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运动以来,郭沫若同志在科学文化战线上驰骋了达六十年之久,他的一生为党为人民为我国民族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伟大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当我们历数郭老一生在哲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中的重要建树时,对于他创作的大量的历史剧的成就,都不能不表示敬佩和惊叹。这些剧作,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是郭老的坚强不屈的革命立场和灵活巧妙的斗争艺术的体现,是我国现代文化艺术史上极其珍  相似文献   

2.
具有世界影响的我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革命战士郭沫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四年多了。今年11月16日,是这位文化伟人的九十诞辰。 缅怀郭老生前巨大而多方面的贡献,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郭老的一生,是用剑、舌、笔战斗的一生。从“五四”以来,在翻天覆地的中国历史变革中,在斗争的每一个重要关头,郭老都建下了不  相似文献   

3.
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文物考古战线的先驱者,我们尊敬的郭沫若院长与世长辞了。这是我国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巨大损失,同时也是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一个巨大损失。郭老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老生前非常关怀我国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积极领导支持文物、博物馆工作,并  相似文献   

4.
试论郭沫若小说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不幸逝世,给革命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因此,研究郭老的文化遗产,继承他未竟之事业,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老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当然要推诗歌和戏剧。但是,对于他别开生面的小说也不可忽略。本文试图作些初步探讨,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一郭老开始小说创作是在五四运动前夕。毛主席曾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研究学术座谈会前半月,笔者访屈楚同志,谈起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群益出版社出版郭沫若著作的一些情况。屈楚同志说:郭老的剧本《孔雀胆》初版在重庆出书,印错的字较多,引起了郭老的不满。其后排印《青铜时代》、《十批判书》时,出版社在校对时就倍加细心。这一类著作,本来比普通书刊难校;因此郭老自己也动手参与校对了几遍,校完后还题写了一段话。群益的同志看到后深感这一题字的可贵,特意铸版印成书签,夹在上述两书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时隔三十八年,这事在屈楚同志记忆中还十分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发轫于五四运动的一代文化伟人和文学巨擘。周恩来同志曾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六日重庆《新华日报》刊出的《我要说的话》一文中,正确地指出:“他的创作生活,是同着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他的事业发端,是从五四运动孕育出来的”。郭沫若的五四时期作品,是五四运动的产物;这些作品以独特的狂飙突进的气势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格调,明确地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研究这一时期郭沫若的思想和作品,对于我们了解五四运动在文化战线方面的业绩,对于我们全面研究郭沫若思想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贵刊81年第2期发表的王晶垚同志的《纪念南社和柳亚子》一文,谈到郭沫若为《柳亚子诗词选》写了序言,“他在这篇序言里第一次发表了一九四三年赠柳亚子的一首长诗,首先就评价了柳亚子的诗文以及他和南社的密切关系,……”王文说郭老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在重庆,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为纪念郭沫若同志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并庆祝他五十生辰,特地为《新华日报》写了一篇《我要说的话》,精辟地论述了郭沫若同志的思想发展、走向革命的战斗历程,以及他在中国文化革命运动中的卓越贡献。同时,周恩来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  相似文献   

9.
偶读金敏黻《静晤室日记》(手稿),发现著录有郭沫若同志未曾发表过的七律一首。这首诗写于一九四五年四月二日,作者以高度精炼、概括的语言,回顾了自己前半生的革命生涯,表达了一个革命者嫉恶如仇、渴望战斗的强烈愿望。我们从诗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郭老首先是一个战士,然后才是学者;首先是一个革命者,然后才是文学家。这丝毫没有低估郭老学术成就和文学业绩的意思,而是说,他是一个战斗的学者,是一个革命的文学家。这首诗对于了解和研究郭老的思想和生平,很有价值。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补白”《郭老首次发表的新诗》里引郭沫若同志的话说: “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我本不认识,但我的诗寄去不久便发表了出来。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作品印成铅字,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按,这里所提及的“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巳由绍虞先生本人在一九七九年五月出版的《战地》增刊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第一首新诗,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从此郭老诗兴勃发,成为一代诗人。郭老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我本不认识,但我的诗寄去不久便发表了出来。”郭绍虞同志在《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文中说;“但我不敢掠人家之美,因为我没有在上海《时事新报》当过《学灯》编辑”。这是郭绍虞第四次表示否认自己是《学灯》编辑了。茅盾同志一九一九年也在《时事新报》做过编辑,据他回答笔者说,当时郭绍虞不在《学灯》编辑部,而是在北  相似文献   

