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提倡人文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中国社会国际化的需要。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学有所长的培养 ,而且是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人文教育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 ,高等教育应该文理并重 ,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 ,使莘莘学子从各个层面受到良好的人文科学熏陶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要求人才的复合型、综合化、个性化。目前高等教育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弊端,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越来越不能适应剧烈变革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教育,将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变革,促进自身发展的一个方向。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  相似文献   

3.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08,21(2):104-107,128
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日趋综合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重视大学教育的人文理念,健全高等师范教育的文化批判精神和文化创造精神,培养和造就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首要目标。当前“以人为本”成为我国高师教育的办学理念,而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注重师资人才健全和谐地发展。所以,高等师范教育的理念即是人文素质的培育与人文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的理论构架及其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教育的方式逐渐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文科学生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有悖于现代社会对完善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几年,通识教育对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高校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纷纷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学习.虽然教育思想可以博采众长,教育实践却必须符合时代和国情.  相似文献   

5.
人文科学若干问题研究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学术分类概念,“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以中国大陆为核心的汉语文化圈,落后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现代学术分类进入中国近一个世纪。近年来,学术界对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可能性的探求,对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呼唤以及制度层面的人本意识和人性追求,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都关涉着人文科学的地位问题。为此,专家学者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现将各种观点综述如下。一、人文科学的现代性问题在“现代性”的视景中,人文学(英文Humanities,亦译人文科学)作为一门传统的经典学科,其知识图像已然模糊,知识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法学教育受传统影响,更由于受法学教育的职业化倾向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法学教育的人文缺失极为明显.为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应将人文追求作为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整合,体现了整体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大”教育理念。提高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学生素质教育更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国外高校人文教育的“复归”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教育是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寻究国外高校人文教育“复归”的艰难历程入手,分析了国外人文教育“复归”的实践过程以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现已初具规模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 ,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水平相比 ,在发展规模、学科结构、质量与效益诸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面对 2 1世纪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我国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因此 ,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民族高层次人才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党的七中全会把发展教育列为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提出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合理调整结构,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等重要措施。这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增强对发展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主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部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构建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同样面临着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所谓“现代性”附魅,即人文精神在科技理性和实用理性的“现代性”双重挤压下不断萎缩。从人文精神的基本存在形态和驱动主体分析,构建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基本实践路径可以有五方面:一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二是着力推进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是加强日常生活的人文导向,四是不断强化知识分子的人文导引和示范作用,五是注意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职能。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民族预科教育的定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人才问题是我们一直面临的中心问题,民族预科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等专业人才,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也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处和阶梯。加大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的教育公平、经济发展和建设民主法制社会等问题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 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考和探索。重理工、轻人文 ,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弊端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会议上提到 ,要注重素质教育 ,注重能力培养 ,注重个性全面发展 ,尤其在谈到素质教育时 ,把文化素质单独提出来 ,要求所有专业都要向人文教育拓宽 ,即在所有专业中提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环节。为顺应这一趋势 ,我院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是指对少数民族实施的高等教育,也就是凡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以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各种专业教育.民族高等教育从1950年中央民族学院筹建算起,在我国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这40多年中,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不但在办学的规模上,而且在学科体系的建设、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培养民族人才质量方面,都在迅速向国内先进水平靠拢,而且在某些局部形成了自己办学的民族特色.当然,不能否认,目前民族高等教育在总体水平上还是有差距的.展望科技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的21世纪,这个差距有可能再扩大,也有可能缩小,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握好形势,认清方向,付出努力,脚踏实地地去做工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在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好高素质民族人才培养方面作一番探讨.一、民族高等教育的位置及变化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高等教育工作,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11月(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  相似文献   

15.
王希宁  王嘉毅 《兰州学刊》2006,(12):207-209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甘肃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要适应西部大开发的人才市场需求,就应建立结构合理,规模适当,具有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的民族教育体系,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与人文科学的命运王岳川人文科学在20世纪初曾经大红大紫,但到了世纪末却面临诸多困厄,甚至在后现代平面地毯式消解中,人文科学连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丧失自己的地基。一、"尚力"意识形态与人文知识之"用"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也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  相似文献   

17.
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一体化商业时代的来临,“教育产业化”曾作为一个非常时尚的口号屡见于媒体。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界顺应时代潮流作出改革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然而,“产业化”的结果却是教育的“商业化”。在消费文化的一片蛊惑声中,中国高等教育似乎淡忘了自己曾经的人文关怀,而高等教育人性化又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如何看待人文科学的本性 ,关系到人文科学的定位和作用的发挥问题。如果不承认人文科学的特点 ,就不能正确发挥人文科学的作用 ;可如果片面强调人文科学的特点 ,把它驱出科学的范围 ,就会在人文科学的定位、创新和功能等一系列问题上始终难以跨出唯心主义历史哲学的雷池 ,这两种情况对人文科学的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是不利的。自然科学不是科学的惟一模式。人文科学之所以可以称为科学 ,就在于它不是停留在个性化的人文创造活动的层面而是探求其中的规律 ;以事实为依据 ,以规律为对象 ,以实践为标准 ,在人文科学中同样是适用的 ;必须区分人文创造活动和对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规律的研究 ,在人文创作和欣赏中 ,我们强调体会、内省、直觉、想象、顿悟 ,而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 ,虽然要充分考虑到个人体悟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但不能排斥分析、概括、总结、归纳 ,以及运用范畴和规律来表述研究的成果。这是理解人文科学的科学性的关键。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 ,它既要求把握人类精神活动的规律性及其产品的客观真实性、合理性 ,又要求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才的培养重视成才,忽视成人和人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思想,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也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大学生中开展“修身工程活动”,利用第二课堂,举办人文文化系列讲座,进行有益于学生人格塑造的教育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提升大学创新力,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加快大学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间的人文交流,为东北亚区域的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