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客家围屋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其独有的造型、精巧的设计、独特的建筑材料以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都具有浓厚的客家韵味,本文主要探索河源市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以及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2.
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3.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25-26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客家建筑,或许应该是凝重深沉而不失温情,坚实厚重又深藏灵气的交响曲。在中国传统民居里,客家人所创造的独特的建筑形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尽管在闽西南叫做土楼,在赣南叫做围屋,在粤北粤东叫做围龙屋,但实质上它们都是同源同构的民居,只不过在外观样式和建筑用材上有所不同,而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却是息息相通的。客家人曾经失去家园而游走他乡,在动荡不安的迁徙过程中,他们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安居乐业。一旦找到落脚之地,便安营扎寨,建造自己的居所。土楼、围屋、围龙屋,便成了他们理想…  相似文献   

4.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28-29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赣南的客家围屋,或许应该是凝重深沉而不失温情,坚实厚重又深藏灵气的交响曲。赣南山势险恶,素有“穷山恶水”之称,赣南的客家围屋却与当地山水环境和谐相融,又张扬着中原文化的气韵。毫无疑问的是:围屋是客居者祈求安定生活心态的真实外化。围屋,顾名思义就是围起来的房屋。这种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带有防御性质的围式民居,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在赣南至少有500座以上。规模大的如龙南关西新围,占地百余亩;小的像龙南里仁的白围,格局狭小,俗称“猫柜围”,喻其小如养猫之笼。赣南围屋大多建于明末清…  相似文献   

5.
由赣南师范学院、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和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秘书处联合主办,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和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于2011年10月21 - 24日在江西赣州、广东河源隆重召开.大会收到参会论文85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以及韩国大田大学等海内外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0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赣南是客家诞生地和大本营之一,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被誉为"客家摇篮"。本文就赣南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契机,从增强文化认同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同步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提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7.
闽西客家地区的"神媒"现象十分盛行,这是一种替神灵说话或传达神的旨意的宗教活动.闽西客家地区的"神媒"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试图分析闽西客家"神媒"现象、特点,以及产生闽西"神媒"原始宗教特性文化源流,从而为客家的形成是中原汉人与其他少教民族融合形成的学说提出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8.
南音北声     
韩晗 《民族论坛》2006,(11):37-38
如果说客家建筑是客家物质文化的代表,那么,客家方言应该就是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象征。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在客家地区,有这样一句民谚: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似乎可以说明客家话在客家人心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由房学嘉等主编的《多元视角下的客家地域文化》一书,收录了关于客家历史变迁与迁徙、宗教信仰与禁忌、家庭与宗族结构、建筑与服饰文化、地域族群互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以更广阔的地域研究视角研究客家而不局限于客家本身,在扎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基础上,深化了客家历史文化的研究。这为下一步开展科际整合,方  相似文献   

10.
论"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学说",不仅深刻影响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维.  相似文献   

11.
认为过去关于客家的形成与发展史的研究太过单一,指出应当关注迁徙中、迁徙后北方移民与原住民的互动,同时注意各地移民的不同情况。鉴于此研究取向,就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提出三点看法:一是南宋时期汀州的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体现在"颇类中州"上;二是明清时期赣闽粤边的流民归化及其文化认同受"汉化、儒化、王化"影响;三是清代以来客家精英与民众呈现不同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12.
首先简要回顾了客家的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然后借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对客家研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还探讨了全球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重要分支,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汉人南迁的时间、规模、迁入地的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在客家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把握客家民系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形成所依赖的各因素间的动态关系。客自中原来,这已成为共识,但南来的并非都是客。是什么力量令赣闽粤结合部的部分南迁汉人成为"客家人"?国内外专家对此已做了许多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原汉人南迁的规模、时间、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勾划出客家文化系统形成的动态过程。一、迁徙是人类生存和文化发展的基本形态之一人类在漫长的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壮族与客家交往的增多,两者之间的文化互动越来越普遍,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相互包容,甚至相互吸收。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两者已经出现了文化上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壮族的客家化与客家人的壮化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5.
以客家族谱的家规家训为着眼点,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其所反映的客家人的价值观念.族谱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谱所载的家规家训,是祖先的处事原则和经验教训之总结,是客家人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1篇.会议就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客家神明信仰的实证研究、客家风水文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域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成了许多共识,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论述了湖南客家文化的源流及其分布,进而分析了湖南客家的历史文化特征,并对了湖南客家文化与湖湘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饶伟新 《民族研究》2005,(6):92-100
针对目前客家学界认为今日"客家"的名称产生于明清时期,等同于明清文献中的"客佃"、"客籍"这一流行观点,本文以清代以来赣南文献中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些术语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历史内涵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清代的"客佃"、"客籍"作为清代移垦过程和户籍制度背景下特定的历史产物,其实是一个与"土著"、"土籍"相对的移民范畴,而今日所谓的"客家",则是在晚清民国以来社会文化变迁和学术发展背景下出现或建构的一个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系范畴,二者完全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故而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9.
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音乐中,客家筝具有重要地位.客家筝曲以古朴典雅、文静优美见长,《出水莲》是典型代表之一.文章对《出水莲》的演奏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期为客家音乐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音乐中,客家筝具有重要地位。客家筝曲以古朴典雅、文静优美见长,《出水莲》是典型代表之一。文章对《出水莲》的演奏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期为客家音乐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