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安岭剪影     
我们走的是一条“黄金之路”。清朝时,从黑龙江的嫩江通往呼玛县金矿的路是一条险峻的土路。沿途设置了十八个驿站(事实上是二十五个),每个驿站之间的距离约六十里左右。当年,成千两黄金沾着采金人的血汗一点点从这条小路运往朝廷。而在路旁茂密的森林里,粗犷的风声夹带着的是鄂伦春男人狩猎的吼声、野兽的嗥叫声。大兴安岭这个严酷而美丽的世界似乎只属于勇敢的男人们。鄂伦春妇女只能在男人出发狩猎前为他们备马匹,然后在“仙人柱”(帐篷)里缝衣制鞋,焦急地等待男人们归来。就是在30多年前,那首山岭(“鄂伦春”的意思)的歌,也还只是男人唱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初夏的季节,我随黑龙江省呼玛县十八站鄂伦春生产队玛涅依斯大叔等狩猎小组,进山去打猎。狩猎小组带着桦皮船,乘大卡车沿嫩(江)漠(河)公路奔向额穆尔河,三百多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天,当傍晚时才来到额穆  相似文献   

3.
梅山神张五郎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湘、黔、桂、渝、鄂五省(区)的广大地域,流传着一种猎人信奉的民间原始宗教——梅山教。梅山教统称为“三洞梅山”,依据其不同的狩猎方式,分为“上洞梅山”,为弓弩射猎者所信奉;“中洞梅山”,为赶山打猎所者信奉;“下洞梅山”,为装山套猎者所信奉。“三洞梅山”的信奉者们都对一位名叫张五郎的神顶礼膜拜。猎人们对张五郎有着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4.
这个故事发生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夏季的一天,鄂伦春族的孟莉亚大妈从山里打猎回来,背着个狍子,往家里走.她走到一座大山脚下,发现躺着一个年轻人.走近一看,只见他脸上流着鲜血,身上滚了一身泥土,一动也不动.她立刻俯身用汉话问:"谁?"那人还是没有动.她意识到这个人的生命很危险,连忙放下狍子,摸了摸他的心窝,觉得心还在微微的跳动.  相似文献   

5.
(一)狩猎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经济部门之一,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后随着弓箭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为有了弓矢,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正常的劳动部尸弓之一。”狩猎业的发展,给人类祖先开辟了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新的食物来源。肉食的增加对人类本身的发展曾起了重大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狩猎业逐渐被新兴的畜牧业或农业所代替,在很多民族中已绝迹,只有在条件适宜的个别地区和民族中,  相似文献   

6.
1、赞达仁献给共产党我是一个鄂伦春族青年,1964年12月出生在黑河地区小兴安岭脚下一个猎民新村里.父亲是出名的猎手,当年解放军、地质队开进小兴安岭时,父亲当翻译带路.父亲很会讲故事,只要他从山上打猎回来,我们姐妹几个就可以听到许多有趣的狩猎故事和寓言,所有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好孩子.母亲则是当时黑河地区著名的鄂伦春歌手,60年代曾参加过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记得母亲总喜欢唱这样一首歌:山从天边起哟  相似文献   

7.
裕固雄鹰     
在靠近祁连山主峰天桥雪山脚下的老虎沟牧场上,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裕固族猎手的故事。其中,最感人的是被誉为“裕固雄鹰”柯占才的事迹。传说,他长着一双鹰一样的犀利的眼睛,两只鹿一样的灵敏的耳朵,只要野兽一走动或发出叫声,他就会准  相似文献   

8.
知识荟萃     
台湾布农人的“打耳节”台湾的布农人,每月都要按农时历法规定举行各种节日和祭奠活动。“打耳节”是其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打耳节”亦称“射耳节”,是布农人的传统节日。主要意思是祭奠祖先,祈求神灵保佑。同时藉以培养和训练男性青年的勇敢和机智,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好猎手、勇敢无畏的战士。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就是这些训练有素的战士,凭借有利的地形,抗暴御侮,使台东、屏东和高雄三县交界处的几  相似文献   

