在其酋帅率领下于隋末内附,并参加随、唐征伐高句丽的战争。渤海国号来源于唐朝对大柞荣为代表的古大氏族团地望的尊崇。渤海王室为大氏,为渤海统治核心,高句丽遗 乃渤海六大右姓之首,为渤诲大氏王室之辅弼,并已融入而成为新兴的渤海的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渤海族的形成标志以粟末部为首的  族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