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世梅同志《流徙文化论》,“把人类的流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这是一个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明创造了生产工具。人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创造文化。这种物质形态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劳动同本能的、动物式的劳动相区别,才成为真正的人类劳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侧重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关系。文章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包含了现代文明的底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种革命性变革,是向现代文明发展现的一个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性进步。  相似文献   

3.
自然环境与生产力的发展刘世佳李艳春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发展经济,创造文明、进步、美好的社会,不能不担负起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一、自然环境是生产力产生、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的产...  相似文献   

4.
论自然环境与生产力协调发展刘世佳,李艳春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发展经.济,创造文明、进步、美好的社会,不能不担负起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一、自然环境是生产力产生、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的产...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群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着重对劳动能力的构成及其补偿、劳动能力的变化及其表现形式、劳动力产权等问题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论述。文章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劳动内涵的拓展及其劳动创造价值形式的新变化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论先进生产力及其现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进生产力分为领先于世界的和领先于地区的两个层次先进的类型。先进生产力具有时效性、跃进性、扩展性和自身完善等一般特征,以及先进生产力使生产力中的知识从隐性趋向显性、内含知识趋向多学科综合、生产力主体转移等特征。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主要是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的要求,关键是要有适应科研发展及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政策和创造性人才培养以及开展科研活动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社会进步应当理解为社会本质的进步,其标尺是文明的程度。社会主义社会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创造着比资本主义及以往一切社会的文明高得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社会。祉会主义进步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在曲折、不平衡的发展中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社会主义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和谐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进步论的立论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进步的力量源泉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加速器是科学技术发展、保障机制则是承认和驾驭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年代,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化。与过往单纯追求物质"量"的生产和经济发展速度的能源消费型发展模式相比,更倾向于清洁的、低能耗的、可循环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追求"国家系统"与"地球巨系统"之间的完美协调。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在这样的变革中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势必会起到重要作用。知识创新就是经过智力劳动的知识再生产过程,一旦这种知识再生产的成果被国家系统所确认,就意味着这种知识再生产的成果将成为某项知识产权权项的客体。确定知识产权的系统属性和资源属性,是知识产权能够成为具有智力劳动能力的社会子系统的核心竞争要素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竞争优势的关键性理论问题。这个理论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创造活动”是指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探索未知客观对象的内在特征以及其它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创造出具有广泛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科学理论体系或实际应用产品的实践活动。它存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各个领域之中,包括科学理论的创立和科学技术的发明等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是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是以人们勇于开拓、创新,逐步加深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断地产生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硕果为重要标志的。因而科学创造活动以及山其带来的成果,对于人类社  相似文献   

10.
五、大多数日本人具有“中流意识”就等于阶级“正在消灭”吗? 我们认为,在人类社会,阶级并非自占就有,也不可能永世长存。阶级起源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在人类的童年——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一个人的生产所得只能维持他自己的生存,没有剩余产品,所以,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产品也平均分配。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有了剩余产品,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实行而来临时,才产生了阶级,使得一部分人能够无偿占有另一部人的劳动,甚至劳动者本身。因此,出现阶级是历史的必然或进步,消灭阶  相似文献   

11.
技术进步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则意味着人类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开创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科技进步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体力劳动日益成为自动化生产的组织者和控制者,...  相似文献   

12.
制度文明是我国理论界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和新命题。制度文明问题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但对该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人和广泛.制度文明作为一个概念,是指人类创造和改造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及社会生活的成果。社会关系的规范化即社会制度,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的规范化就形成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及其更替反映着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确定的结构形式,也是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成果。社会关系的制度化是制度文明的根本标志。除此之外,人类的社会活动与生活的体系化,也构成了制度文…  相似文献   