9.
蝴蝶姑娘     
前,在一个深山密林里,住着三兄弟,都是打猎的。三兄弟一个叫“里来”,一个叫“打来”,一个叫“羊来”,乡亲们统称他们做“阿里打羊”。那里还有一个叫“哈帕”的财主。有一天,哈帕对阿里打羊说:“你们住的地方是我的土地,你们打猎的山是我的山,你们三人,每天要给我交十只山羊来,少一只也不行。”“山上的野物又不是你喂的!”“这么多山羊我们哪里交得起!”凶残的哈帕不由分说,一声吼叫:“给我上夹杠紧紧地压他们!”阿里打羊三人被夹在两根木杠中,只听得几声惨叫,腰椎断了,肋骨折了,接着又听得惨叫几声,三个人都昏死了过去。阿里打羊三人的老…  相似文献   

10.
清代布特哈的扎兰与阿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布特哈是清代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其区域包括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族、阿荣旗、布特哈旗、鄂伦春旗(部分)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克山县、克东县、德都县和甘南县(部分)等地。“布特哈”满语意为“渔猎”,汉语译作“打牲处”,由居住在这里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从事渔猎生产、生活而得名。布特哈“与各城本无一定之界”,“牲丁所至之地,皆布特哈总管应巡之地。”其疆界亦随狩猎范围的需要而扩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11.
清晨,在巍峨的大黑山上,那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里,“嘟——,嘟——,嘟——”地响起了牛角声。这是担负侦察的拉祜族狩猎汉子在召唤自己的伙伴发现了猎物。接着,一群群身背驽箭手持梭标的拉祜汉子跃着舞着迅速赶来,他们挥舞着梭标和驽箭,时而躬身追击,时而张弓射箭,把人们带到了拉祜人的狩猎生活之中。看,他们攀悬岩,过山菁,穿丛林,寻找着野兽的足迹,注视着每一棵草的迹象,隐蔽着、追寻着、奔跑着,当他们发现了目标——老虎的时候,牛角声、吼叫声交织一起,震憾山峦,那“嘟,嘟,嘟——”急迫的  相似文献   

12.
思敏 《民族论坛》2006,(11):56-57
黑犀牛亦称“非洲犀”,体重约1.5吨,鼻端有双角,喜食嫩叶,性情粗野,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是一种珍稀保护动物。随着亚洲和中东对犀牛骨的需求,在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短短20年里,非洲大陆上96%的黑犀牛遭到了猎杀。生在南非开普敦的杰罗姆是当地一位富裕的皮货商,也是一个出色的猎手。他家里堆放有许多记录着他传奇狩猎经历的猛兽头骨,他也常常为此感到自豪。然而2005年10月的一次经历,对他来说,至今心有余悸——那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死亡之旅。激烈交锋后同落难2005年10月的一天,杰罗姆到南非北部的希拉姆丛林地带去狩猎。那天早晨,薄雾刚刚消…  相似文献   

13.
从前,鄂温克人从事狩猎,除为了衣兽皮、食兽肉之外,还要向清政府交纳贡物和用来换取生活用品.在社会分工中,参加狩猎的多是男人,但也有一些青年女人,在自己住处附近,参加一些捕猎小动物的活动.狩猎时,一般是技术好、经验多的人去打鹿、犴、熊、野猪等大兽.打大兽时,多是集体行猎.为了猎获到数量多和经济价值大的珍禽异兽,鄂温克猎人在出猎前,自发地组成一个临时狩猎小组,并在这个小组成员内,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给靠列都阿楞"(行猎长).担任这一职务的多是些年龄大、辈份高、有经验和有威望的老猎人.他根据大家的意见,最后决定狩猎场地和时间.行猎长的职务是很辛苦的,他不但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邻坝上高原,南处丘陵盆地,深谷纵横,林木丛蔚,飞禽走兽多愿来此栖息,因而为清朝军队行围习武、练骑射技提供了理想环境. 1677年,康熙皇帝首次北巡塞外,看中了这块“东通辽沈,北控蒙古,南制天下”的战略要地.1681年,他针对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暴露出来的王公大臣装病不出征、贪图安逸享乐、奢侈腐化现象,立即着手在这里设置木兰围场.目的是通过在这里行围打猎、锻炼军队,提高战斗力.并借助满蒙民族狩猎活  相似文献   

