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LS法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得出了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处于中低水平的结论,并通过对1985-2005年我国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和央行独立性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提高央行独立性有助于实现我国稳定币值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了提高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多数国家央行均以稳定本国币值为首要目标,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及国际收支目标的实现.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状况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次贷危机发生后,各国央行为应对继续发生的金融危机均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伴同着国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也愈益突出。因此,作为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央银行,在多大程度上能承担起这一重任是一关键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又往往依赖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中间目标是货币政策从制订最终目标到其实现的中间变量。 正如西方央行理论所阐释的那样,多年来各国的实践也证明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必须考虑到三个因素:可测性、可控性及相关性。可测性要求这一变量必须能为相关部门用数字衡量并能迅速得到变化了的数字。可控性要求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按政策意图得到控制。相关性则要求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或是相关于经济增长,或是相关于物价稳定,抑或两者兼而有之。纵观西方中央银行历史,不难看出,其中间目标选择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对该变量可测性、可控性的扰动或是央行最终目标的变化所引发的相关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如何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这是个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就货币政策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运行现状以及货币政策的选择取向等问题作如下探讨。一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的主旨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调节投资和消费,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货币政策的内容包括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现代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货币经济或信用经济。货币信用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借助于货币冲击影响实体经济的路径,它是货币政策有效运作的基础。股票市场不仅提供资源配置、风险分散、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而且是货币政策重要的传导渠道。在通常情况下,股票市场或股价本身并非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直接的调控目标,但中央银行每一次操作或每一项政策措施出台几乎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股价的变化,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西方关于股票市场如何传递货币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早,其已形成的理论可为我们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政策的总称。1998年,我国中央银行为实现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主要政策工具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利率,对商业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股票实行总量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家认为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越来越强,其预期也正在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从而使货币政策收效变难。要提高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准确披露政策信息,取信于民;利用信息优势,正确引导经济主体预期;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对其预期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8.
理论上,通胀目标制是一种限制性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操作范式,兼备了"规则"和"相机抉择"的优点。实践中,相对于货币目标制和汇率目标制,通胀目标制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经济绩效的改善效果十分明显。我国货币政策现行的操作范式是货币目标制,这种范式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不但大大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而且极易累积通胀甚至带来滞胀风险。当前,我国应通过增强央行的独立性、提升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建立并健全中央银行的问责制度、加快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改进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完善经济数据的统计调查体系和优化央行通胀预测方法等措施,来促进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范式向灵活的通胀目标制转型。  相似文献   

9.
1.不同经济体制决定了不同形式的货币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其主体是由中央银行和工商信贷部门来具体执行职能,并由国家银行及政府附属物之企业具体构成,货币运行政策通过一系列计划指标对经济活动发挥作用。作用的渠道是在单一指令性垂直指导下执行,其货币政策在运行机制中表现得简单而直接。货币供应中的数量及规模也由国家政府部门按计划及宏观经济目标进行直接规定。银行按指令性计划向经济部门提供货币,经济部门则将供应的货币直接转化为投资与消费,以此来影响总收入的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运行机制基本上全依托市场经济规律以及供求变化来调节其供求。货币供求的主体是由超脱的中央银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数字货币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在我国得到了持续性的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推行央行数字货币将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货币流通环境的改善、法律制定与法律监管、信息技术实现以及对其他性质货币的监管带来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对数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保证,对数字终端市场和应用场景展开配套建设,对法律和监管进行相应的完善,加大信息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积极参与超主权数字货币体系的构建,以应对并解决推行央行数字货币面临的挑战与风险,最终实现其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面对1998年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中央银行根据政府决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基本实现了全年宏观调控的预计目标。1998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表现出间接调控力度加大、利率杠杆利用频繁、及时改变货币政策传导方向、积极配合财政政策等特点,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已经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科学原则作指导.但货币政策的实时决策又是极其复杂的,需要中央银行家的审时度势和敏锐判断,也即货币政策的艺术性.文章详细分析了货币政策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具体表现,认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实践中是难以分割和同等重要的,好的货币政策总是需要好的政策实施者,需要将科学性原则与中央银行家们的决策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动荡不定,国内经济运行态势复杂多变,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适时适度把握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是我国货币政策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3.
宋科  孙翼 《学术研究》2024,(2):91-100+177-178
在数字化时代的货币新格局下,本文重点探讨央行数字货币的兴起与现金的未来,并基于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对现金的不同替代程度系统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央行数字货币的产生是由数字化时代内在需求推动的,是技术进步和中央银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将与现金长期共存,并对现金需求和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第二,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对现金需求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基于支付工具选择理论,从交易便利性和持有收益性来看,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将对现金产生替代,但考虑到匿名性与普惠性需求,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难以完全替代现金;第三,通过不完全替代现金和银行存款,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将对银行体系、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等方面产生影响,而在完全替代条件下,负利率政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需要重新评估。基于此,各国应该充分认识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可能带来的利与弊,更为准确地把握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及其与现金的关系,并在试点中基于本国实际不断进行检验和修正,以逐步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货币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实现西部地区的现代化以及全国的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金融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起博器和供血库 ,在西部地区大开发中 ,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中 ,如何发挥金融的作用提出几点建议 :一、制定符合西部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方针与措施的总称。就一国的货币政策而言 ,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调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三是保持长期连续的政策。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45-52
通过构建改进的IS-Philips模型,对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进行量化,并纳入理论模型中,求解中央银行损失函数,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规则选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目标规则选择过程中,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货币政策目标规则选择过程中需要对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加以考虑;通货膨胀目标制并非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6.
次贷危机及其随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市场,提振信心,刺激经济,各国央行纷纷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因危机对各国经济、各国金融体制、各国央行的决策制度影响不同,各央行扩张货币政策的操作时机、工具选择、扩张程度、退出战略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我国货币政策选择及战略决策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利用前瞻性经济结构和非二次福利函数方式设定的目标函数,测定了中国的最优非线性货币政策反馈规则。在央行非对称性偏好和非线性反馈规则的模型设定框架下,利用非线性广义矩估计方法(NLGMM),对央行最优化一阶条件(Euler方程)的约简式和结构式同时进行了估计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年至2005年间,央行存在非对称性政策偏好,货币政策反馈规则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实际造成了中国存在通货膨胀的明显倾向。  相似文献   

18.
<正>一、几个贷币政策理论问题的新解说 1、货币政策的目标:还要再争论吗? 可以说,有关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都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后,从西方货币理论中引进,并加以中国化的。在西方货币理论中,货币政策和目标有四个方面,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在改革初期,由于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的规模有限,低工资低就业又是中国经济的一贯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便被很自然地确定为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其后不久,理论上关于纸币流通条件下是否必然产生通货膨胀的争论和实际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的显性化,使许多经济学者坚称稳定货币才应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唯一选择。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是政府的政策目标,而不是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由于经济增长目标与物价稳定目标是矛盾的,中央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左右摇摆,而且特别容易屈从于政府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货币和稳定物价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这个最终目标,需要一个可直接操作的金融变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问目标。为了有效地控制社会总需求实现货币稳定,应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另外,中央银行还需要改革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如存款准备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对的是政策无效性,而政策无效性更深的层面是政策无奈性.在如何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速度的问题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许多时候表现出"无奈性".通过对货币政策无奈性存在原因的剖析,从中认识其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并得出改变中央银行独立性类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