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平布依族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及原始信仰共同构筑了布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闪现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雏形,也折射出布依族人民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即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中,布依族原始信仰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布依族创世神话与古歌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融共生,布依族的传统生活体现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建设生态城市则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实现途径和具体表现形式.文章从生态文明和生态城市的内在联系入手,在探讨生态城市的特征及建设生态城市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青海省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和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四川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地位,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省剩余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面临环境保护和脱贫解困的尖锐矛盾。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但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包括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依然较低,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高,“三品一标”等发展有限,相关政府管理政策局限等。为此,需要从社会价值观念转变、绿色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和健全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完善四川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追求个体自身和谐、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倡导的“和”文化契合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生态保护精神的积极引导下,川滇藏交界地带涉藏州县应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践行“两山论”,实现绿色发展。本文系统梳理“天人合一”的内容含义、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探究“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共同体、乡村振兴的学理性前提,并对生态共同体视阈下的“天人合一”观念、精神和实践再解读。目前,川滇藏交界地带涉藏州县存在返贫风险系数较高、经济社会发展动能不足的建设困境。基于此,川滇藏交界地带涉藏州县应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集聚地区高效治理发展合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被誉为中国"锰都"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依托丰富的锰锌资源,逐步建立起以锰、锌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该县资源的瓶颈作用逐步显现,锰锌加工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愈加严重,这严重制约了花垣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发展,花垣县近年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7.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丢掉哪座山,都不是老百姓想要的发展。作为后发展地区和资源型地区,必须坚持经济与生态两条腿走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关于怀化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8.
9.
苗族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这是人类得以繁衍、延续的根本,但又不能进入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是一把双刃剑,美则彰显人的价值与尊严;丑则带来灾祸,直至让人失去生存的环境。苗族尊重自然、驾驭自然的自然观,把上述双刃剑之美与丑熔于一炉,自然地加以彰显与扬弃,成为生态建设的一种良好范式,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会议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项工作中,在地方法规中突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但是,由于新疆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和管理生态资源的制度体系,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本文在全面观察新疆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分析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与新疆人文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制度路线。 相似文献
11.
12.
经济新常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高原藏区作为生态屏障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选择符合高原藏区环境状况的法治化路径成为关键,加快生态自治立法、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和弘扬藏族生态文化成为解决问题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文明观强调宗教信仰与科学知识的融合,既反对唯信仰主义也反对唯科学主义,认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离不开两个标准:一个是价值理性,即体现宗教信仰诸价值实体的理性;另一个是科学理性,即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由科学技术知识来定义的理性。西方世界的文明观强调的是技术理性(或称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和以它为基础的商品主义实际上操纵着现代西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了价值理性的丢失和传统道德的解体。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和全过程。本文阐述了草原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并针对建设草原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举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以期为我国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生态观下的民族教育研究——差异教学之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教育生态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环境和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实行差异教学.这一观点对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国共产党金华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实现全面小康,加快浙中崛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目的是呼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生态文明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并制定出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1月29日,江西省政府在南康市召开了全省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对前一阶段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经验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副省长熊盛文在会上要求,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把握几个重点,即要把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当前,江西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正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省政府的具体部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