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与发展,与中国儒家、道家的传统思想和思辨方式的相互激荡、不断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禅宗.明代董其昌完成了总结禅宗与绘画之间关系的任务,提出"以禅喻画"思想.清初"四僧"受该思想的影响,将"以禅喻画"融入到个人理论、绘画创作中,赋予中国画新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显现出独特的画风.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15日,来自海内外近200名专家学者、高僧大德齐聚祖庭黄梅,围绕"重振东山法门"、"禅与廉政建设"展开学术交流,共商禅文化发展大计.这种高规格、高层次的禅宗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已进行到第三届,成为黄冈禅宗文化研究开发的标志性事件. 黄冈市的黄梅县是中国禅宗发源地.四祖道信大师在这里建立了禅宗第一座道场,开创了"农禅并修";五祖弘忍大师创立了东山法门,成就了南北两宗法系:六祖慧能大师从这里将禅的顿悟法门普传天下,最终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邱环 《西藏研究》2002,48(2):28-34
关于藏传佛教的禅思想与内地禅宗思想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已有一定的研究。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 ,大致可分成两方面 :一是有关内地禅宗思想对藏族地区影响的研究 ;一是对藏传佛教存在禅思想的肯定及对此的描述。前者以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一书为研究的开端。戴密微在此书详细记述并分析了 8世纪末以摩诃衍那为代表的内地禅师在吐蕃地区传播禅宗的状况 ,以及他们与以莲花戒为代表的印度僧人的“顿渐之诤”。① 美国佛学研究者Dr.McRae在其《北宗与早期禅佛教的形成》一书中也提到这次汉印顿渐之诤 ,另外他还指出在此之前赤…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禅宗发展历史上,四祖道信是一位特殊的人物。如果没有四祖道信的贡献,也许禅宗会长时间在印度禅的雨林里徘徊。四祖道信以及嗣承法脉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关于禅宗一系列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改变了禅宗前行的航向,掀开了由印度禅走向中国禅的帷幕。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由于主要的创作群体"文人士大夫"的特殊境遇,使他们在"以画寄情"的过程中,以高逸为尚,强调脱俗的境界.尤其是以"元四家"为首的元代绘画,在重视抒发个性感受的同时,更强调以意境入画,真正把中国山水画提炼到一个纯粹意境化的审美高度,使"逸气"成为元代山水画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廖秀 《中国民族博览》2016,(20):167-168
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禅宗思想给当代服装提供一种新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本文选取了禅宗文化与设计关联最为密切的三个范畴:"悟"、"空"、"意境",深入挖掘其中所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探讨这些美学思想对当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晚明(1506-1644)是一个动荡畸变的时代,市民阶层崛起,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处于转型中,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走向生活审美,强调个体情感体验,尊重自我性灵的实现。在思想领域中也出现了很多解放潮流(以李贽哲学为标志),极大地刺激了思想界和艺术界,导致晚明绘画作品极具原创力,风格多样,以追求尚奇、狂放、荒怪品味为主的"狂怪"画风在明末金陵文士的圈子中盛行起来。"狂",即狂放不羁(以徐渭为代表);"怪",即奇诞荒怪(以陈洪绶为代表),晚明"狂怪"画风所彰显的艺术精神走向对个人精神的崇尚与张扬,显示出艺术革新与自由独创的精神面貌和对教条思想观念的强烈批判;晚明画家在艺术活动中所彰显的潇洒恣肆的狂态真性,在荒诞中对生命和永恒的不断思考,游戏自在的"意在身先"和对"丑"的审美秩序的探索,无一不表达了他们对道禅思想与心学思想的推崇和内心中对艺术真性、生命真实与心灵空明的追求,也正是这些观念彰显出晚明"狂怪"画风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晚明(1506-1644)是一个动荡畸变的时代,市民阶层崛起,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处于转型中,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走向生活审美,强调个体情感体验,尊重自我性灵的实现。在思想领域中也出现了很多解放潮流(以李贽哲学为标志),极大地刺激了思想界和艺术界,导致晚明绘画作品极具原创力,风格多样,以追求尚奇、狂放、荒怪品味为主的"狂怪"画风在明末金陵文士的圈子中盛行起来。"狂",即狂放不羁(以徐渭为代表);"怪",即奇诞荒怪(以陈洪绶为代表),晚明"狂怪"画风所彰显的艺术精神走向对个人精神的崇尚与张扬,显示出艺术革新与自由独创的精神面貌和对教条思想观念的强烈批判;晚明画家在艺术活动中所彰显的潇洒恣肆的狂态真性,在荒诞中对生命和永恒的不断思考,游戏自在的"意在身先"和对"丑"的审美秩序的探索,无一不表达了他们对道禅思想与心学思想的推崇和内心中对艺术真性、生命真实与心灵空明的追求,也正是这些观念彰显出晚明"狂怪"画风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敦煌壁画色彩不同于西洋绘画,与西画色彩有本质的区别。西画讲究光源、环境色、补色等,这是西方绘画的体系,与中国绘画没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绘画没有完整的色彩体系。敦煌壁画最早的色彩,谢赫"六法论"中只有提到过一句关于色彩的"随类赋彩"。  相似文献   

10.
