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杨 《中国民族博览》2017,(18):204-205
约翰·伯格是一位基于影像的视觉理论批评家,他的批评广泛,涉及到绘画、广告、摄影、雕塑、电影等领域,作为一个新感受力的践行者,他在批评中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时代的良心和责任.他广泛揭示出影像的欺骗性,在新时代在做着启蒙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
记得,去年夏天我在呼和浩特采访蒙古族著名翻译家、评论家、民俗学家哈达奇·刚先生时,他说:一个出色的翻译家,要通晓两种语言和文化,要有语言文字能力;要有批评  相似文献   

3.
一、M·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M·哈里斯是Л·怀特和ДЖ·斯图尔德的学生,他企图克服他们的理论中所固有的自然主义。他在关于西方民族学理论思想史的一本基本著作中,批评了资产阶级民族学史上的一切学派和流派。他认为,最后一个流派即新进化主义的缺点,首先在于混淆了社会进化和生物进化  相似文献   

4.
白崇人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不断反思"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之路,审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与走向。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和价值意义的重释以及他在批评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开放多元、富有创新的批评理念,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收获。其中,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自觉意识成为白崇人文学批评的表征模式,也展现出白崇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者难能可贵的学术品质。  相似文献   

5.
批评家可以在无需顾及作者和文本本意的前提下进行批评活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批评,例如解构批评,就是如此.但是,在这样的解读中,如果一方面肆无忌惮的消解本意,一方面又在本意中去寻求意义,是否意味着陷入了一个阐释的悖论?通过对一篇批评文章的批评,来回答上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每一种文化中都有两种文化”及“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的著名论点,是他在民族和民族文化问题上提出的方法学方面最有价值的一个意见。对这个论点他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进行了这样的阐述:“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有普利什凯维奇、古契柯夫和司徒卢威之流的大俄罗斯文化,但是也有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大俄罗斯文化。乌克兰也有这样两种文化,正如德国、法国、英国和犹太人有这样两种文化一样。”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鲁迅多次撰文对梅兰芳及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批评与质疑。鲁迅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否定,是基于他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偏颇在于忽略对戏曲艺术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分析。鲁迅对戏曲舞台上“男人演女人”现象的批评是他否定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局限在于忽视了男旦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特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的事:某县的一个少数民族干部,到医院看病,他不是急诊病人而是一个普通病人,本来应该后到后诊的,但他自以为是少数民族干部,与众不同,非要先看病不可。护士同志不同意,向他好言解释也不听,你一言,我一语,争吵起来。又某校的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外出乘坐公共汽车,说自己是少数民族拒绝买票。有的少数民族干部只能受表扬,不能受批评;只要别人来尊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而自己却不去尊重别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只要求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是一个开放的、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新的批评方法。用这一全新的视角解读风靡全球的小说《大象的眼泪》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小说中体现出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为当今生态文明思考如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张南峰现任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副教授。他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在香港大学主修翻译和英语语言学,又在英国华威大学获得了翻译研究哲学博士学位。长期的专业训练、实践练习和学术研究经历让他形成了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学术意识和独特的学术思维,《中西译学批评》(清华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文本分析和自己作为西敏司教学助理的经历,阐述了他有关食物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及其他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反思,力图说明他在人类学理论等方面打破了人类学只是局限于某个地方社区的民族志研究的现象,而开始了对全球资本主义的人类学研究和批评。  相似文献   

12.
最近,国家民委根据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了扩大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渠道,更加广泛、深入、及时地听取各族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批评,及时交流民族自治地方的  相似文献   

13.
季芳桐 《回族研究》2007,(1):109-114
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系统地批评了儒家尤其理学思想家在理(性)与气方面的思想理论,指出“理本气用”与圣贤气禀论,“理同气异”与“理异气同”之间存在矛盾或悖论,并认为,性善、性恶、性三品的界说,以及由此引发的分歧使民众在道德修养方面难以适从。经过王岱舆的质疑与批评,宋明儒学理论上的诸多矛盾暴露出来。王岱舆由于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因此能够发现儒家理论中的一些矛盾,尽管他这方面的批评和解构或有可斟酌之处,可是其与人为善的动机和研究的成果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认同”(identity)研究成了近几十年来最“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同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和应用,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民族文学作为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栽体,为族群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诸如归属感、表达记忆的文本和认同共同的祖先等等。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包含有“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多要素”,它同时对布努瑶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进行了建构和解释,并将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强化着族群中族民的认同和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15.
民族影像志作为人类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文化书写方式,对记录、展示和传播鄂伦春族文化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对鄂伦春族影像志进行梳理,从中发现,关于鄂伦春族早期的纪实影像是他者视域下的媒介建构,新世纪以来虽出现不同种类的纪录片,但建构的权力依然还在拍摄者的一方。其次,论文从分享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纪录片要通过鄂伦春人的本位视角,记录其发展变迁和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影像在人类学田野考察工作当中不仅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具体地存在,同时也作为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交流、观察事件的互动关系的载体而抽象地存在.通过影像这个媒介,拍摄者、被拍摄者和事件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短期的互动关系.这个关系是由影像表现,由事件引导,由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双方的互动支持而形成的.在这个互动关系当中,影像的角色将会是双重的,它既可以是客位的--拍摄者的工具,也可以是主住的--被拍摄者(即"本文化持有者")的工具.于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影像干预了事件,同时也被事件和影像所干预.  相似文献   

17.
田清波及其鄂尔多斯历史研究陈育宁田清波在鄂尔多斯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关于鄂尔多斯研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不仅涉及的领域广泛,成果丰富,建树和发现甚多,而且在他的整个研究过程中,运用调查、实证、对比等多种方法以及语言、历史、文学...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大家中,特里·伊格而顿特别强调文学批评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批评应服务于人的解放,争取人的自尊,保障人的诉求,反对专制和等级社会,因此"一切文学批评都是政治的批评".他试图借助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来影响政治,以此满足自己参与政治的欲望.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论坛》2005,(6):58-59
本文讨论了翻译批评的定义,并认为翻译批评可划分为译本批评和译事批评,且应区分翻译的标准、翻译评估的标准和翻译批评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从汉籍外译的传播起源来看,海外汉学是由法国传教士所开创,及至第三代汉学家之一的葛兰言,高举社会学分析法的旗帜,将文化人类学第一次运用于《诗经》研究。他将历史学的内在批评、社会学的同类比较和事实分析三法并用,得出《诗经》是庶民之作的结论。从庶民的习俗演变为季节性的仪式再到官方正统崇拜的仪礼嬗变过程中,他为我们推导出国家宗教的产生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成。这在当时古今中外一切学人研究《诗经》上千年而几乎到了尽头的时候,他能利用新方法,创出一个新学派,使海外汉学从此走上一条新路,这是葛兰言对海外汉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