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不断进步的命脉.农具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农具的进步与否,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将石、木、骨、蚌等作为质料,并通过质料本身的特点制成相应的农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农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尤其在战国时期其发展最为迅速,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本文主要对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考古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对于我国历史的研究与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国考古行业的发展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着,本文将会介绍我国现阶段文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班 《中国民族博览》2016,(4):211-212,228
考古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对于我国历史的研究与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国考古行业的发展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着,本文将会介绍我国现阶段文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在首都举行的全国农具展览会,是我国当前农业技术革命的一帧缩影。陈列在展览馆里全部农具所附有的说明书告诉人们:所有农具的功率比原来的提高了一倍以至几十倍。各族农民的这些精心杰作,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逐步解决着原有生产工具赶不上增产要求两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农具的不断革新,也将深刻地引起农民本身的变化。在参观农具展览会的日子里,我对于少数民族创造的农具特别感到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具本身的难能可贵和它所蕴藏着的智慧在那样地吸引着我。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的漫长发展史中蕴含着许多文化,包含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为了将这些文物有效挖掘,考古成为一项探索历史文化的有效活动。在考古活动中,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是考古活动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可以保护文物的状态和样貌,为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奠定基础。本文通过深入探索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理念、现状以及改进措施,给予考古活动的有效性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的赵国在地域上横跨"中原文化圈"和"北方文化圈",其服饰文化也相应的既具中原特色,又兼有胡服特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推广范围主要在军服上,虽然也有向民间服饰的转移,但在中原文化圈内,传统的深衣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本文旨在从相关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出发,探讨战国时期赵国中原服饰文化的背景、特点和意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夏鼐先生笔下与敦煌石窟考古相关的文章、记录,以及其他学者对夏鼐先生在敦煌石窟考古方面做出的评价来探究夏鼐先生对敦煌石窟考古所作出的贡献.-这些作品不仅集中展现了夏老对敦煌石窟考古学的理论、方法论等的学术贡献,还体现出了夏鼐先生不畏艰难、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为后世考古学者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8.
西藏高原史前时期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埋葬死者的现象,就世界范围而言,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在欧洲莫斯特文化遗址中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土葬,可以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遗址。  相似文献   

9.
农具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近代瑶族由于处于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农业转化阶段,从汉壮地区引入不少铁农具和农作物品种,耕作效率和粮食产量获得一定的提高。既有较为原始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但也采用牛犁与人犁,其农耕技术和农具带有其自身特点。瑶族农具及其使用习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它被内化为村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展现并生成着一系列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珠海地区迄今发现的沙丘遗址有200多处,这些众多的沙丘遗址和出土文物,有力地将珠海文明史向前推移了4000多年。珠海地区沙丘文化的孕育和繁荣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珠海地区沙丘遗址可以分为沙堤—潟湖类型沙丘遗址和山前坡地型沙丘遗址;沙丘遗址的分布与地理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间歇层现象与季节性活动无直接关系。沙丘先民穿着以树皮衣和纺织布为主,挖掘的文物暗示着这一地区在较早就有农业生产,通过设立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博物馆以及细致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保留古老的人类文明遗产。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特别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右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等遗物 ,其文化特点较为鲜明 ,文化序列较为清晰 ,在广西乃至中国和东南亚史前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驳正“莫氏线”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右江流域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史前文化起源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2.
珠海地区迄今发现的沙丘遗址有200多处,这些众多的沙丘遗址和出土文物,有力地将珠海文明史向前推移了4000多年.珠海地区沙丘文化的孕育和繁荣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珠海地区沙丘遗址可以分为沙堤—潟湖类型沙丘遗址和山前坡地型沙丘遗址;沙丘遗址的分布与地理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间歇层现象与季节性活动无直接关系.沙丘先民穿着以树皮衣和纺织布为主,挖掘的文物暗示着这一地区在较早就有农业生产,通过设立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博物馆以及细致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保留古老的人类文明遗产.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是河南考古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进行整体回顾,分别按照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研究发现成果进行概述,希望能对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开始推进西藏的文化建设事业。西藏考古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取得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的重大成就,就是其中标志性的成果之一。作为西藏考古最具代表性的吐蕃考古与象雄考古,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考古工作的成果对于重新认识西藏古代历史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廓清各族共同创造西藏文明并最终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剑 《民族学刊》2013,4(4):35-53,113-116
近年来国内史前及商周地震考古工作取得系列新发现与新认识,为龙门山地区这个多断裂带和地震多发区的史前地震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基础和参考样本。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研究应避免"两张皮"的困境,田野工作与整合研究均需要考古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有机融合。龙门山地区史前先民在定居地点选址方面的科学智慧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宋吉香 《中国藏学》2023,(3):20-28+210
文章对西藏考古出土的粟类作物遗存进行了系统梳理,综合分析了粒形、杂草生态、文献记载、生态条件等因素,认为西藏东部和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出土的粟类作物遗存存在本地种植的可能性;阿里地区出土粟类作物遗存的性质尚且存疑。基于这种粟类作物遗存性质的判断,对西藏粟作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西藏粟类作物最早出现于东部地区,以卡若遗址为代表,4800cal.BP—3600cal.BP为单一的粟作农业时期,3600cal.BP以后麦作农业传入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3500cal.BP—3000cal.BP已经形成了麦作农业和粟作农业并存,且以麦作农业为主的农业结构,粟类作物虽然占比不高,但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稳定。3000cal.BP以后,雅鲁藏布江中游粟类作物的发现出现缺环,未来还需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一时期的植物考古研究。阿里地区粟类作物遗存出现时间较晚,集中于公元2—3世纪,且出土于高规格遗址和墓葬,初步推测当时粟类作物可能仅为少数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所享用。雅鲁藏布江中游3500cal.BP—3000cal.BP粟类作物遗存表现出的黍的比例提升的现象,可能与这一时期牧业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引江济淮工程作为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号工程,对于整个安徽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引江济淮工程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于工程动工之前就提前进场、全面展开。引江济淮工程庐江段涉及7个镇37个村(社区),沿线有17处需要进行抢救保护的文物点。本文在引江济淮庐江段几个古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试图分析概括引江济淮庐江段古遗址的特点,并就考古发掘后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渤海国五京包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源)府、西京鸭绿府和南京南海府。目前,学术界关于渤海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和东京龙原府的地理位置已成定论,即上京龙泉府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中京显德府位于吉林省和龙市头道镇西古城,东京龙原府位于吉林省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的八连城;西京鸭绿府和南京南海府的地理位置则一直存在着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南京南海府位于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的青海土城,西京鸭绿府位于吉林省临江市市区附近。本文主要从如下三方面针对近十年来,渤海国五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其一,渤海国五京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其二,渤海国五京的建筑形制与五京制度;其三,渤海国五京的交通及历史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各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不同时间与空间内的族群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族群"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使边疆考古与"民族问题"的相关性凸显出来.一定的考古学文化,必然与特定的民族群体有关.因此.有了民族视角与研究范式的考古学,在为考古发现提供解释学依据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与"社会"的关怀,在实践中促进中国考古学方法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