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禅宗思想给当代服装提供一种新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本文选取了禅宗文化与设计关联最为密切的三个范畴:"悟""空""意境",深入挖掘其中所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探讨这些美学思想对当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吐蕃僧诤中“离妄想”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传佛教史上,桑耶寺吐蕃僧诤的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辩论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吐蕃佛教和文化的发展走向。文章对吐蕃僧诤双方关于"离妄想"这一认识的分歧与对立展开了辨析,进而以禅宗思想和中观思想为依据,分析了此次辩论的实质和焦点,最后对学术界一种关于格鲁派缘起性空思想的评论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2.
唐代以来繁华的外在表象和艺术表现形式,让宋代一些文人开始意识到艺术应有更高、更纯粹的追求,体现最本质的内在精神与生命的意义。文人的美学精神在绘画中以独特的形式发展起来,以诗书入画,把文学与绘画真正结合起来。禅宗精神在南宋发展到了全盛期,宋代许多文人深受禅学影响,禅宗的美学理念在艺术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禅与茶道"、"禅与饮茶"、"禅与种茶、制茶"、"茶禅文化及其传播"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其主题是:禅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是相当深入且广泛的,"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唐代以来繁华的外在表象和艺术表现形式,让宋代一些文人开始意识到艺术应有更高、更纯粹的追求,体现最本质的内在精神与生命的意义.文人的美学精神在绘画中以独特的形式发展起来,以诗书入画,把文学与绘画真正结合起来.禅宗精神在南宋发展到了全盛期,宋代许多文人深受禅学影响,禅宗的美学理念在艺术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禅宗与中国的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禅宗作为一种学说,一种关于物我、佛我关系的学说,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的杂糅,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中华民族所独具的宏大博深的艺术,是一种既为广泛实践又最具备抽象性以及审美境界的中国艺术.自然它必然受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禅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3月17日,明基法师荣膺黄梅四祖寺方丈升座庆典法会在四祖寺隆重举行。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中国佛协会会长传印,以及中国佛教协会发来贺电。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李宗柏、省民宗委副主任熊华启、副巡视员夏胜梅等出席了庆典活动。李鸿忠在贺电中指出,黄梅四祖寺乃禅宗祖庭,影响海内外。明基法师是"生活禅"倡导者、已故禅门宗师净慧长老的衣钵弟子,信仰纯正、道心坚固。相信明基法师定能带领四祖寺两序大众,以爱国爱教、光大祖庭为己任,践行"生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设计风格的多样化,深受禅宗文化影响的极简主义设计可谓设计界的一淙清流,以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式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影响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审美观念,并推动设计向至美的境界发展。文章分析极简主义设计的精神内涵和它对禅宗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国风味"极简主义设计在日本极简主义影响下的发展现状,阐释极简风格在设计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人文情怀通过空间、色彩、媒介为人们呈现简约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传统文化产生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当中国人运用道家的基本思想阴阳学说与五行水、木、金、火、土的理念来处理日常事务的同时,渗透在内心深处的佛家与儒家思想起着相应的作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阴阳五行成为中国画艺术的基础,从绘画表现技法中,以"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与倡导"中道"的佛家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文化与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民间传说在口口相传中,与佛教文化思想紧密结合,让传说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关系等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佛"的烙印。本文以"西湖传说"为对象,探究了佛教思想的特点以及在"西湖传说"中的体现,挖掘了"西湖传说"独特的文化价值,以期更多人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绘画是精神文明的产物与载体,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绘画艺术不断交流、碰撞,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发扬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力,并对其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