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祝东 《殷都学刊》2008,29(4):79-83
清代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论词都崇雅,本文以浙西、常州二词派词学选本中的宋季遗民词为中心,考察了宋季遗民词在清代的接受情况,通过分析,得出其崇雅的词学观各不相同,浙西词派的崇雅观重视词体的艺术形式、修辞特征,常州词派则重词选题立意的风雅、雅正,故而雅中有别。  相似文献   

2.
王鹏运在推动词学发展上,除了数量甚众、风格卓异的词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词学思想及其对临桂词派其他词人的影响。他以词体为尊,推重词的比兴寄托,倡导“重”、“拙”、“大”“作词三要”,重词之体格,讲求体格与声律二者并重,推重空灵而厚重的梦窗词,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临桂词派的重要词学理论《蕙风词话》的建构与形成,为临桂词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词选是清代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重要载体,而词选中的评点更是常派词学理论具体而微的表现形式。在清代后期,常派词人出于张宗立派、阐释词论、指示门径等动机,在其编辑的词选中对词作进行大量的评点。大略而言,其评点模式有三种,即圈点、圈点和点评、点评。通过评点,常派词人将宏观性的词学理论转化为微观示范,即将词学理念具体化与细致化。此外,常派词家在点评时,常以情感或感觉来印证理论,其评点话语多为感性的发挥,诗意的解读。在常州词派的词选评点系统中,最具词学价值的是各种评语。常派词人借助这些评语,进行自我标举,有意识地推动了清词的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常州词派的重要作家,陈廷焯的词学思想特别是他的沉郁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千年以来词学理论中关于尚雅、尚俗、守律、破律、诗化、曲化三对矛盾的对立,并且可以视为王国维境界说的近源。  相似文献   

5.
清代常州词派崛起于浙西词派式微之际,此派不仅在创作上扭转了词坛颓风,而且在理论上也卓有建树。而比兴寄托的词学理论,则是词派词论的核心。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包含三重内涵,即:比兴寄托修辞论、比兴寄托创作论和比兴寄托批评论。  相似文献   

6.
晚清民初词坛为常州词派所笼罩,浙江词人虽有其浙西词派宗风,但亦因时代风气之发展,词学内部之变化,而受到常州词派比较大的影响。在词学门径上,由以师法姜、张为主变成出入诸家之间;在词学风格上,由南返北,风格更为多元;在词学宗旨上,则由浙入常,浙江词人对于常派,或自觉地融入,或依违于浙、常二派之间而实以常派为主,或开径独行,但仍可清楚看出常州词派的印迹。这说明晚清民初词学发展的大势,正是因为这么一批浙江词人参与主流词学建设,常州词派的词学影响更趋广大,常州词派的理论也更趋圆融,也使得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的演进加快了进程。  相似文献   

7.
周济乃继张惠言后常州词派之巨擘。从《词辩》《宋四家词选》可以见到周济更重读者接受层面与文学本位的理论倾向,这可以从编选者的词学观念之演进和选家主体意识之凸显两方面找到原因。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经周济之阐扬推衍始得以发扬光大,最终建构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在清代词坛上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8.
词社从南宋后期发源,至清末民初活动达到鼎盛。地域上,江苏、浙江、北京、上海之外,粤闽湘黔等多地也兴起词社;人员上,戈载、"晚清四大家"等词派首领纷纷建社。此时的词社与词派产生密切因果关系,从而引导了当代词风。另外,词社领袖通过提携成员、刊刻词籍、发布词论等方式,在推动词学建设上起到重要作用。而词社活动时间的长短,也对词风变迁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选本看周济词学理论之演进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济乃继张惠言后常州词派之巨擘.从<词辩><宋四家词选>可以见到.周济更重读者接受层面与文学本位的理论倾向,这可以从编选者的词学观念之演进和选家主体意识之凸显两方面找到原因.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经周济之阐扬推衍始得以发扬光大,最终建构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在清代词坛上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0.
宋人的词派观念、词派意识虽落后于创作实践,但后代词论家对宋词词派作了仔细梳理和辨析,提出了多种词派观点。尤其是对宋词三派的批评,既符合宋词发展的实际,又揭示了词派各自独特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世斌 《江淮论坛》2005,(2):171-173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中引人注目的一位满族天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被并称为“清初三家”,而朱、陈二人都曾提出了自己明确的创作理论,并开创浙西、阳羡二派。纳兰虽未开宗立派,但其词学见解、思想在诗、词、文中亦多有涉及,而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将重点论述纳兰词学思想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晚期常州词派词人们对周济所示四家之学词路径多有沿袭,在以清真词为绝诣的基础上,将自身词学理论的宣扬与梦窗词的阐释很好地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个审美典范,指示学词路径。同时,他们又兼学东坡,取之清雄,变革周济的"退苏进辛"为"退辛进苏",实现以疏济密。在路径的建构过程中,晚期常州词派的词人们经历了树立梦窗为典范、全面体认东坡以及博采众长的发展过程,体现出词兼重大、疏密相间的文化取向和审美选择,反映了晚近词坛"疏密并收""清婉兼具"相融互济的状貌。  相似文献   

