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中一系列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的统称.它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呈现,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和表现形式,比如已经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江苏非遗文化遗产:南通的蓝染技术、扬州的剪纸等.在呈现空间和表达方式上具有一般物质文化所不能比的灵活性和文化特质性.随着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应用,在其背景下进行现代产品的创意性设计和研究成了国内外设计思维和方法领域竞相追捧的对象,利用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呈现形式表达对现代产品的创意性和文化区域性等的思考是相关设计领域全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非遗文化的介绍和代表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在实现关于非遗背景下的产品创意性设计研究的想法和可行性上进行了理论追索,并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确定了将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表达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工作的做法,使对功能性和实用性方面多有表达的现代化产品能在对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做出新的贡献,丰富现代产品的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性转化,研究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创新思路。基于“从遗产到资源”的视角,以“文化资源整合”为切入点,架构“台州非遗”文化资源整合视域下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念模型,并运用于“和合礼茶”主题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茶具创新设计的耦合,不只是传统元素的移植和嫁接,而是立足于演化之后的创生:“共生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是“同质异构”的地域文化基因。通过对“台州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的深入剖析和凝练,支撑了我们在茶具设计过程中对台州“和合文化、山海文化”符号的重构、转换和意象化表达。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二是要发展,传承是基础,发展是方向.文章从敦煌非遗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结合近年来敦煌非遗保护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非遗保护中取得的成就,论证了非遗要融入生活才能在时代发展中永葆活力、不断发展,并提出非遗融入生活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  相似文献   

4.
针对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创意产品的问题,以四川绵竹年画为例,归纳绵竹年画的艺术性和审美意蕴,提出绵竹年画的创意服饰产品设计开发的基础要素和思路。开拓非遗资源的物质产品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服务于更多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产生和保护是工业化、 经济全球化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性的课题.文化兴邦的提出更是将我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上日程.目前,我国从各级政府到高校、 从立法到政策在各方面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经历和视角出发,提出在适当商品化的同时,非遗传承人的理念和想法应受到重视,进而促进自下而上的非遗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往往是目前工业化社会所缺少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促进.非遗的保护是精神的传承,把这种文化及精神拓展和应用到其他的社会领域便可促进文化兴邦.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行走的灵魂",刻录着民族文化的符号和密码,蕴含着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明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延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对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的调查,希翼为我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行走的灵魂",刻录着民族文化的符号和密码,蕴含着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明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延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对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的调查,希翼为我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在以往传统文化事项所处的自给自足的生态文化圈改变、大量异文化与本土文化开展对话之时。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对话不可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根本特征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文化事项。立足于既定现实、在尽量减少其精神文化内涵消失的前提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一个当下生存的自环境,才是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在以往传统文化事项所处的自给自足的生态文化圈改变、大量异文化与本土文化开展对话之时.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对话不可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根本特征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文化事项.立足于既定现实、在尽量减少其精神文化内涵消失的前提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一个当下生存的自环境,才是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1世纪被引入中国的一个新概念。著名评论家向云驹先生在其著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说,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无论就其技艺传承还是其所含的民族精神,都是人类的天才创造,是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立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迅速在中国掀起了申报热潮。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国术武艺作为优秀文化表率首当其冲,功不可没。目前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学术支持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传统武术作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不可回避的重要场域,与竞技武术存在诸多区别。本文主要以梳理历史脉络为前提,针对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实践的背景,以陈式太极拳、武当武术、邢台梅花拳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气脉贯穿的历史传承和法理要义,谈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王乐 《中国民族博览》2023,(24):187-189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受到城市化、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乡村非遗面临着传承困境和保护需求。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元宇宙概念的崭新提出,乡村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本文以乡村非遗情感化视觉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元宇宙背景下,如何运用艺术设计和科技手段,讲好乡愁故事,促进乡村非遗数字化建设,从而实现其情感化传承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2.
本刊综合 《民族论坛》2014,(6):F0003-F0003
正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据主办方介绍,此次举办湖湘记忆——2014"文化遗产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旨在充分宣传和展示湖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近几年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的同时,更加深入了解"非遗"、热爱"非遗",自觉地加入到保护"非遗"事业中来,进一步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发展,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非遗纪录片以其独特丰富的视听语言优势在回溯与重构、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非遗文化作为纪录片中的符号为视角来观照,近年的非遗纪录片中的非遗符号形式可以分为肖似性符号、指示性符号、象征性符号三个维度。以讲述泉州的纪录片《重回刺桐城》和《福建非遗档案》为例,探寻其中泉州非遗文化作为符号在外延与内涵、情感与记忆之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所特有的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乡村地区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基础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临消失的现象,这需要加强乡村非遗保护力度,对其利用方式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乡村非遗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乡村非遗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非遗保护与创新设计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创新利用策略,以期可以为乡村非遗的利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获评"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的广西宾阳炮龙节,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吸引着八方来客和四海宾朋。传承、保护、开发宾阳炮龙节,首先需要深入挖掘炮龙节的历史起源、形式内容、独特之处及传统文化,然后运用现代创意思维结合设计创新理念进行创作,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设计出高端时尚的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16.
获评"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的广西宾阳炮龙节,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吸引着八方来客和四海宾朋。传承、保护、开发宾阳炮龙节,首先需要深入挖掘炮龙节的历史起源、形式内容、独特之处及传统文化,然后运用现代创意思维结合设计创新理念进行创作,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设计出高端时尚的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本文从湖南瑶族的文化生态入手,整理省内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非遗保护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的困难,探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吴静文 《民族论坛》2013,(5X):55-59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本文从湖南瑶族的文化生态入手,整理省内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非遗保护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的困难,探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23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将“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中国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与此同时,中国非遗保护领域的相关行动方正在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活动。在此背景下,回顾非遗项目“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申遗实践,结合20年来的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考量推动形成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大格局的现实挑战,以问题导向把握中国新发展理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关键行动领域的有机衔接,进而围绕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实践、性别平等、粮食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优先行动领域,针对当下乃至今后如何通过部门间的协同增效工作机制切实开展遗产项目的履约实践提出对策性分析,以探索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的整体方法、前行方向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模拓展与水平提升需要一些理论观念的有力支持,与项目代表性相结合的文化整体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以动态发展和建构的思维看待非遗代表性项目与地方文化整体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与现实结合、地方与国家兼顾的多重维度对地方文化整体特色进行呈现。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如何推进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性保护,使具体的名录项目的传播与共同体文化的整体性认知相得益彰,从而使非遗保护的过程与文化自觉的过程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