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锈花釉瓷器是北方磁州窑宋、元、金时期瓷器装饰的特有品种,玉溪窑青花瓷器代表着元末明初云南青花瓷烧制的最高水平.元代铁锈花釉瓷器与元明时期玉溪窑青花瓷器虽地处南北两地,却共同具有元代瓷器的时代风格和装饰特征.  相似文献   

2.
八吉祥是藏传佛教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元代瓷器已出现八吉祥纹,明清时期八吉祥纹在瓷器装饰中较为流行。本文通过对传世及考古发现的明清瓷器的考察,梳理其所饰八吉祥纹的发展演变脉络,分析明清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八吉祥纹的形态及其组合特征,为明清瓷器及相关文物的断代提供依据,加深对汉藏艺术交流的认识,使相关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水是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是古代先人的精神寄托,水纹作为陶瓷器物中的一类装饰纹样,在许多器物上与龙、兽一同出现,以表达吉祥的寓意.列举陶瓷发展中不同时期的水纹装饰器物,对纹样进行梳理工作,试图深入分析宣德款青花瓷器中的波涛纹代表器物,探讨在宣德时期由于朱瞻基皇帝对于艺术的喜爱和推动,使得宣德时期的艺术成就十分辉煌,历史背景、政治决策,都对陶瓷的装饰产生了影响.通过这篇论文对水纹这一类装饰纹样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和梳理,重点分析宣德时期陶瓷器物上的水纹装饰、图形的构成、材料的使用、绘制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青花是一种图案画在釉下、呈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效果的瓷器。元代陶瓷成就很高,但如若说起辉煌,却只有青花当之无愧(图1、2)、关于青花瓷的起源,学术界聚讼纷纭,且不管在中国土地上的更早发现来历如何,到了元代,这种蓝、白图案的器物方大行天下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行的解说习惯性地沉湎于中国陶瓷技艺的自然演进,但这显然柔弱无力,因为,它不能回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同元青花的联系当然不止于色尚,还体现在造型与装饰之中。 元代的青花高足杯数量不少,它们器形不大,曾被称作马上杯,从当时的墓室璧画和版刻插图看,特别是蒙古人使用的小型器物,如杯、盘、碗之类,常取高足的形式,可知,元代高足杯的流行与蒙古族有一定关系。更具元代造型特色的是  相似文献   

6.
翦建文 《民族论坛》2009,(2):55-55,63
长沙窑的出现,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制作工艺、热工技术和装饰手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装饰内容上,它大量采用异域题材,吸收国外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人民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的豁达性格。长沙窑制品的外销,极大地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东方文明的种子。  相似文献   

7.
元代卵白釉瓷器,是对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其胎体敦厚、色白且微微泛青,与鹅蛋圆润色泽相似,由此而得名。元代卵白釉瓷器是我国瓷器文化中的瑰宝,因作工精巧、釉层较厚、胎体洁白致密且外型典雅大方、富有东方神韵与传统美学思想,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与观赏价值。文章以馆藏四件元代卵白釉瓷器特点为研究焦点,简要介绍馆藏四件元代卵白釉瓷器的来源,重点从工艺、器型、纹饰、款识和釉色五大方面分析馆藏元代卵白釉瓷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宋代磁州窑陶瓷借鉴并融入了唐代长沙窑瓷器制作的特点,其作品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北方民众最受欢迎的陶瓷产品,其装饰具有卓越成就。本文从宋朝磁州窑的装饰工艺入手,具体分析其装饰特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毛笔绘画装饰、刀具划刻装饰和釉料装饰。另外,还对磁州窑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究,并有针对性地从技艺方面研究绘画装饰、地理环境层面对釉料装饰影响、其他工艺对刀具装饰手法影响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国古代陶瓷藏品中,有一种瓷器曾在拍卖会上创下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奇迹,因其特殊的原料、稀有的存世数量被收藏者所追捧,博物馆也纷纷将它们奉为镇馆之宝,这就是美轮美奂、别具一格的元代青花瓷器。在西藏布达拉宫众多珍藏中,就有这样一件元代青花大罐——缠枝牡丹双兽首盘口大罐。这件大罐器型硕大端庄,胎体浑厚,器身满绘花纹。上有盘口,下接束颈,肩部贴塑双兽首耳,下腹部渐收,属于元青花大罐两种常见形制之一。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大罐的肩部和腹部连接处有明显凸起的接痕,这是因为元青花瓷器一般器型较大,当时的制作工艺还不能一次拉坯成型,所以采用了上下分开制作再粘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中的辉煌时期之一,在我国陶瓷史中,宋代瓷器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中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值得不断深思挖掘。文章主要对宋代瓷器在造型、釉色与装饰三方面的艺术审美价值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斗彩、五彩、粉彩,都是瓷器釉彩名。因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一般难以区分。 斗彩,是釉上彩和釉下彩争芳斗艳的意思。斗彩分为填彩和逗彩。填彩是先用釉下彩青花双勾出花纹的轮廓再在釉上填上其他颜色。逗彩是用釉下彩青花先画出花纹的基本部分,留一少部分用釉上彩补充。即整个花纹是用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而成的。斗彩是明代成化年间瓷器工艺的重大成就。但明代至清朝雍正以前没有斗彩一词,一般都称“青花间装五彩”或“成窑五彩”等。最早使用“斗彩”这个名称的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其实从明宣德就有釉下彩和单一种的釉上彩相结合,到成化斗彩上的釉上彩一般都有三四种,有的达六种之多。自古以来人们都特别欣赏成化斗彩。闻名世界的成化斗彩鸡缸杯、高士杯和九秋印合等是成化斗彩的代表作。(见图一)  相似文献   

