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志 《北方论丛》2001,(3):55-58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屐的西安事变,改变了国内的政治关系。张学良将军率领的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后,遭到了蒋介石的嫉恨,东调改编(实为缩编)于先,抗占中削弱消灭于后。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又把仅存的一些东北军部队全部投入内战战场。但是,中共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战场上,与东北军密切合作,帮助东北坚持进步,坚持团结。坚持抗战,使东北军实践了张学良将军的夙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幽禁后,便潜心于明史的研究.这已被国人所共知.但张学良为何要研究明史?有何心得体会?国人却绝少知道.《人文杂志》1988年第3期发表了宋文演题为《张学良与明史研究》的文章,对此略有披露.张学良在1982年接受台湾《联合报》记者时说:我研究明史的动机,是由于中国一直被外国欺凌,想从中找出原因.”为此,早在西安事变之前,他已对明史有所留意.“据东北军一些将领回忆,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前夕就认真研究过明末历史;他认为抗战前夕国内形势。有点象明末.”一直到1947年6月他被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为结束内战、逼蒋抗日,和杨虎城及十七路军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此张学良被蒋介石无理关押。东北军虽然失去了统帅,但广大爱国官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独立,为复土还乡,英勇杀敌,许多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样一支抗日的武装队伍,竟被蒋介石分化瓦解了。  相似文献   

4.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勇不可阻。次年元月,北伐军兵分三路直取豫、浙、皖三省。张学良奉父命,于2月率军进驻河南郑州,与国民革命军相对峙。 张学良将军是坚决反对内战,主张国内和平的,而且他早就看到了东北处境的危险:日本总有一天会“发动战争,占领东北”的,所以对其父之“问鼎中原”“百般诤谏”,但是由于封建的“忠孝”之义,最后他“不得不屈服去作实现此种野心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忆澜波同志     
一、西峰初识澜波同志我同党的接触开始于一九三五年,那年九月我在甘肃省庆阳县西峰镇结识了刘澜波同志。当时他是我党的秘密党员,我是一名满腔悲愤一心盼着抗日打回老家去的东北军青年军官。他同我的数次促膝长谈,解开我心中埋藏了许久的疑问和迷惑,使我在苦闷中看到出路,开始对于中国的命运、东北军的前途及如何才能抗日……等重大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开始学习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认识中国的时局和头面人物蒋介石、张学良等。真可谓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争取东北军联共抗日方面的作用陈肖沫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之所以能够走上联共抗日道路并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因素诸多,其中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以及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对其的争取应是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直接领导这项工作的毛泽东在争取东北...  相似文献   

7.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成为中国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1929年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怂恿之下与苏联因中东铁路问题发生武装冲突,东北军惨败,被迫同苏联签订《伯力协定》。东北军与苏俄军队的战斗中暴露了实际战斗水平低下的问题,同时还暴露出南京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激烈化,地方实力派和中央政府直接关系不协调。在东北地区拥有特殊利益的日本,利用中东路事件和南京政府内部斗争这两种因素互相交织最终导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8.
1936年11月,沈钧儒、邹韬奋、史良、沙千里、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七位爱国领袖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悍然逮捕之后,我们在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当干事的同志如胡子婴、何伟、吴大琨等人,正忙于组织营救工作。一天,突然得到通知,要我代表全救会去接待从北平(北京)来的东北救亡总会代表于毅夫同志。我在八仙桥青年会宿舍找见了他。他热情地告诉我,华北各界救国会、北平文化界救国会积极营救沈钧儒等七君子的情况;说到东北救亡总会高崇民、阎宝航等先生包括毅夫同志本人如何在东北军将领中积极开展爱国救亡活动;说到张学良将军积极响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赞助全国各界救国会全部爱国救亡的政治主张,并已  相似文献   

9.
刘澜波同志是东北军党的工作的主要创始者,是新中国燃料工业、电力工业的优秀领导者之一,为党为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个有理想,有远见,胸襟开阔的人,是个有骨气,有血性,疾恶如仇的人,是个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尽瘁而后已的好同志。光阴荏苒,和澜波相识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一九三○年,我随东北军进关,当时任一‘六师参谋处长,驻防南苑,听说一○五师师长刘多荃有个堂弟叫刘澜波在北京大学读书,是共产党员,但是没见过面。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到一九三三年初,东北军经过热河抗战,撤离长城防线。张学良被迫下野出国。我接任六四七团团长后,移驻易县城里,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将军与东北易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五十年前,张作霖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以后,张学良将军被东三省议会推选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将军在执政期间,对东北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东北易帜,就是使东三省从军阀割据的状态下,归附全国统一的一个重大事件。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原是清政府奉天地方军队的一个营官,一九一一年乘镇压辛亥革命的机会,进入奉天,用武力逐渐统一了东三省,一九一八年当上了东三省巡阅使,实际上成了“满蒙王”。他在日本侵略者的支持下,不断向关内扩张势力,和直系、皖系军阀为争夺中原打了多年内战。于一九二六年他打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夺取了北京政府的统治权,  相似文献   