15.
游猎生活从鄂伦春族生活中消失了,而且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不可能再度复苏,它将成为永远的过去。保护、抢救并生动的再现就显得十分的必要。《鄂伦春游猎生活》的出版非常有意义。它既具有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也是对鄂伦春族往昔生活最好的纪念。《鄂伦春游猎生活》首先介绍了鄂伦春族的经济生活。“经济生活篇”全面介绍了鄂伦春族狩猎、打鱼以及采集的生活。对每一种动物的习性和狩猎方法都作了描述,从野兽习性的掌握,从猎场的选择,从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都充分体现了鄂伦春族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6.
侗族的“打标”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标”,侗语称为“多标”,客家人称为“打表”。“打标”就是用山区随地可见的芒冬草或其他植物,或者用生产工具等作为某种标志,常见的有山标、水标、田标、寨标、约标、鱼标以及特标等。“打标”是侗家人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它不仅反映了侗家古朴的传统习俗,同时也反映了侗家良好的精神面貌。这里,仅对侗族的“打标”习俗作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中国的达斡尔人!”当1982年我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我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民族而感到骄傲。我们达斡尔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西北地区和新疆的塔城。有关我们民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称谓多采用“打虎尔”、“打湖里”等贬意译音。不过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达斡尔人狩猎打渔的原始经济面貌。至于我们民族的来源,史学界有两说:一说认为是从古代契丹族大贺日部族演变而来;一说认为  相似文献   

18.
说南宋时候,索溪峪的天子洲有个土家族猎人叫向天胜,堂客姓商,有三个男伢儿,叫向龙、向虎、向彪;一个女伢儿,叫向凤。他们从小就喜欢练武,常常跟着爹上山打猎,练就十八般武艺,特别是射得一手好箭。那个时候,金国侵略俺的国土,向龙三兄弟都上战场抗金去了。由于一身好武艺,把金兵打败了,皇上大喜,钦赐御宴犒赏他们,并要丞相张邦昌作陪。皇帝老爷还和向龙下了几盘棋,盘盘都打成了平局。闲谈中,皇上问向龙:“你家住在哪里?”“俺家住在湖广天子洲。”向龙老老实实的回答。“天子洲?”皇帝老爷吓得一惊,又问,“那里地势好么?”向龙把子(以为)皇…  相似文献   

19.
珞巴族老人恩普,打了大半辈子猎,射杀过上千头扭角巨羚,几百只野猪、黑熊和凶狠的雪豹。 他的木楼里挂满了羚牛头、野牛角以及野猪的下腭,那是他胜利的勋章和光荣的标志。他使用的猎具是地弩和毒箭,他从不使用钢枪,也买不起钢枪。他对使钢枪打猎的人存在着一种固执的偏见,认为这种人不是胆小鬼,就是缺少珞巴汉子的义气,因为这样对野兽来说太不公平了。那年我到卡布村的时候,恩普已是七十高龄,仍然身不离弓箭、心不离猎场。我曾经亲眼看到他猎回一头二百多斤的黑熊,而且美美地吃了几顿熊肉,油脂厚极了。  相似文献   

20.
猴异     
这是建国前,张家界地区发生的一件真事,至今,老人们尚能娓娓道来。那是冬末冰封的一天,吴二爷带着打猎工具上山捕猴。他的老祖宗是湘西有名的土家猎手,家里很穷,祖宗三代靠打猎度日。吴二爷的枪是他爹爹从云南一位打虎匠手中花了二十只猴子的银钱买来的,成为这一带的名枪。他爹爹死的时候,将这个遗物传给了吴二爷。那天,他照常到猴子坡猎猴子,奇怪!这天猴子甚少,发现了几只猕猴都在枪射不到的悬崖上,他失望地在树林子里转了一圈,纳闷地往回走。刚要出林,忽然听到左边崖壁上一声猴叫,他抬头望去,一只母猴蹲在一棵树桩上,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