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塑造论哲学”以“塑造之物”作为研究的“上手之物”,综合运用区分“两阶形而下”和“两阶形而上”的方法,具有解析“存在与意识”系列哲学关系问题的科学性;立足于解决历史与当下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揭示了当前哲学面临的系列问题的统一性;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中西哲学的贯通与超越;顺应和谐发展的世界潮流,实现了由实践论向塑造论哲学的转型,揭示了世界的和谐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综合创新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隽鸿飞 《学术研究》2007,2(1):25-29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彻底地终结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使哲学研究转向人之生存的历史性,实现了哲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的统一,建构了全新的历史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是在双重的维度上展开的,表现为对人之存在历史性研究的形而上维度和对具体历史进程研究的形而下维度的统一。历史哲学与文化哲学的研究是统一的,都是对人之存在的历史性的总体研究,只不过视角不同。文化哲学可以作为历史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范式,而历史哲学则可以作为文化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实践智慧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双向度的内涵,其“形而下”的向度体现为马克思在生存论层面和价值论层面上肯定了“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和地位,并正视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劳动的不合理性和非正义性。其“形而上”的向度体现为马克思在批判现实社会不合理和非正义过程中所建构的合理正义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马克思实践智慧“双向度”内涵体现了实践智慧的辩证精神。它冲破了传统哲学夸大实践智慧“形而上”的向度而消解“形而下”向度的局限,纠正了现代实证主义以科学技术方式夸大实践智慧“形而下”向度、唾弃“形而上”向度的偏差,揭示了实践智慧“双向度”内涵的超越性和变革性,实现了二者在现实意义上的统一。通过对马克思实践智慧“双向度”内涵及其超越性与变革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社会变革意义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践智慧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关乎生活的层级性思考——关乎"主体性何以可能"的存在论;关乎"绝对主体性是什么"的形而上学;关乎"相对主体性是什么"的形而下学。既有的易学哲学史印证了哲学观念转型与生活方式转型的相应,体现了一般性思路:"形而上者"为"形而下者"奠基,形而上学为形而下学奠基。包括现代新儒学在内的易学哲学均缺失了本源存在视域,只涉及"主体性是什么",没有触及"主体性何以可能"问题,也并未建构完备的现代性易学形而上学、形而下学。易学哲学的当代开展,首须"返源",解构既有的易学形而下学及其相应的形而上学,建构描述主体性所由以挺立的本源存在及其发生机制的存在论;在此基础上"立相",建构关乎现代人类主体性的易学形而下学,以及相应为其奠基的易学形而上学。唯其如此,才能彻底完成易学哲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学研究是20世纪哲学发展的重要思潮。20世纪文化哲学思潮肇端于新康德主义。对文化哲学体系的系统阐发是由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卡西尔完成的。他的文化哲学思考面向了人类的全部文化形式,在他的文化哲学建构中,形而上的人性本质思考与形而下的对具体文化形式的阐释被有机地统一起来。卡西尔之后,当代西方文化哲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繁荣态势。文化哲学在当代的兴起,客观上带来了哲学中心问题的转换、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以及哲学精神追求的丰富。  相似文献   

6.
古代哲学在不懈追求世界始基过程中,形成了致思理路的流变:以感性存在物为形而下出发点;经由具体到抽象的流转,形成形而下的揖别与形而上特征的彰显;而重归现实生活问题,乃完整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形成。其中所体现的“现实——理念——现实”线索为审视哲学的当代使命和价值有所启示:生活世界是哲学爱智源头之所,回归生活世界、关注人类生存困境,是哲学在当下有所作为之坚实基地。追溯爱智源头,旨在思考哲学的时代化和时代的哲学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形而上指性相不二、心物不二。儒、禅、道三家于此融通。三家证悟形而上的具体方法不同,但均以“诚”为共同特征。中国哲学本体与方法、形上与形下不二。应正确认识理性与非理性、知识与境界、科学与人文、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重建中国人的和谐心灵与和谐生活。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道”为其哲学根本出发点,探讨将形而上的道运用到形而下的层面,阐述其理想人格和清静境界。笔者从心灵哲学和道教角度,认为老子哲学代表中国传统哲学特质,探讨其“心性”论观点,从两个方向来研究老子的心性论观点:从道至人的过程,从人至道的过程以及“心和”体现于建立于其上的身和、家和、国和、天下和四个方面,对净化心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哲学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善"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继承智者"善"的感觉论、苏格拉底"善"的知识论和柏拉图"善"的理念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形而上之至善论和形而下之实践论.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道德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的为学为人是统一的。在精神上的"出世"和"入世"之间,他很好地把中西方美学素材熔铸成一个包罗万象谨严的思想体系。他提出的美既不在心,也不在物,而是心物媾合结果的命题包含着现代哲学美学反形而上的意蕴。他是把美学定位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的。