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皮影戏是一种将造型艺术和戏曲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由于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全国南北各地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只有了解了形成这种差异和其内在文化的历史原因,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皮影戏所承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以湖南湘潭纸影戏和河北唐山皮影戏为切入点,分析比较南北方皮影戏的影偶造型特征、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探讨其形成原因.地方影子戏的形成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息息相关,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形态和情感方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丰富、广泛,导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数字影像艺术也在持续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尤其以数字影像艺术广为人知。江汉平原的皮影戏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深刻的价值和内涵,具体体现为娱乐、美学、创造力的艺术性价值和文化教育、公益、文化认同感的工具性价值。为了保护和传承皮影戏,我们采用多种数字化技术,而创新和继承是这个多元的社会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丰富、广泛,导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数字影像艺术也在持续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尤其以数字影像艺术广为人知。江汉平原的皮影戏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深刻的价值和内涵,具体体现为娱乐、美学、创造力的艺术性价值和文化教育、公益、文化认同感的工具性价值。为了保护和传承皮影戏,我们采用多种数字化技术,而创新和继承是这个多元的社会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背景下,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发展迅速,占据着主流市场。腾冲皮影戏作为传统戏曲的一个分支,面临着诸多的市场困境。因此,如何为传统戏曲注入"数字基因"、探索音频数字化技术在腾冲皮影戏中的应用与保护价值意义深远。音频数字化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多的策略构想,同时,也让腾冲皮影戏艺术有了更多的传播发展渠道、更大的塑造空间和平台。  相似文献   

5.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产生、发展、兴盛与乡村社会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较真实地反映了乡村社会生活的多元图景.1949年以后,环县道情皮影戏受到了国家的改革.处于政府改造下的地方影戏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娱乐功能的主导地位被政治教化功能所取代,政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到地方文艺,并融入到乡村生活之中.本文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为考察对象,试图剖析民间皮影戏在政府的改造下,民间文化在内容、形式和功能方面的转变、政治与民间文化的结合及其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恩施崔坝皮影戏是武陵民族地区一种极富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后申报时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恩施崔坝皮影戏仍旧处于濒危的尴尬境地,面临着文化生态急剧改变、制度缺位以及剧团本身发展等诸多不利因素,保护与传承压力倍增。只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和皮影艺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做好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7.
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人们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活动等与之特定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背景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艺术活动,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活动都有其不同的艺术特征,这是由大时代下的文化背景决定的。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同样受到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并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李悦 《中国民族》2007,(11):42-43
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皮影是流传广泛并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就是皮影戏。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的出现将我国皮影艺术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9.
昌黎民俗中,"三歌一影"可堪称翘楚、独占鳌头。"三歌一影"分别为"民歌""秧歌""吹歌"和"皮影戏",是昌黎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民间艺人们的努力,"三歌一影"更是大展宏图,屡屡展现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其中,民歌、秧歌和皮影戏更是入选了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0.
花山岩画的来源岩画定位提供了艺术起源问题探讨的重要对象和途径,基于艺术发生学研究,及其“艺术前的艺术”理念花山岩画不仅具有“前艺术”的性质特征,而且具有艺术发生过程中“前艺术”与艺术交叉、交界、交接的特殊性,是“前艺术”向艺术过渡的重要发生点,承上启下地链接了骆越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形成了骆越先民发明精神的骆越文明形成,提供了艺术生成的基因和基础,具有艺术发生学意义和其研究价值。该研究旨在通过将“骆越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高科技手段,将其包装设计运用到文化创意产品中,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内涵,促进提供应用价值,同时也构成一种传承与传承相结合、薪火相传的民族文明传统,这也是一种演绎古老文化、提升“骆越文化”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应用设计,打造本土文化创意产品精品,推动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刘三姐"是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也由此从民间传说形态走向社会文化形态,成为广西文化、壮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代表,成为艺术和文化的精品."刘三姐"的"传歌"形式和内蕴使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流变性,也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共同性.这不仅成为"刘三姐"传承和延续的原因,也成为其发展、创新的动力,有利于"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立和"刘三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昌黎民俗中,“三歌一影”可堪称翘楚、独占鳌头。“三歌一影”分别为“民歌”“秧歌”“吹歌”和“皮影戏”,是昌黎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民间艺人们的努力,“三歌一影”更是大展宏图,屡屡展现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其中,民歌、秧歌和皮影戏更是入选了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3.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中的一个有影响的流派 ,其中唐卡是“热贡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是藏民族智慧和想象的结晶。唐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宗教文化紧密相关的 ,在经历了一个多年的沧桑 ,特别是在汉地宗教艺术的不断影响下已日臻完善 ,精美无比 ,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表现力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宗教题材画、历史画、风俗画、自然地理和天文历法及藏医藏药画、动植物画等。在透视与构图、造型手法、色彩运用、装饰与夸张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艺术规律和独特艺术…  相似文献   

14.
河湟两岸的撒拉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针对其音乐文化的研究则显不足。本文以撒拉族音乐文化为视角,探讨河湟地区民族音乐所表现出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性、多元性等特征,总结出该地区音乐文化的某些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从而展现其珍贵的艺术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波普艺术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了当时的流行和大众化的口味,并且具有通俗艺术、流行文化的特征。在对波普设计的形式做出观察和梳理之中,分析说明其风格特征和产生原因。在个人独立思想爆炸的时代,通过对波普艺术的理论研究,深入地研究了其艺术的新样式——像素画,通过探究像素画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波普艺术和像素画承上启下的关系及其存在的艺术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李菁 《民族论坛》2005,(12):43-43
在现实生活中,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人往往有共同的性格特征,这除了社会、历史的原因外,还与他们共同生活的地域环境有关,因为一方土地山川灵秀的潜移陶冶,能逐渐形成这一地域人群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文化性格和独特的民族艺术。民间舞蹈的形成、发展也与地域环境有着密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随着传播渠道及大众娱乐需求的改变,腾冲皮影戏的受众越来越少,同时从事皮影戏表演的艺人也出现"老龄化"的趋势,腾冲皮影戏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边缘化"的危机。本文立足于腾冲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承困境,从大众娱乐需求的角度出发,探索腾冲皮影戏的数字影像化发展路径,并从题材、造型、声音三个维度找到新媒体语境下腾冲皮影戏发展与传承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波普艺术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了当时的流行和大众化的口味,并且具有通俗艺术、流行文化的特征.在对波普设计的形式做出观察和梳理之中,分析说明其风格特征和产生原因.在个人独立思想爆炸的时代,通过对波普艺术的理论研究,深入地研究了其艺术的新样式——像素画,通过探究像素画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波普艺术和像素画承上启下的关系及其存在的艺术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历时数千年,积淀了无数的历史文化瑰宝,不仅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更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艺术作品与艺术评论相伴而生,完美的艺术作品更是需要艺术评论的引导。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艺术评论成果丰硕,形成了重品、厚意象、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特点。随着近代以来我国的艺术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艺术评论方面也备受质疑,甚至出现了失语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艺术评论方面本土话语失语的现状及发展演变进而提出其回归与建构之策,以期促进我国艺术评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人生与人死皆不可违背。生死两界在艺术遗产中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生命话题。中国的丧葬文化遵循"死事若生事"的主旨,形成了独特的墓葬艺术的表现形制,树碑立传既是活人对逝者的盖棺论定,也是文化传承之垂范,而这些无不在地下得到保存和反映。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我国地上的遗存大半被毁,地下反而相对完整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难得的艺术遗产,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