11.
康艳华 《理论界》2010,(7):114-116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力主改旗易帜,归附南京政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却屡次延缓易帜。究其原因,日本的干涉让他不得不审慎进行,内部政局不稳是迫使他不得不做出这一选择,而以退为进,争取更大的权力则是他选择延缓易帜的深层动因。在解决完这所有的问题后,张学良始毅然易帜。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对日本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方针",东北军不战而退,仅仅四个月就使东北全境沦陷,而日军占领东北的代价微不足道.东北的快速沦陷助长了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结束了日本协调外交与政党政治,刺激军部实施新的对华扩张行动,使得中日两国发生全面冲突的危险性大大加剧了.  相似文献   

13.
<正>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少帅张学良继承父业成了东北军政首领。同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在政治上同南京政府分治合作,力求国内和平统一;对东北内部则开源节流,寓兵于农,变扩军黩武为裁军自守,休养生息。就职之初,他就宣布了对内对外政策,并采取措施,着手实行。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大片美好河山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相继沦陷。身任西北军总司令及东北大学校长职务的张学良集国难家仇于一身,决心雪消东北、华北沦陷的耻辱,于1936年将东北大学迁往古城西安,并在小南门外原西北大学农科所所在地修建校舍。张学良校长特在大礼堂基墙立两碑石,其一上书“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自九一八,惨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八句充满爱国激情的题词,激励东大莘莘学子,勿忘国耻。可惜这块碑石被胡宗南战干团(战时干部训练团简称)斫掉,自此以后,再也无人目睹这块石碑的风彩。  相似文献   

15.
1930年10月,蒋阎冯中原大战结束,阎冯联军失败退入晋境,接受驻节北平的张学良氏改编。西北军除孙良诚部外,按东北边防军序列编为第三军,宋哲元为军长,辖三个师,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为师长。又编两个独立师,庞炳勋、孙殿英为师长。1931年6月,全国陆军整编,按统一序列,东北边防军第三军改为陆军第二十九军,仍以宋哲元为军长,刘汝明为副军长,辖两师,即三十七师冯治安为师长,三十八师张自忠为师长。后经宋哲元要求张学良批准,又增编一个第二师,刘汝明改任师长,设立两个军官教导团,以收容安置原西北军军官。防地仍为晋南解县、运城、离石、翼城、曲沃及侯马等地。  相似文献   

16.
“对日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下执行的一条对日投降卖国政策。早在“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即一再电令东北当局和张学良对日军的挑衅“宜隐忍自重”,“我方应于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对于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命令,张学良不仅在口头上表示服从,而且在行动中绝对执行,命令东北军遇日军挑衅,不抵抗或躲进兵营,并收缴士兵军械,存于库房,甚至在获悉日军要发劝事变后亦未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张学良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一方面是受蒋介石“不抗日”的影响。张学良在“抗日须全国一致”的思想支配下,担心在政府不抗日情况下,东北军假如违令抗日,孤  相似文献   

17.
试论华北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态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一贯坚持的反动政策。在这个政策指导下,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东北事变时,他正坐在兵舰上前往南昌坐镇指挥向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对日本侵略者完全采取不抵抗政策,并命令东北军即使“日军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结果几十万东北军一枪不放,撤到山海关以内,日本侵略军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不久,蒋介石又把东北军调到南方参加“剿共”。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党  相似文献   

18.
发动“西安事变”而震惊中外、又因送蒋介石返京而遭幽禁的张学良,在其被幽禁的五十余年生涯中,有八年时间是在贵州度过的。这八年,正是张学良以生命和自由为代价所促成的全民抗战并取得胜利的关键时期,却也是他不愿看到的外患才平而反共内战又起的前夕。这八年,更是张学良请缨抗日屡遭拒绝,因报国无门而苦闷徬徨,但内心深处无日无夜不同前方将士一道与日寇作殊死拼杀,对胜利、对自由从充满憧憬和希望到幻灭失望的转折。这是张学良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中一个跌宕起伏的重要时期。研究他此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客观背景,是张学良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外纪     
张学良将军是西安事变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人物之一。我所写之《外纪》,仅系其前半生的活动,雪泥鸿爪,聊窥一斑。《外纪》写成之时,曾复录一分,送请东北史学名家金毓黻(静菴)先生指正。老人对之逐句细读,随阅随批,见于他的《静晤室日记》中不下数十条。他在日记中说:“最注意是他原书中记载错误,应予以订正。又将其中有关事迹有他人所  相似文献   

20.
东北军海军是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现代海军之一。它从无到有,最后发展成为一支包括江防、海防、水上航空、陆战队、军事教育以及各种后勤支援在内的特种部队,是张作霖、张学良借以统治东北以至华北的重要军事力量。弄清它的由来与发展及其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于研究我国现代军事史、战争史、和海军发展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