13.
常州词派的词统建构始终处于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状态。其症结在于 ,建立统系 ,实即选择一种较充分发展的传统作为流派事业的起点 ,而常州词派的两代盟主 (张惠言、周济 )对嘉庆以前词坛的主要流别虽然不乏了解 ,却不承认任何一个流别足以成为常州词派的效法对象。常州词派词统建构的失误 ,造成了两个重要后果 :其一 ,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疏离的流派 ;其二 ,常州词派的创作缺少鲜明的风格标志。  相似文献   

14.
清初词坛,词人如林,词派纷起,一派中兴气象.他们对明词中衰表示不满,认为这是明人一味接受<花间>、<草堂>的结果,但因为文学观念的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各词派在对唐宋词接受问题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他们在同一问题上形成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为清代词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比较优良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谭献的词学思想明显体现出从嘉道时期向同光时期过渡的特点。他对张惠言和周济既有继承之处,又有改造变通之处。“柔厚之旨”,是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对词之内蕴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在前人词学创作主张基础上,他提出了“潜气内转”与“一波二折”之说:“幽涩”之美与“虚浑”之境是谭献对词美感特质所作的新的归纳和总结:谭献虽然丰富、发展了常州词派的读者接受理论,但由于其浓重的政教说词观念,其词学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读者自由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对此要客观地加以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浙西词派是清词坛坫之上影响巨大的一个流派,其形成与《浙西六家词》的刊刻有着重要关联。《浙西六家词》是朱彝尊等人相与交游唱和的阶段性总结,六家词的结集为词派作出定名。六家词序标举姜张,推尊南宋的共同倾向,奠定了浙西词派之理论基础。而其长于咏物的创作实践更对词派之形成与发展等问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浙西六家词》的刊刻标志着浙西词派作为一个词人群体从此正式登上清词坛坫之上。  相似文献   

17.
《今词初集》是清代初年的一部有特色的当代词选。它不仅对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在清词复兴中的作用给予了特别的强调,而且也对龚鼎孳评价很高。特别是强调抒发性灵的审美追求,在当时独树一帜。编者对浙西词派某些特色的揭示,对阳羡名家陈维崧的评价,都体现着他们的艺术独创性,反映了清词复兴期各种风格多元并存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在词学理论上有着独特的建树,在承继苏轼以来“以诗为词”的词体观念即“词诗”说的基础上,在其词学思想中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词史意识。他还进一步借助于传统诗论,引入“言外”说、“滋味”说和“情性”说等理论,并将苏、辛作为体现“词诗”理论的典范,在词体的本质、功能以及风格、流派等一系列词学基本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颇有新见的主张,由此使“词诗”说在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给后世的词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曾大兴 《学术研究》2008,(3):138-144
作为常州派在岭南地区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詹安泰时常州派的词学思想,有继承,也有修正.他反对"极力抬高吴词的声价".主张"填词可不必严守声韵",这是对常州派词学思想的继承;他强调并坚持"从考明本事中以求寄托",是对常州派批评方法的重要修正.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文学流派都是在一定的文学传统中展开的 ,对经典的选择是其文学活动的起点。清代的浙西词派以宋代醇雅派为词的正宗 ,并经由多种途径贯彻其统系意识 ,有效地促进了该流派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