12.
金代红绿彩瓷器是我国最早的釉上多色彩绘瓷器,它的出现在我国彩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金代红绿彩瓷器釉彩装饰的形成一方面与金代稳定、繁荣,兼容并蓄的社会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女真文化中潜在的生命意识和中原文化中的吉祥观念有很深的联系,抑或可以说是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促成了金代红绿彩瓷器这一独特彩瓷品种的产生。金代红绿彩瓷器产生之后,釉彩装饰风格从初期的精雕细琢,到不拘一格再到简约、粗放的过程,其中,金章宗泰和年间是红绿彩瓷器釉彩装饰的顶峰,之后便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是法国洛可可风格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中国和欧洲日益密切的交流,法国的洛可可风格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中国元素。本文将主要论述法国洛可可时代瓷器、建筑及装饰,以及绘画方面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是法国洛可可风格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中国和欧洲日益密切的交流,法国的洛可可风格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中国元素。本文将主要论述法国洛可可时代瓷器、建筑及装饰,以及绘画方面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15.
当历史的脚步刚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一批专家、学者以及湖南卫视《奥秘中国》摄制组来到了千家峒古窑坊实地考察,确认了“盘山岗”上的土堆是宋元时期的一座大型窑坊,揭开了千家峒古窑的神秘面纱。这座连续烧制了200以上的窑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金钱诱惑的一些农民盗挖出不少古陶瓷。由于当时无人管理、无人知情,瑶坊受到了人为破坏,精美、保存完整的古陶流失严重。这座古窑坊出土的陶器,不但造型、釉色铭文、文字丰富多彩,其花纹装饰也别开生面,精致美观,可谓繁花似锦。这些古陶器花纹装饰可分为四大类:一是铭文和文字;二是植物纹;三是…  相似文献   

16.
元朝统一中国,汉藏两族文化交融的步伐空前加强。在此背景下,内地文物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地,对藏族人民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内地宫廷和民间使用的器物也受到藏族文化的浸染,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些文物材料上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文通过对藏地存世和内地受藏族文化影响的元代瓷器进行梳理,结合图像器汉、藏文史料,从汉藏文化交流和元代西藏特殊政教环境的视角,对元代瓷器所映射的特殊功能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金刚杵纹考     
文章根据传世实物、图像及相关史料,对唐代至清代金刚杵纹加以考察,以厘清金刚杵纹发展演变基本脉络,阐明不同时期装饰艺术中金刚杵纹的基本特征。文章指出,金刚杵纹广泛运用于佛教建筑、佛经、法器以及瓷器、金银器、铜器、漆器、珐琅器、织绣等生活实用物品的装饰中,影响渗透到宗教以及世俗生活的诸多方面,其宗教色彩被逐步消解、淡化,装饰意味不断增强,真实地反映了外来艺术本土化的发展演变轨迹,是中外文化交流、汉藏艺术融合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8.
索琼 《中国民族》2023,(5):67-67
上世纪50年代,在距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西北约30公里的克干平原上,当地农民取土肥田时发现大量察合台汗国金银币以及元代景德镇、钧窑等瓷器残片,引起轰动。经过多年实地调查,考古学家对比文献研究,确认此地就是文献所记载的阿力麻里古城。阿力麻里古城地处霍尔果斯河东岸,南望伊犁河。出土的公元8世纪慕格山粟特文书中首次提到“阿力麻里”,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期阿力麻里古城就已存在。  相似文献   

19.
元青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文章对元青花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演进进行了阐述,并对元代青花的出现与发展作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元青花瓷的艺术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很多人看到清代莲托八吉祥纹青花盉壶这件器物时,都一时难以准确地说出它的名称。它并非如今常见的壶的造型,而是仿造自古代青铜酒水器“盉”,敞口带盖,腹部圆鼓,曲柄直流,下承四柱足,因此被称为“盉壶”。又因其通体饰以藏传佛教莲托八吉祥为主的青花纹饰,被命名为“莲托八吉祥纹青花盉壶”。同样式的瓷器存世有多件,散见各地,但藏于西藏博物馆的此件莲托八吉祥纹青花盉壶,因其是乾隆帝赐予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礼物,更显得尤为珍贵,属于该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