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葳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80-181
信息传播与创新是平面设计的传播方式,利用摄影的艺术语言,充分地表达出设计者的意图与理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摄影图像的艺术表达效果.因此,人们思想的更新、科技的发展,都为摄影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平面设计的文化创新提供支持.将广告摄影与平面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必然的,而文化应用与文化创新也是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戏仿摄影是现代社会艺术发展中的一种发展新形式,是现代艺术发展中的新手段,基于文化视域下的戏仿摄影图片分析是促进现代艺术发展,实现现代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形式相融合的重要体现,促进艺术发展的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3.
戏仿摄影是现代社会艺术发展中的一种发展新形式,是现代艺术发展中的新手段,基于文化视域下的戏仿摄影图片分析是促进现代艺术发展,实现现代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形式相融合的重要体现,促进艺术发展的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4.
平面设计艺术是一种将生活性和艺术性通过文字、图像、颜色等表现出来的设计。在文化多元化、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下,21世纪的今天,动画设计己逐渐成为一项新的学科艺术门类。和平面设计艺术一样,在不失所要表达的幽默感和夸张性的同时,动画艺术也在强调主观创造性,强调客观的以及基本的合理性。巧妙而抽象的形象以及丰富的联想空间正是动画设计的意旨。从自身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平面设计的语言和自身强大的文化元素来提高现代动画设计的艺术性和竞争力。就平面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本文作了浅谈。  相似文献   

5.
齐欣 《中国民族博览》2016,(18):145-146
平面设计艺术是一种将生活性和艺术性通过文字、图像、颜色等表现出来的设计.在文化多元化、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下,21世纪的今天,动画设计己逐渐成为一项新的学科艺术门类.和平面设计艺术一样,在不失所要表达的幽默感和夸张性的同时,动画艺术也在强调主观创造性,强调客观的以及基本的合理性.巧妙而抽象的形象以及丰富的联想空间正是动画设计的意旨.从自身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平面设计的语言和自身强大的文化元素来提高现代动画设计的艺术性和竞争力.就平面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本文作了浅谈.  相似文献   

6.
平面设计思维是理性思维、感性思维的结合体,其与东西方艺术绘画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通过对现实中的点、线、面进行重新加工与组合,可以利用传统绘画作品中具象、写实的视觉艺术形象,构造出具有现代视觉观感的抽象平面设计作用。本文对平面设计、绘画之间关系的分析,着重于平面设计点、线、面空间组合以及色彩、外在形态等创意思维的探讨,以展现出平面设计中的绘画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7.
平面设计思维是理性思维、感性思维的结合体,其与东西方艺术绘画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通过对现实中的点、线、面进行重新加工与组合,可以利用传统绘画作品中具象、写实的视觉艺术形象,构造出具有现代视觉观感的抽象平面设计作用。本文对平面设计、绘画之间关系的分析,着重于平面设计点、线、面空间组合以及色彩、外在形态等创意思维的探讨,以展现出平面设计中的绘画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8.
皮影艺术起源于战国,在宋代兴起,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受到我国各个时期广大人民的喜爱,皮影设计有着造型多样、色彩鲜明、文化丰富等特点,将皮影艺术应用于平面设计,将皮影艺术理念与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碰撞,不仅能够增加平面设计的表现力,同时保证了皮影艺术的文化传承。本文简要分析了皮影的艺术特征,并研究了皮影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皮影艺术起源于战国,在宋代兴起,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受到我国各个时期广大人民的喜爱,皮影设计有着造型多样、色彩鲜明、文化丰富等特点,将皮影艺术应用于平面设计,将皮影艺术理念与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碰撞,不仅能够增加平面设计的表现力,同时保证了皮影艺术的文化传承.本文简要分析了皮影的艺术特征,并研究了皮影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业余生活的兴趣也越来越高,特备是摄影,一项比较亲民的艺术,渐渐占据许多人的业余生活。对于摄影这门艺术,其不仅充实了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还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质修养。本文通过摄影在群众中的广泛应用,加以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就当前摄影技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情况以及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尝试在平面设计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图案元素的渗透、文字元素的渗透、色彩元素的渗透、民俗元素的渗透等,以实现平面设计困境突围与创造性发展,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升,对于精神层次的文化要求也与之增强。摄影这种较高消费的文化艺术也在寻常百姓中渐渐普及开来,尤其是当前数码相机的使用推广,摄影俨然成为了人们群众性艺术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将立足文化摄影辅导,深入探究分析如何把握好群众性业余摄影爱好者辅导要点,突出和强化其特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升,对于精神层次的文化要求也与之增强.摄影这种较高消费的文化艺术也在寻常百姓中渐渐普及开来,尤其是当前数码相机的使用推广,摄影俨然成为了人们群众性艺术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将立足文化摄影辅导,深入探究分析如何把握好群众性业余摄影爱好者辅导要点,突出和强化其特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视觉文化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平面设计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了新媒介的产生,而新媒介对于平面设计的影响力也日渐明显。南希·斯柯勒和汤姆·威德尔在早期创作中,摸索出一种适合这一特别组合的表现方法,一种具有复杂结构和色彩的视觉语言。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平面设计与数码摄影有效融合,在现代绘画与建筑设计的双重影响下创造出具有拼贴意味和幻觉效果的图像。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理念主导世界主流文化的背景下,笔者借助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所特有的立体多维意境,在"诗语境"下创新现代平面设计,使设计作品独具东方魅力,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提升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水平的双重意义。本研究从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出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探讨了现代平面设计里的"诗语境",并最终以"时间"为主题示例说明了"诗语境"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科技水平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欣欣向荣,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逐年提升。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对文化产业的消费也在逐年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时期,它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创意工作中的创作智慧,需要优秀的艺术创意人才。艺术教育成为艺术创意人才培养的关键,教育的质量关系到艺术创意水平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艺术教育的培养与文化产业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文将对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结合提出合理的建议,总结艺术教育紧密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科技水平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欣欣向荣,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逐年提升.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对文化产业的消费也在逐年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时期,它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创意工作中的创作智慧,需要优秀的艺术创意人才.艺术教育成为艺术创意人才培养的关键,教育的质量关系到艺术创意水平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艺术教育的培养与文化产业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文将对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结合提出合理的建议,总结艺术教育紧密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时代在不断发展,经济、科技以及文化艺术事业也在不断进步,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多元化的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也在不断丰富中.但是在全球化的文化竞争力下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和创新,多角度的探讨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古丝绸之路在漫长宏阔的时空中,留下了包括精神文化在内的丰富遗产,也开启了艺术地表达多样文化和沟通人类情感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启示性和当代价值。新的丝绸之路文学艺术的倡导和创造,有可能打破国际社会长期存在的"中心—边缘秩序"逻辑和"边缘依附中心"思维定式,发现和挖掘各民族在古丝绸之路上的艺术表达的特点和成就,重建丝绸之路文化精神。跨越地域、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的界限而共生共融,审美地表达和平与发展的信念,维护文化多样和包容差异,和而不同,消弭隔阂,弘扬人类的真善美,矫正全球化和科技主义产生的副作用,是丝绸之路文化的艺术表达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迭代与发展,电子产品及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前所未有。其中,手机摄影这项活动生动的诠释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在摄影器材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摄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从早期的机械胶片机、单反数码相机,再到移动通讯设备逐渐拥有数码摄像功能,到现如今已成为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从摄影的发展趋势入手,分析摄影的应用设备、领域、人群以及所带来的情感诉求等多方面的变化,从而推断出手机摄影的"泛摄影"概念,即现代手机摄影艺术的"即时性"与"纪实性",促使手机摄影艺术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