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杨宪益夫妇《红楼梦》译本中各翻译主体间(译者与赞助人、合作者、作者、作品中人物及文中所描述的世界以及译文读者)的对话情况,揭示出此译本获得巨大成功与译者对翻译的本质——积极、互动的各主体间总体性的和谐把握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从翻译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创造的结晶。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制约,主体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为了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消解传统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并将读者也纳入解读译文、影响译者翻译活动的范畴。这些新的观念开拓了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的视野,拓宽了理论研究的领域。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译者穿梭作者与读者之间,寻求着各个主体之间的平衡,这种间性行为使翻译活动变得复杂而微妙。本文从翻译主体出发,论述翻译中译者与作者、读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间性关系,试图寻求各主体之间成功交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在对中医典籍英译进行历时性描述后发现,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翻译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译者主体和译本客体两大范畴。其中对译者主体的规约性体现在译者主体人群构成和翻译策略的选取,对译本客体则体现在译本的数量、种类、地理分布和语言特点等方面。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活动存在重要的规约作用,译者的译介活动应顺应时代潮流,产出贴合时代需求的译本,使翻译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翻译活动中多维主体间的枢纽,译者拥有一定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自由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因此,作者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时候必须注意对"度"的掌控。本文试着结合功能翻译对文本类型的划分,从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探讨译者对译本的掌控度,为建立一套普遍可行的翻译评估模式探路。  相似文献   

8.
以艾米莉·狄金森两首诗的翻译为例,举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作者、作品、读者的主体性地位为前提,避免翻译中自由发挥式的"创造性叛逆"行为。翻译中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充分尊重翻译中涉及的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各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和协作、妥协和平衡,是获得最佳翻译效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论翻译主体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作为翻译主体间性各要素的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是翻译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和谐文化构建中得到启示,认为翻译主体之间应建立一种和谐关系,而主体间性恰好使这一点成为可能,这也是翻译能顺利成功实现的重要因素,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目的在于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中主体间性问题不仅是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作者主体、文中人物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各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准则性问题。本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这两个问题,并提出翻译中各主体对话时应同时遵守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的三大有效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围绕译者的创造性,首先从翻译主体性研究展开,讨论了翻译主体间性产生的必然性和重要理论价值.主要探讨了主体间性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重要的翻译主体展开来验证主体同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讨论主体间性对译者创造性的制约,发现主体间性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也为译者创造性的度寻找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理雅各英译中国典籍在翻译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是理雅各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准确把握目标读者、取舍翻译原则和方法的结果。从译前、译中到译后,翻译活动的每一步都体现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间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对理雅各译本形成过程的分析说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应注重考量和协调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影响因素,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著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呈不平等关系,译者处于"一仆事二主"的尴尬地位。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翻译应该是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因而译者与著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翻译中应尊重译者的主体性和不同的译本,从而促进交往的达成。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审美过程,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原作即审美客体的理解以及对译文读者审美心理的判识,共同奠定了译文的审美价值。以《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文译本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比较两个译本翻译风格与文本形式的差异,揭示文学翻译中比较美学与翻译实践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逐渐受到国内外翻译学者的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为研究对象,梳理翻译研究中三种不同的主体中心论的演进,揭示译者身份在翻译研究中由蒙蔽到彰显的变迁历程,分析各个主体中心论的弊端,并结合哲学上的主体间性转向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论述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将最终得出结论:翻译研究必然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论广告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广告翻译过程中,从译前准备阶段到原文本理解、研读阶段,再到原文本阐释、译文形成阶段,译者与翻译发起者、原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等各主体之间需要以“理性交往”为原则,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译者主体更要自觉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各主体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协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以“半开放半封闭”为鲜明时代特点之清末——民国初年的林纾,以其不懂外语而与其他译家共同承担翻译任务,并采用“大胆”的翻译策略而一直以备受争议的身份存在于译界与读者视域之内。不懂外语,便无译者主体性吗?采用“大胆”翻译策略,皆因译者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双轭制衡而体现译者的“伪主体性”吗?身为译者,林纾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以“一仆二主”(译者从属于原作者与读者)为前提,或以实现译者主体性与作者主体性及读者主体性“良性沟通”为体现吗?上述问题,对于研究时局发生鲜明、剧烈动荡的清末——民国初年间“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之翻译主体间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更深入研究清末——民国初年这一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文章立足于清末——民国初年这一超文本语境变量,以林纾及其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关联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了译者对原文的认知主体性、对译文编码的主体性、译者主体与线索关联及译者主体意识与欠额、超额及译者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等问题,提出了翻译中译者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译者是最佳关联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0.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中西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性经常遭到忽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出现,译者主体性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拟从语义理解、翻译策略和译本翻译风格三方面比较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在两译本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