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批评话语在文学建制中的发生与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中西的文学及文学研究活动中,批评话语与文学的现代建制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发生学关系.现代批评话语内在地、结构性地发生于文学的现代建制事件当中,速决定了现代批评话语的基本的建制性品质及活跃的现代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大文学观"的倡导及其内涵 "大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出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最初只是"杂文学"的别名。提出"大文学观"这一文学史观的是著名学者杨义先生。  相似文献   

3.
在以赛博空间为代表的当代传媒语境下,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学不是“终结”了,而是部分发生了转型.转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纯文学”为指导原则的文学场的裂变,二是文学走向艺术化,形成一种“新形态的文学”,即除了传统的文字形成的文学之外,还有使用词语和各种不同符号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文学性的多媒体作品.  相似文献   

4.
晚清与"五四"的语言变革,可以视为中国知识分子创建公共话语的努力。这种公共话语,既是公共领域的构成部分,更是公共领域的基础。晚清知识分子创建的公共话语还是二元化的,只有"五四"知识分子创建的公共话语才是一元的、彻底的。依托这种公共话语,文学公共领域才得以产生,具有公共性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审美观念位移是导致199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以1980年代的文学审美观念为基本参照,从社会语境变化和公众审美需求的改变两个角度分析这种审美观念位移的内在原由。1990年代初期文学体现出审美世俗化、审美感官化和审美颓废化三个主要特征,这一文学观念的转变在1990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学转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学叙事具有将抽象的伦理道德感性化的功能,通过文学叙述人们能够将外在的要求规范变成主动追求的目标。对于绝大部分中国民众来说,他们更容易在自己所熟悉的文学模式中将革命伦理的质询与召唤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认同革命伦理,从而在新的现实政治话语秩序中建立起主体性。1950-1970年代革命文学的爱欲叙述,一方面压抑革命者的个人爱欲,另一方面又遵从世俗幸福原则,按照阶级身份、政治立场对爱欲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从而召唤人们加入革命的行列。  相似文献   

7.
文学空间来源于生活空间,文学空间是生活空间的变型、转化和升华。生活空间要转化成文学空间必须经过作家的遴选、厘定和创造并且包蕴着作家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人文观。"空间理论"立足于从生活空间向文学空间的过渡,充分发掘作家的空间想象方式及其表现手段,探讨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规律和价值取舍。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文学"概念发生了从广义到狭义的转变。这次转变一直被看做是概念更新和观念发展的结果。通过对"文学"概念转换过程的梳理,可知"文学"概念转变从举步维艰到迅速实现都与知识型的存在和转换有关。其实,"文学"狭义的获得是新词义的嫁接和占领,并非新旧含义的自然融合,更不是旧义的自然发展。新旧知识型与新旧"文学"含义紧密相连,"文学"内涵转换不得不借助于知识转型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文学传播中的价值创造和文学接受中的价值实现,是继文学价值初始创造之后文学价值生成的两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不仅仅是对文学价值的简单传递,更是传播者依托各级媒介对文学形式价值和内容价值的二度创造活动。文学价值实现是一种受读者"前理解"制约、以对话方式展开的复杂机制,其中包含着读者对文学价值的三度创造。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代初,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文坛产生了《乔厂长上任记》等典型文本。但随着文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先前的“舌战群儒”和“过关斩将”等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深入描写变革的需要。此时,宗族观念作为改革的难题被重视起来,农村和地方的资源也被作家越来越多地汲取。随着传统伦理和文化开始被正视,人性被放置在历史中进行考量,人心变革书写开始更多地取代政策、体制变革的书写。外部变革渐渐成为背景,而“人”作为主体越来越被关怀。在这个过程中,以韩少功、贾平凹、张炜为代表的作家悄然完成了从“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共识"是"新时期文学"的价值核心,而1980年代在广泛的文学活动领域内形成的具有公共领域幻象的新型交往空间,则是"新时期共识"生成的基础.文学刊物、文学社团和大学是建构新的文学交往空间的主要机制化领域.虽然在意识形态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因为缺乏成熟的市民社会作为基础,新生成的文学交往空间归根结底还是"被操纵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2.
话语类型与实践 ,是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途径。从 2 0世纪 50年代到 90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话语类型与实践经历了从政治—进化型、文化—审美型到多元 (以现代性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为代表 )话语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的问题,但在众多的文学理论书籍中,关于文学发展的问题探讨的并不很充分.文学的发展不是时间性的问题,文学的历史并不就是严格意义的按时间排列的发展序列,我们不能说后产生的文学作品就一定比先产生的文学作品好,这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新时期以来我国关于文学发展的认识的考察,以及对西方文学发展理论的引进介绍,从而梳理出一些关于文学发展的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坛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文学批评家更是各执己见,有的给当代很多作家冠以"大师"、"著名作家"的称号,有的又打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的旗号,对很多作家作品大加贬斥,欲清之后快.那么中国文学该怎样走出现在这种局面,中国文学批评又要怎样做才能走上健康合理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来思考.  相似文献   

15.
“苏联模式”与1950年代的现代文学史写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的一部分,回顾了1950年代现代文学正式纳入各大学的教学计划,由潜学科提升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过程,重点评析了当时以教材形式出现的三部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史,探讨了由时代所制约的文学史“生产方式”和“苏联模式”对文学史写作的影响,以及文学史在特定社会主义文化需求中的消费情况,由此返观现代文学研究的一段学术史脉络。  相似文献   

16.
不少研究者将清末民初由报刊、出版等传媒力量所形成的“公共舆论”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混淆 ,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在厘清这一错误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众传媒在近代发展的基本形态、文学“公共舆论”的作用、学会社团的公共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 ,探讨了影响近代社会变革的传媒力量———“公共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文学变革、文化思潮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在自觉地意识到网络文学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通过对一些文学网站个案的考察,概括出网络文学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主要功能是泄导人们心理淤积以获得心理平衡,以及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等特点。而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的建立必须与这些特点相适应。同时论文提出与网络文学批评原则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即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同构问题;超文本网络文学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的挑战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地描述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历史趋势,应以民族文学间的“文际交往”作为世界文学的学科依据。文际交往是世界文学的实际运动过程和具体呈现形式,它应当成为我们理解民族文学关联网络和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内在支撑点,同时应当成为我们重构世界总体文学发展史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从周至民国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东汉到宋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近代的西学翻译。具有独立性质的文学翻译就大量出现在第三次翻译高潮。在这股文学翻译高潮中,通俗文学作家积极译介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内容和新体裁,引进新的表达手法,将它们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形态早熟,神话大量亡佚,部分得到历史化改造,促成史学高度发达,先秦文学深受其影响,具有"史化"的特点。汉代文学不仅符合所谓"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而且还有多方面的创新,如具备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意识及技巧,形成了文学创作的文人队伍,确立了文学的基本体裁等等,开创了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