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雪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03-104
《马氏文通》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成系统的语法专著,学界对《文通》的作者、版本、性质、语料观以及《文通》以前未产生语法学的原因等方面都有深入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史料挖掘等原因,造成人们至今尚对《文通》研究涉及的大多数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本文旨在通过对《文通》中"名字"及其分类等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并结合前人观点与今日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对《文通》"名字"卷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就《汉语札记》中的属格标记"之"与《马氏文通》中的介字"之"在偏次时的用法进行对比研究,重点研究"之"的隐现问题,发现在此问题上,马若瑟的视角主要在西方语法体系,同时也注意到了汉语特有的语感问题。马建忠主要从汉语自身特点来看,主要关注韵律、音步、强调、省略、语气等修辞方面的问题,对西方语法体系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姜欢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21-122
"是……的"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常用的表达句式,但也因为其包含的句式丰富,语法功能多样而成为了留学生容易产生偏误的难点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本文主要依据的分类标准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的三类"是……的"句式,对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是……的"句偏误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考察英语背景留学生该句型的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并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对该句式的分类和教学提出相关的参考意见,希望可以对汉语的二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满语词汇语义研究是满语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满语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点、难点课题,相对于研究系统深入的满语语音、语法而言,至今研究成果甚少。本研究运用词汇语义学、文化语义学等理论方法,主要以清代典籍满语书面语词汇及相关满文文献、历史文化资料为研究对象,并以大量现存满语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语言材料为参考,从词汇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对满语词汇语义具体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所"字是一个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虚词,因此,研究"所"字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成因,不仅有利于我们弄清"所"字语法化的成因与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汉语语法化的理解。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虚词"所"的语法化历程,分析了"所"字语法化的成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江绍原研究的《发须爪》具有思想、理论和历史上的意义,不能忽视的是其对中国早期民俗学具有研究方法上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江绍原《发须爪》研究方法的挖掘,阐述让文献"说话"、亚田野调查、从小处着眼、唯物辩证等的民俗学研究方法,分析了江绍原《发须爪》研究方法的特点以及产生的背景原因。同时兼略谈及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方法,并与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相提参照与评说,或许对中国早期民俗学的方法论、学术史是有益的补充与构建。  相似文献   

7.
蒋家瑜 《世界民族》2020,(1):104-114
赫梯人所建立的赫梯文明及赫梯王国具有多元文化交融和多民族共存的特点,这在赫梯国王名字的历史演变中得以窥见。赫梯国王名字的由来包含了城市名、神灵名、高山名和祖先名等多种来源,而赫梯国王名字的由来及其历史演变同时也反映出国王名字在文化上的多元性,在寓意上的积极性和时代性,以及赫梯人对王权权威性、合法性和王位正统性的追求。赫梯国王名字的演变及其文化特征是赫梯族群认同构建的必然结果。在多民族文化并存的状态下,赫梯人通过文化选择的方式逐渐形成了服务于赫梯王权的族群认同体系,这一体系在赫梯帝国灭亡之后甚至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袁少芬同志在《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上,发表了《那坡"土瑶"述略》一文.这篇文章从民族学角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荣屯这部分少数民族的名称、来源作了考究,对服饰、习俗也有比较详尽的叙述,但在语言问题上作墨不多.本文除简要介绍语言情况外,打算把它与有关语言进行共时对比,试探一下这种语言的系属问题.下面以那坡县龙合乡仁合村荣屯自称"耶容"jε~55joη~12的语言为代表(下称耶容话),分语音、词汇、语法和系属四个部分叙述.  相似文献   

9.
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人物之一,深得清圣祖康熙器重。康熙帝在1721年记述清军入藏驱逐准噶尔事的《御制平定西藏碑文》中,把班禅额尔德尼的名字排在达赖喇嘛、固始汗之前,表明了清朝对班禅系统的重视。 清朝与班禅系统的良好关系,其渊源可追溯到清初。至于康熙三十二年至四十一年(1693—1702)间对五世班禅的屡次延请事件,据笔者所知,学术界对此专题研究成果尚甚少。随着有关西藏历史的藏文档案陆续公布,为研究许多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重要史料。本文即主要依据清代的有关藏汉文文献,就这一问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历史背景等作一次新的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0.
1.前言这几年来本人一直在探究整个汉藏语系的“语法关系”。此一大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要探索原始汉藏语的词序和语法关系的类型。本文是这一大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某些研究藏缅语的学者认为藏缅语“动词的人称标志系统”(以下简称PMS)是一种“作格系统”的标志,也是原始藏缅语语法关系的一部分。以上这种对藏缅语PMS看法的提出使得研究原始汉藏语语法关系与探讨藏缅语的PMS的性质和起源时代密切相关。应否给藏缅语构拟PMS是70年代以来一直有争论问题。可是由于大量属于这方面的文  相似文献   