13.
安锐 《唐都学刊》2003,19(2):151-154
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和回答管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4.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及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植根于人类社会基本实践之中的有规律的过程。 劳动是人类审美认识的起点。经过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产生了人类社会的最初组织形式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向自然界索取直接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当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最初的满足物质需求的生产劳动中,原始人类就不是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自然。为了使主观目的合乎客观规律,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他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和掌握对象的某些属性及其联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种实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恩主义经典作家所使用的生产力概念都很多种,其中“生产力”是一个总体概念、一般概念,“劳动生产力”则是生产力的本质形态,它规定着生产力的本质特征。而其它许多关于生产力的概念,诸如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科学生产力等,都只是劳动生产力的转化形态或具体形态。因此,只有弄清劳动生产力这一范畴,才能正确理解生产力的根本涵义、构成因素,运动规律等,并把它作为逻辑起点和主线,展开生产力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一、劳动是考察生产力的出发点 生产力经济学研究财、富生产的一般社会形式,即研究各个社会的财富创造、获取的普遍形式及其…  相似文献   

16.
《创新劳动价值论》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如何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促进《资本论》中国化、大众化的创新性著作;同时,也是从价值论层面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原创性著作.它的原创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发现超常价值,圆成超常价值与正常价值辩证统一的完整价值范畴,破除了创新形成的“价值黑洞”;建立创新劳动价值论,系统研究和回答了“创新价值”课题,应对了当代国内外在理论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挑战;概括剩余价值二重性理念,明确了其代表生产关系剥削性与生产力先进性的完整属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知识经济形态充分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论证了新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实现、发展并完成使命的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从动物进化的一般趋势考察直立人进化时发现,并不存在人类学家所说的"体质不平衡"现象,相反,人类大脑的超常发展打破了动物进化的常规形态,呈现一种从相对正常向超常状态发展的变化。导致这种特殊发展的原因除了制造工具的劳动外,还有思维和言语的互动发展,它们与劳动行为共同构成了推动人类形成的复合动力系统,并使得动物进化中已有的大脑扩大化倾向更加突出地发展起来。这一点正是现代人类形成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与文明的界定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凡  马毅 《学习与探索》2006,(2):192-194
文化的主体是人,它是人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工具体系的创造、积累和传承,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知识的系统化。文明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实体,它是由文化成果凝聚而成,是人类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社会体系和行为规范的客观实在和外观显示。文化既产生、传承于社会,又能动地推动着文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资本扩张动力与市场空间两者的统一所形成的资本扩张系统,不仅需要吮吸自然界的“自然力”,还需要吮吸“人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来实现其扩张.这种为了实现资本增值而追求无限扩张的结果,在造成生态危机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发展危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危机”概念根本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其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那些被资本用于统治人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本身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发展成果,是历史的进步,其本身并非统治人的意识形态,而是资本赋予它以阶级性与意识形态特征;第二,受动性并非只有消极意义,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第三,由于上述原因,人的发展危机并不是资本力量对人的支配本身.所谓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上的悖论,指的是资本扩张一方面必须以人的发展空间为前提,同时也在这种扩张过程中不断吞噬人的发展空间,最后使人和社会失去发展空间而处于危机状态.具体来说就是:人在社会性中表现为总体性与个体性的二重性,由此产生了人的两个层次的“自然力”:个人的自然力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资本逻辑在最大化的程度上开发和利用了这两种自然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也导致了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方面的两个层次上的悖论:“总体工人”层次与劳动者个体层次.在“总体工人”层次上资本扩张生成了巨大的“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但与此同时又将“总体工人结构”蜕化为僵化的“蚂蚁社会结构”;在劳动者个体层次上,资本将人的各种潜能发挥出来并组织成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使人成为贫困的动物式的“单面人”,最终使资本自身失去扩张条件而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才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里,我们把人才看作是在社会劳动中,以自己较高的创造能力,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某种比一股人较大贡献的人。本文所谈的人才流动是指在尊重人才本人意愿的基础上,进行人才的职业、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的变换。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分工日益细致、人才要求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必然产物。过去,我国对专业人才实行统一培养,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统一模式。专业人才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很难依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进行流动。这种模式不适应改革开放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来,虽然中央在政策上放宽了对人才流动的限制,适当扩大了人才合理流动的规模与范围,但是在执行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结构性浪费现象。人才流动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