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国并购在我国早已初见端倪.世界著名胶片生产商美国柯达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时,为了对付当时已有48%市场份额的富士,就是通过并购中国胶片企业而迅速发展壮大,历经4年最终实现了全行业跨国并购;法国达能公司也是通过收购中国最大的桶装水生产商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份和另外两家饮用水厂商娃哈哈、乐百氏而一跃成为中国饮用水市场的巨头.上海产权交易所2000年登记的外资并购金额已达19.66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29倍多.跨国并购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式加入WTO已一年有余,面对我国开放国内通信市场的承诺和国际通信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我国通信行业在中外资本上开始实现一种双向的国际资本融合,既有很多外资进入国内市场进行技术合作设立合资公司或参与并购,且随着加入WTO后我国通信运营业垄断的打破和逐步开放,已成为外资最想进入的领域;同时又有很多国内通信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并购已成为外资进入我国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外资并购带来了一些我国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随着大型外资并购案的增多,尤其是跨国公司对关系到我国战略性产业的并购,导致其对国内市场垄断及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周军 《管理与财富》2009,(7):180-180
随着我国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开放,近年来,外资并购我国各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不断增加,针对这种“国退洋进”的现状,国内有的学者倡议保护民族企业,有的学者则认为外资并购是市场有效的体现,主张放松对外资并购限制,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作者在本文中提出关于这种“国退洋进”现象的观点,并给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逐步放松外商在中国进行产业投资的管制,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外资并购过程中,国内企业从外资中获得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该文从西北轴承外资并购案例入手,分析了外资并购对我国相关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消除负面影响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加入WTO三年过渡期已经结束、一些产业全面对外开放背景下,外资掀起了一场对我国行业领航企业并购的浪潮,由过去的“帮贫”到现在的“掐富”。外资大举并购我国行业领航企业,南孚、好孩子等便是典型的代表。在“民族力量”南孚电池被并购后,今年二月份中国童车业内“第一品牌”企业“好孩子”被一个国际私人投资机构——太平洋同盟团体以1.225亿美元收购,成为中国第一起杠杆收购;三月份,G华新公司第二大股东HolchinB.V.通过定向增发方式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是“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实施以来第一个外资按该“办法…  相似文献   

7.
李盾 《管理世界》2005,(11):156-157
自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经过初期考察、试探和以技术引进方式为主的阶段,1992年起进入以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为主的大规模直接投资阶段。入世后,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又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即鼓励外商以并购投资的方式参与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使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将通过并购融入国际市场。(一)外资控股并购国有企业的状况1.外资并购在中国的发展及规模尽管全球并购浪潮此起彼伏,20世纪90年初、中期,外资并购在我国的规模还非常小,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外资并购才逐渐有所发展。根据《世界投资…  相似文献   

8.
正多元的利益结构,多方的利益主体,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利益关系……如何保护外资并购领域的国家利益?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国直接投资(FDI)成为各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重要模式。就我国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呈逐年增长之势。中国已由过去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的市场,外国投资的结构、地区和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也由早期的"三来一补"向外资并购等新的方式转变。然而,正如《中国产业地图》一书所指出的那样,目前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如:目前在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和行业等政策,行业进入并购的活跃期并呈现出以下特征:并购渐现产业整合特征;战略性并购日益成为主要推动力;外资并购国内食品企业案例不断增加;业界并购市场将服务于产品市场的不断细化和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与产业链条建设。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凸显,行业在巨大的机遇面前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政策的逐步开放,外资并购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引人瞩目的一大亮点。本文以1995-2011年间发生的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目标上市公司的财富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目标公司在短期内可以获得显著正的累积超额收益,而在长期内并不能获得显著的连续持有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外资更多地采取并购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以参与国企改制的名义积极并购国有企业。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问题的对策,其中包括我国外资并购监管的改进、外资并购法律法规的改善和国有资产价值评估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差异化产品的Coumot竞争模型基础上,通过对外资并购的并购盈余与市场参数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识别了有利于跨国公司实施"消灭式并购"的市场条件.这些市场条件包括:主并方拥有多个竞争品牌,而其他企业品牌数量较少,国内企业定价实力较弱,国内市场容量较大,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球并购潮中的一部分,我国不仅也遭遇了外资并购,而且许多跨国公司还推行了“中国重点发展战略”,把我国纳入全球生产体系,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无疑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南孚、双汇、厦工等曾令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落入洋人之手.外资并购日益成为牵动国人神经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八大饮料公司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四大年产超过8万吨的洗衣粉厂已被外企吃掉3个。90%的合资合作企业使用的是外国投资者的商标,国外品牌在碳酸饮料市场占有率超过90%,在化妆品市场占75%,在食品、医药行业占30%-40%……这种态势引发了人们对外资并购的整体审视和制度反思。外资并购在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市场垄断。买断、封杀我国的民族品牌,削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威胁我国经济安全等负面效应。为此,政府必须立法,规制外资的并购行为,以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5.
徐风云  赵民  肖明超  王永 《经理人》2008,(12):124-125
可让我们少走弯路汇源果汁并购案曾被舆论炒得沸沸扬扬。中国企业被外资企业并购一直争议不断,其中有部分优秀民族品牌被外资并购后已经没落。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被外资并购弊大于利。通过与外资公司合作,我们可以吸纳他们的新技术和资金,并吸收他们的管理经验,这对我们成为国际一流公司会起到很大作用,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相似文献   

16.
刘巳洋 《经理人》2012,(4):60-60
自2002年开始,中国企业并购欧洲中小企业成为了一股潮流;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也逐渐转移到“拓展全球市场”当中来。2008年以前,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多为“规避市场进入壁垒”、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进入区域市场等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运作经验等方面的迅速提升,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放弃了“蛇吞象”式的高风险并购,逐渐转为“吃小鱼”,将并购目标转换为中小型的专业化并运营良好的企业。  相似文献   

17.
刘洋 《经营管理者》2013,(23):183-183
本文在详细介绍我国化妆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外资对我国化妆品行业的投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依据欧莱雅、强生、资生堂等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投资案例,分析了外资化妆品行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与民族化妆行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据此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对策:一方面,政府要扶持企业,改革税收制度,强化化妆品市场的安全管理,构建和完善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研发,树立品牌,注重市场细分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已经彻底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实力雄厚的外资再保险公司涌入中国市场,给国内再保险公司造成巨大冲击。本文首先分析外资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现状,相比国内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的优势所在,主要体现在资本实力和承保能力、产品创新和技术服务方面。然后,对外资保险公司涌入对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冲击进行说明,这种冲击对于中国再保险市场有利也有弊。最后,面临愈加激烈的竞争,对我国再保险公司如何积极应对外资再保险公司带来的挑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真正意义上讲,“市场”才是并购的指挥棒。无论是国内并购还是去海外,中国企业应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擦亮眼睛,明确是否有必要并购,到底为什么而并购。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国某民营企业在澳大利亚并购铜矿的个案解析,介绍和剖析了澳大利亚外国并购法、反垄断法律法规、公司法、环境保护法、劳工法等立法规范对外资并购的规制,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并购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