朱光潜美学的现代价值还体现在他的"根"是立在中国本土文化上的,"人生艺术化"即是这一价值取向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李道纯的真常之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内丹修炼的基础上 ,李道纯提出了“真常之道”的范畴 ,认为它有五个方面的含义 :无名无言、永恒不变、变动有则、顺应中和、虚静无为。其中的核心是虚静、中和。李道纯以真常为宗 ,真常之道这一范畴的提出 ,把本体论与本源论、体与用、形而上与形而下、先天与后天等二元对待的范畴有机地打合在一起 ,从而把道家、道教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李道纯真常之道的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两种解构——当前中国人文精神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最朴素简捷的说法,就是人类的文化精神、人类的文明素养。文化与文明是人文精神的核心。终极关怀是它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终极关怀是对”人”生存意义、生存价值的关怀,是对人类命运、前途的关怀。人文精神的形而下具体操作层面,即是自由、平等、科学、民主实践的关注,对人类进步的关注。本文重点谈谈有关当前对“人文精神”进行解构的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统一体。道德形而下的规范是形式和现象,形而上的寓意是内容和本质。如果仅从形而下的层面理解道德,只能认识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及现象;只有以形而下为基础,从形而上理解,才能真正把握道德的内涵、本质与价值。从内涵上说,道德是一种令人欣然向往、追求并能使人产生坚定信念从而为之坚守的价值目标和精神支柱,它既能使人抵御利益的诱惑(欲望)从而自觉地以"善的为人处事方式"调节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间矛盾,又能促使并引导人的生命、人格及精神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生命的存在之本,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准则,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从价值层面讲,道德能为人提供终极价值目标的精神支撑,为人提供令人敬畏的价值信念,为人提供精神寄托之所。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7,(11):58-63
马克思的视域自始至终聚焦于现实的人之存在方式与意义上,其存在论是人学存在论。通过唯物史观和实践观的引入,马克思把人的存在问题从形而上的抽象问题变为形而下的现实问题,把理论问题变成一个实践问题,他的人学存在观具有鲜明的现实人道性、感性实践性、对象性关系的特征。这一革命性变革,使其完全超越了西方近代传统的抽象本体论及人学观,为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玉顺 《学术界》2007,(4):112-120
仅仅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为出发点的思想方式,未能进入前哲学、前形而上学的"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生活儒学"首先回归作为大本大源的生活、存在,因为只有在这种本源上,才能解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对立是何以可能的.在这种本源上,"生活儒学"不仅重建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而且重建作为形而下学的知识论、伦理学.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人道主义的哲学向度上批评了马克思形而上的哲学意蕴,在迈进历史性维度思考中,又赞叹马克思思想形而下的科学意蕴。循着这一悖论性思考,重新考证马克思的思想脉络存在"以哲学批判哲学"到"以科学否定哲学"的进路。以此辨析与实证科学"拒斥形而上学"的区别,并提出"实践-生存论"新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维柯到康德:前马克思时期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力之 《社会科学》2007,1(11):122-134
文化哲学发轫于18世纪,首推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质疑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时,维柯在《新科学》用"人类的形而上学"或者"人类心智上的形而上学"概念,以对抗科学理性的形而上学,创立了事实上的文化哲学。此后的康德认为,理性胜利的思想要远远高于只关心人的自然生存的本能。自然本身不包含人类事业的理性构造,达不到真正的"人"的目的。使人从自然物过渡为一个理性物的中介就是文化。康德关于文化的思考是从自然与社会之关系着眼的。康德的文化哲学理念是以人的社会性(类特性)为中心的。18世纪是"文化史观"的世纪,马克思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新世界观的基础上批判地接受文化过程对人的形成意义,以及如何使之更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李梅 《船山学刊》2013,(3):100-104
方东美以形而上学之视角切入中西哲学的比较和对中国哲学的阐释,相比较于西方超自然的形而上,方氏极力推崇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性的形而上。在对原初儒、道及大乘佛学的阐述与贯通中,将生命的概念提升到本体的地位,关切宇宙创生与人之伟大,努力推进其生命本体论的哲思路径。视艺术精神为哲学之高妙处,而人格的提升和精神文化之价值的理想则在"双回向"的大乘法理中落入现实。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哲学的位置是现实的实践需要、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的,在现代,哲学关注的是人,注重解答"人生之谜",哲学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生存方式——实践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的视角解答人的问题,认为人在实践中生成着人的属性,成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天人关系作为历久弥新的哲学命题,具有跨越性、时代性的思考价值,涵盖丰富的伦理奥义与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是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构成基因,强调整体性、系统性的概念把握,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双重涵蕴,表征为人对天的依存性和能动性相统一、天对人的包容性和制动性相统一、合一的方向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生态价值性和伦理束约性相统一.而推动天人和解对天人对立的否定进程、以整体和谐的思维模式维护生态平衡、养成尊重生命和遵循规律的终极情怀是其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