12.
珍贵革命文物——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时的一个《签名轴》,在失落十六年之后,重又回到了我的手里。 正如新华社报道中所说:“这件文物记载了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和郭沫若同志的一次重要的活动”。它既显示了当年在党领导下革命进步文化人的团结一致,又显示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和其后的文化工作委员会是特殊斗争条件下的产物,是国共两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3期刊载了宋德金、丛佩远二同志合写的《平生四海惯为家》。该文的副标题《谈郭沫若同志一首未发表的七律》,和事实有明显的出入。据我看到的资料,郭老和金静庵诗早已收入1959年11月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溪集·溪集》题《和金静庵》。全诗除第七句和个别文字有改动外,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最近在广州邀请广东史学界杨荣国、商承祚、容庚、刘节、梁方仲、朱杰勤、戴裔煊、唐陶华、金应熙等同志作了一次亲切的谈话。郭老谈笑风生,与在座的同志广泛地交换了关于学术工作的意见。他们在谈话中,从陈端生的《再生缘》谈到甲骨文、金文和《中国历史》一书的研究、编撰工作。郭老对广东学术界的活动很为关怀。他说,从报纸上看到广东学术界很活跃。广州在清代学术就很昌盛。在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广东学术界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早晨,电波突传郭沫若同志在京逝世的噩耗。“呵,郭老死了!”我悲痛得再也说不出第二句话。郭沫若同志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优秀的历史学者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但他一生伟大的战斗生涯,实在是从诗的领域开始的。他是中国新诗歌的旗帜。当“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他以他的横厉无前的笔锋,  相似文献   

16.
<正> 《郭沫若楹联辑注》一书1983年出版。此书辑录郭老楹联101副,迄今我们又搜集30余副。郭老的楹联大部分散见于报刊及一些楹联集中。我们搜集时发现,有的楹联名为郭沫若题撰而其实不确。下面列示数例,并为辨正。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此联初见于《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误注为郭沫若题新疆天池联。其实这原是郭沫若一首律诗的颈联。1971年9月,郭沫若偕于立群陪同柬埔寨友人访问乌鲁木齐,9月16日游天池,即兴口诵七律一首:“里加  相似文献   

17.
《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革命新诗集,它和鲁迅的《呐喊》在小说方面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一样,在诗歌创作方面具有继住开来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女神》的评价,特别对《女神》主题的认识还很不够;一般虽都承认《女神》所表现的反抗精神和朦胧的革命理想,但却认为其主题是歌颂祖国,歌颂自然,所表现的是爱国主义思想。邓小平副主席在郭沫若同志的悼词中说:“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这是对《女神》最确切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同志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他作诗很早,他曾说一九一三年是“我的诗的觉醒时期”;到了一九一六年的夏秋之交,他作诗的欲望就“真正地发生了出来”。从此,他写作了大量的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沫若同志首次发表的新诗是什么呢?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在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的,其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光辉著作。这部著作是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为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过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指出,《矛盾论》和毛泽东同志的其它许多重要著作,表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学习、研究《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对于深刻理解和自觉执行党的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20.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同志在旅居日本期间,为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着手进行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他曾与当时在燕京大学工作的我国著名金文学家容庚同志作了多次通信,探讨有关学术问题。现由容庚同志保存的郭沫若同志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三年问所写的信件共有五十余件。承容庚同志同意,我们选了其中的十二封在本刊发表。这些信件,为我们了解郭沫若同志在日本期间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郭沫若同志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而得到启示和教益。——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