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何为母性本能 摩罗《妇女解放不能以伤害母性为代价》(载《南方周末》)2008年1月10日)一文提出的观点.有不少是我所不能接受的,不得不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2.
钟瀚声 《天府新论》2024,(4):126-13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政党社会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1949年后为探索人民文艺现代性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以新中国第一代女导演董克娜成功地将王宗元的短篇小说《惠嫂》改编成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为例,可以发现,小说与影片始终在认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将女性生存境遇、心理世界放置在更具时效性的现实环境中进行讨论。更重要的是,在电影版两代革命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董克娜没有忽视妇女在革命过程中遭遇的身心困惑,而是力图呈现她们如何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积极调适个人理想、性别观念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显示出妇女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情感结构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张新华 《理论界》2010,(12):74-76
在法理上提出年龄权概念存在比较严重的法理错误与逻辑错误。作为一种单纯的客观事实,年龄的实质是时间。时间不能被人为改变,这一法律事实也不能被证成为与人的意志有关,因此,年龄也不可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正> “意境产生于创作过程还是产生于对作品的审美过程?抑或两个过程都包括?”这是《意境之限界》(载《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第3期,以下均称《限界》)一文所提出的问题。该文的回答是:“意境产生于作品与读者的审美关系中”,“是读者对艺术作品审美关系的产物”,“是读者对作品的体味评价”。这种把意境与创作主体一刀切开,把诗人排斥于意境创造之外的论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没有创作主体的介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44-250
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列宁确实提出了单独一个国家(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政治革命胜利的"一国首先胜利"论。在列宁看来,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整进程之中,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可以划分为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后的社会革命两个阶段。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性质的科学辨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清楚地显露出作者以向往江南为指归的情感过程。这样一种情感过程直与中国历代文士视江南中国为精神故乡的“江南情结”相承续。因有对江南中国山水的前期涵泳与爱赏,因有禀承于中国历代文士“江南情结”的精神影响,由南入北的朱自清写下了“令我到底惦着江南”的名篇《荷塘月色》。而杨朴的文章则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住《荷塘月色》的内在情路,过度使用了一些不符合文本实际的观念对文本予以了错误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经典"与"误读"是当代学界和文化界的两个重要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美国炙手可热的文学批评家,他在"经典"与"误读"论题上的观点在当今世界可谓卓有影响,但国内学界对于他和它们的研究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既包括知识性的或事实性的错谬,也包括理论演绎、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失当,还有意义表述或理论言说的含混不清乃至自相矛盾等等--而这在当前国内西方文论研究界可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陆扬先生发表在<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上的<经典与误读>一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典型个案.为推动和促进当前国内学术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及时的学术甄别、知识清理和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8.
韩星 《天府新论》2014,(3):33-39
儒家之道是文武之道,文武兼备之教。在儒家影响下,中国文化形成了刚柔相济、文武兼备的基本精神。儒家的教包含教育、教化、宗教三重含义。儒家或儒教的宗教性或宗教成分通过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体现出来。以三祭之礼为代表的神道设教是一种典型的儒教形态。以人文理性为主、宗教为辅是儒家的本质特征。今天,儒家的更新发展应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构建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重构新的国民信仰体系,重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王伟 《学术界》2012,(5):99-105,286
韩毓海以光明史观对抗所谓阴暗史观,这种简单而激进的钟摆式表态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及后者的时代意义;而断言历史错误是伟大人物推动历史的伟大错误尤为荒唐,其骨子里的英雄史观热衷于为历史创伤涂脂抹粉而缺乏反思批判精神。历史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历史话语与权力有着多样的纠葛。  相似文献   

