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经验性总体直观、循环变易与矛盾和谐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①,那么老子的哲学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所有特征,而且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总体说来,在老子那里,辩证的思维方式最为突出,而且,老子的辩证思维方式和他的自然无为价值取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称老子的思维方式为自然无为的辩证思维,首先是最能把老子的思维方式和其他学派的思维方式相区别,其次这也是对老子思维方式科学的概括.本文主要从老子对"道"、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等方面阐述老子自然无为的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郭忠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大众文化中的“形而上学”,是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错误的乃至反动的思维方式,是一切“左”、右倾错误思想和政策失误的方法论根源。这种认识并不符合恩格斯的本意,是对“形而上学”片面的“错认”。实际上,作为宇宙观的“形而上学”与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是不同的,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是辩证思维不可或缺的基础。它不仅在近代西方发挥了革命性的进步作用,而且在今日中国的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人是在世界中存在和发展自己的.但这世界不是自然界,不是跟人对立、抗悖着的世界,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活动并由这种活动构成着的世界,即现象学和存在哲学所谓的“生活世界”或马克思所谓的“人的世界”.生活世界首先是人活动的世界,因此首先不是人改造或认识的世界,而是作为人存在场所的世界.活动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当代辩证法必须以人在世界中的“活动”这一人的存在方式作为自己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 “无为”是老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孔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后者却未受到人们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无为”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然而它的精神,却渗透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在孔子的心目中,尧舜的形象是极为崇高的。如《雍也》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从来不轻易以仁许人,也不以仁圣自居,却推尊尧舜能达到仁圣的境界。孔子如此推崇尧舜,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可见孔子对“无为而治”也是崇尚的。 相似文献
5.
沈明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61-67
毋庸置疑,“无为”,是老子哲学的关键词之一.然而,将“无为”解读为消极遁世的“无所作为”,是对老子哲学的最大误读之一.事实上,“无为”的实质,是顺手自然去作为的手段,其主要内涵是不过、不争、不违背自然.老子认为,刻意人为会导致欲速不达、自取其辱、失德于天下等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以“无为”作为基本线索,老子的哲学为成功地“作为”揭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方法、原则和途径.主要有:顺从自然、与时俱进、使民不争、以德报怨、从细做起、谦卑包容、迂回借力、公正慈爱等. 相似文献
6.
论海德格尔“建构生成”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般认为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唤起了被西方形而上学遗忘了两千多年的“存在”之思。这固然不错 ,但不能止步于此 ,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西方形而上学如此长久地遗忘了“存在” ?为什么海德格尔能够重新唤起“存在”之思 ?要回答这些问题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的现象乃至事实层面 ,而应进一步深入到隐藏于其后并对之起决定性作用的思维方式层面。一、实体性思维方式———存在遗忘之源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扉页上引用了柏拉图的那句名言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 ,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 相似文献
7.
论“无为”思想的学派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由道家最早提出,但并非为道家所专有。从先秦到汉初,除了道家使用这一哲学范畴外,儒家、法家和黄老学派站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也都讲“无为”,只是对“无为”的诠释有所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8.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面科学的学说。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存在着如何全面科学认识的问题 ,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将实践理解为一种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是将对象性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蕴含于内并进行整体超越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1.
12.
王弼在中国哲学体用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继承老子以来的体用思想基础上把传统的体用思想推向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用"范畴,但我们不能因此低估王弼体用思想所取得的成就。一"以无为用"是王弼体用思想的核心命题。先看《老子》(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王弼的注是这样的:"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本、埴、壁所以成三者,而…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象思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定下了一个基调,而概念思维作为一种科学化、客观化的认知,也存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两者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互相排斥,而是以一种相反相成的状态共存着。 相似文献
18.
“述”与“作” ,构成古代著述思想的一对范畴。“述而不作” ,不仅是一种治学态度 ,还是一种思想方法及思维方式。它所负载的 ,不仅有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还有因循守旧的保守内容及崇圣为公的思想内涵。古人不敢轻易称自己著述为“作” ,这种思想的背后隐藏着两种内容 ,即圣化原创性和立言为公性。正由于此 ,古人一般都对“作”有一种敬畏心态 ,而宁愿以“述” ,即沿袭、因循的文化姿态和谦卑态度去进行著述活动。 相似文献
19.
乔清举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一、认识论与本体论的互相涵摄:认识论与认识论 其实,说进入在本体意义上并不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任何人在他还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就已经寓居于这个世界了,这意味着他不必进就已经入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