11.
正古代书法作品流传到今天,一般区分为"碑"和"帖"两种。碑多数都是为了纪念一件事,或者纪念一个人专门写的书法作品,都是刻在一块石头上或者摩崖上,一般碑额上面都有正式的名字,比如《九成宫醴泉铭》《大唐三藏圣教序》。帖,就是便条,主要是书法家跟人的往来文字。历史上这些帖多数都是这样的便条,本来也没有正式的名字,名字都是后人在里面找出几个字作为代称,比如《伯远帖》《快雪时晴帖》《韭花帖》。如果是书法家抄录  相似文献   

12.
学者在研究九世班禅返藏时多采纳档案材料,大都忽略了传媒中的各类资料。班禅返藏作为国际热点问题《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等日报,《东方杂志》《蒙藏月报》《蒙藏旬刊》《康藏前锋》《开发西北》《边事研究》《海潮音》等期刊都及时跟踪报道,报道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宗教人士对班禅返藏的策略和态度,并介绍了达赖与班禅、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中国政府与英政府之间的交流与斗争。通过这些报刊我们可以了解九世班禅准备返藏的复杂过程,及其返藏失败的原因,把握当时的舆论导向和达赖班禅两个系统利用报刊进行斗争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民国时期关于康藏研究的三种学术期刊《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康藏研究月刊》产生的背景、时代特点、载文内容及其学术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与探讨,同时对三种期刊所载文章的数量、类型等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此外,文章还对20世纪上半叶作为我国现代藏学兴起之重要标志的藏学类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现为何同康区研究有密切联系,以及康区研究在我国现代藏学兴起过程中所占有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花园幽径句的最简方案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的《句法结构》标志着生成语法理论的开始。其1959年发表的“评斯金纳《言语行为》”系统地批驳了行为主义的语言观,正式把语言与心智研究结合在一起。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知识是大脑的一个心智客体,游离于心智之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乔氏语言内在论的立场。20世纪90年代乔氏的《最简方案》(Chomsky1993,1995)将生成句法学提升到又一个高度。值得指出的是,最简方案还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理论。最简方案将内在语法看成一个完美的体系,它可以通过最简洁、明了、经济的手段将语音和语义衔接起来。文章试以最简方案为理论根据,通过对花园幽径句的句法分析验证自然语言器官是一个设计完美的系统;语言理解同样遵循着最简化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为深入、全面探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落实,《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国家民委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和甘肃省民俗学重点学科建设基地联合邀请宁夏《回族研究》、青海《青海民族研究》和《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四刊有关办刊学者,共同研讨的"‘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战略与跨文化对话"高峰论坛于2015年10月24日在丝路重镇——兰州市顺利举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补充《碾玉观音》不是反封建、争取婚姻自由的观点,深入探究封建社会"妇女买卖"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当时的女性形象以及统治阶层对人性的摧残;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不仅关心文本阅读与文化分析,更强调对于文学产生的社会机制与政治的发生,加深社会背景考察力度,发掘历史书写所忽略的边缘女性,并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碾玉观音》所存在的封建等级制度、"妇女买卖"等现象做出批判。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观与宏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相应的参数和指标对《红楼梦》中国少数民族语种译本研究状况(自1979至2010年)进行了描述性的探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展望其对"红学"、翻译学和民族文化融合与传播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潘春见关于壮歌圩的源流问题,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研究》、梁庭望的《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昭民的《广西壮族歌圩》、农学冠的《壮族歌圩探源》等,都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可以肯定,壮族歌圩在起源上与远古氏族的生产生...  相似文献   

19.
陈那的《集量论》与法称的《释量论》是佛教量学的主要理论系统论著,对于量的性相,虽然在《释量论》的《成量品》中已经提出"量是无虚妄知"、"且非知叉能显"二偈,但后世印度学者却有不同的看法与解释,传至西藏后,经藏传佛教学者加以辩证抉择,提出个人的主张,使量学的研究更为深广。藏传佛教主要派系都有对《释量论》中有关量的性相解释,各有不同主张。本文以法称以降的印度佛教学者、藏传佛教主要派系学者对量的性相以及所发挥的新意等量的性相作为论述重点,进一步探讨《释量论》对量的性相真义。  相似文献   

20.
景颇族共分为五个支系,即景颇支系(又名大山支系)、载佤支系(又名小山支系)、勒期支系(又名茶山支系)、浪速支系(又名勒浪支系)、博洛支系(又名博拉支系)。这五个支系中的姓氏和名字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其中景颇支系和载佤支系属于同一类型,即有若干姓氏,有固定排行的名字。浪速、勒期、博洛三个支系属于另一类型,即实行父子连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