10.
评价企业效益须避免总量误区,而应主要考察其资产赢利比率和税收贡献比率,结合其就业贡献比率,与同期其他企业相比较,才能准确辨别其效益的高低。根据2009国家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核算和比较,可以发现国企总资产利润率和增值税贡献率都明显低于民企,各年无一例外,它们在总资产贡献率上的较大差距也验证了这一判断。只有明辨事实,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国企改革方向,鼓励多种经济在平等竞争中高效发展,才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徐旭生先生在研究分析有关夏代文献记载的基础上,于1959年夏天亲赴豫西4县作"夏墟"的考古调查.第一个目标是颍川阳城,即登封告成镇.结果在镇西南约1公里处发现了八方遗址,内涵有仰韶、龙山和洛阳东干沟遗址类型的文化遗物.调查的初步报告公布以后,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注意.从1977年开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八方遗址(即现在的王城岗遗址)作了长达4年的考古发掘,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又在镇的东北部调查并试掘了一座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阳城".发现在战国陶豆上戳印有"阳城仓器"的文字,为告成即禹都阳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旁证.并进而从各相关方面作出论证,禹都阳城为颍川阳城,即今登封告成王城岗遗址,禹都阳城不在濮阳.  相似文献   

12.
13.
陈家新同志在《应当建立股份所有权法律制度》一文中将“股份所有权”界定为一种区别于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公民个人所有权的新型的独立的所有权类型。通过本文的论述笔者欲给“股份所有权”一个恰当的定位 ,期望对于我国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建立作以正确的指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批评中,有以运用兵器喻写作文章的方式,这是因为关于战争的语言和思维影响了文学理论的表述。首先,人们借锋刃之利论文章创作中的删改之功;其次,人们借矢机之势论文章整体蕴含的力量感和运动感;最后,人们借兵器的战斗属性论文学领域中的二元对立和统一现象。在《文心雕龙》中存在着大量以兵器表述文论的现象,这折射出战争经验对文学思想领域的影响渗透,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用语,极大拓展了文论的言说空间。  相似文献   

15.
徐国栋教授《周枬先生的〈罗马法原论〉错误举要——以上册为中心》一文发表于周枬先生故去后不久。该文所持批评缺乏善意,以学术争鸣为名行道德责备之实。对于《罗马法原论》所涉罗马法是否为奴隶制法、对罗马公法与私法各自历史地位及价值的评判、罗马法究竟是人定法抑或神意法、罗马法中有没有物权理论、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体系孰优孰劣、有关相邻地带树枝的修剪方法、hoste(hostis)一词可否译为“叛徒”、古罗马刑诉是否因袭及附属于民诉等问题,徐国栋认为周枬犯了“大错”,并认为《罗马法原论》存在拉丁语译法或表达方面的“小错”。这些所谓“大错”和“小错”的论断,颇值得商榷。《罗马法原论》上册在这些方面并无任何学术性错误可言,而违背学术规律、妄下断语的专断作风却足以为学界同仁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6.
张旭春先生<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一文指责<文学理论新读本>误读了卡勒,然而,回到卡勒<文学理论>的上下文不难发现恰恰是张先生自己在"误读".他对<新读本>的诸多批评是不顾语境而仅仅吹毛求疵地抠字眼,这是断章取义而非"阅读障碍".他断言<新读本>"指导思想模糊"、理论框架"混杂",这流露出极强的归类情结;他对<新读本>导言第三部分"语言与社会历史"的回避及对"作者之死"的斥责显示其依然囿于英美式"新批评"的理论圈子之内.  相似文献   

17.
牛贯杰 《江海学刊》2020,(1):176-186
清朝末年是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传播时期。"十八世纪"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并不单纯意味着一个时间计算单位,更重要的是时间性质单位,即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力量的崛起和扩张。具体而言,西方世界在18世纪发生剧烈变动,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形成、政治与文化的历史演进,随之带来的是西方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与影响。此时媒体在全球性知识的传播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申报》和《东方杂志》是晚清最为重要的报纸杂志媒介,以其为分析文本,勾勒出的是清末中国人对"十八世纪"的认知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民族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现有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的分析,认为目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关于简牍的出现不晚于甲骨文的观点不能成立,所谓文献记载、保存技术、气候因素、书写习惯、记录内容等诸方面的材料和论证,均不足以支持"简牍不晚于甲骨出现的"观点.相反,通过各方面的综合分析表明,简牍出现的时代应略晚于甲骨文.  相似文献   

19.
20.
蒋大椿先生的《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从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问题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关于超越唯物史观的问题等四个方面 ,论述了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这些观点存在逻辑矛盾。其实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并不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规律 ,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