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兰西第二帝国史的研究在我国是一项空白,即使在国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这一研究的著作也尚未问世。郭华榕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史》(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不能不说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是对法国史研究的一大贡献。《法兰西第二帝国史》所着重叙述的是改革,所集中探讨的是法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第二帝国(1852—1870)是法  相似文献   

2.
兹拉特金(1898—1990)是原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历史学博士,著名的蒙古史研究学者。1898年他出生于彼得堡。1947年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次年获历史学副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是《从游牧封建主义和殖民地奴隶制发展到新型的民主制》。1962年以论文《准噶尔汗国史(1635——1758)》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34——1935年兹拉特金曾任苏联驻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参赞,这对他日后从事的蒙古历史研究大有裨益。他一生著述近100种,对苏联的蒙古历史研究贡献巨大。从1968年起他被聘为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的客座教授。他最主要的著作有:《蒙古人民共和国史纲》  相似文献   

3.
读书     
《我与兰登书屋》已故美国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1898-1971)是美国出版界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回忆录《我与兰登书屋》是一部生动反映美国二十世纪出版业风云变幻的经典  相似文献   

4.
朵噶·策仁旺杰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藏族作家,一生中写了不少作品,主要的著作有:《颇罗鼎传》、《旋努达美》、《噶伦传》、《梵藏对照辞典》、《佛本生传》等。其中的《颇罗鼎传》被视为藏族传记文学的典范,是他在壮年时代(1733年)的成名之作;他在青年时代(1718年—1720年)写的《旋努达美》被誉为藏族古典小说的一颗明珠。和平解放西藏前,这两部作品就在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出版九十周年.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应该说是一个“奇迹”,只是《文通》的命运却很蹇涩,它受到许多的责难与批评,“较《文通》晚出的一些文法书,不管是讲古文法的也好,讲国语文法的也好,每出一部,几乎都要把《文通》骂一顿.”可是“许多人都批评他照抄西洋语法,这其实是没有细读他的书;又有许多人批评他不合理论(即不懂语法理论),其实是所见不广,用英语语法的眼光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籍中,有一种散文性体裁叫做“游记”,或称之为“纪行”.一提及此类作品,极易使人忆及唐代柳宗元(773—819)的《永州八记》,或南宋陆游(1125—1210)的《入蜀记》.而传统中国最有名的旅行家,可能是明末的徐宏祖(1586—1641).他撰写的旅行日记——即后人所辑的《徐霞客游记》——不但是一部具有创造性和科学价值的地理考察佳作,而且是一部优美的文学创作.除了上述作品之外,古代中国还传下来了不少其它的游记.于此不胜枚举.这些游记虽然多半是闻名于后世,但是实际上所谓游记到底是如何的一种散文体裁?它究竟有什么特性?似乎至今仍少有学者仔细地研究过.  相似文献   

7.
德国人文主义民族历史编纂学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搜集、研究和出版古代史著;二是独立地编写德意志民族史志。这两项工作几乎同时进行,16世纪上半叶达到高潮。下面将分别论述。1.人文主义者对民族历史的研究15世纪末,德国人文主义者开始搜集希腊罗马时代和日耳曼—德意志古代的原始资料、手稿,发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民族史文献。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编年史》、弗尔代的《帝国编年史》、助祭保罗的《伦巴德人史》、奥托·夫累星的《世纪编年史》等。尤其是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对德意志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先后在威尼斯(1470年)、纽伦堡(1473年)出版,得以广泛流传。人文主义者如获至宝,他们利用这部有关日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史教程中,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通常被归入传统主义或现实主义作家之列.但是,他的许多作品,尤其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1895),充分反映了贯穿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异化.从这一意义上说,哈代可以被看作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9.
柯切托夫是苏联著名的小说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全神贯注于当代的现实,是一位复杂而具有相当思辨能力的艺术家。他的许多作品刚一问世即引起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兴趣,有的还常常引起争议。柯切托夫在中国也是颇受注目的。从《茹尔宾一家》开始,他的长篇小说《青春常在》(1954)、《叶尔绍夫兄弟》(1957)、《州委书记》(1961)、《落角》(1967)、《你到底要什么?》(1969)以及最后一部未完成的《雷电击顶》,都已经译成汉语出版;苏联当代作家当中,柯切托夫是在中国介绍最全、作品翻译最多的一位。《茹尔宾一家》(1952)是柯切托夫转向工人题材的第一部巨著,也是使作家获得巨大声誉的一部作品。1945年卫国战争结束到五  相似文献   

10.
(一) 铁勒稍加回顾,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所谓的东突厥在公元744年被本民族中的回纥部所灭,这就是所谓的回纥帝国。关于回纥《新唐书》有这样的记载:“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称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新唐书》中所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与“匈奴帝国崩溃以后,许多游牧国家同北亚第一个游牧帝国—匈奴融合在一起”的观点一样,不能置信。该书中谈到的高车和  相似文献   

11.
叶紫(1912—1939)是一个创作生活十分短暂的作家。从1933年他开始在《无名文艺》上发表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丰收》算起,到1939年病逝止,也不过仅仅五、六年的时间。如果从他的小说写作的具体时间来考察,则又可以看到,他的创作主要是在1933—1936这三、四年的时间内进行的。他留下的作品一共只有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中篇《星》以及病逝前未曾出版的一部散文集。这也不能说是十分丰富的。作为一个青年作家,叶紫的作品显然还留有一些不够成熟的痕迹,有时在艺术上还相当粗糙,但在他的创作生涯还没有到达成熟期,病魔就夺去了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西萨摩亚杰出作家温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伯特·温特(1939——)是西萨摩亚杰出的当代作家和诗人,在南太平洋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塔加塔,寻觅自由树的狐蝠》、《信件》、《榕树叶子》和《儿子们要回祖国》等,奠定了他在南太平洋文学中的地位。其中,《榕树叶子》是西萨摩亚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根》与《紫颜色》这两部优秀的作品都出自非裔美国作家之手,都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潮阶段的产物。《根》是一部寻根小说;《紫颜色》也用耐蒂这条暗线表现了寻根的主题。通过两部寻根小说的比较阅读,可以发现哈里与沃克对相似的文化,有着不同解读。这种不同,使得《紫颜色》在思想深度上,要明显优于《根》。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之后把自由体新诗推向成熟的一位最优秀的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的成名之作.以这篇作品为代表,表现了他“大堰河时期”(1932—1936)作品的显著特色:“他以真情实感歌颂了养育了自己的劳动人民,又以激愤的心情表示了对这‘芦笛’都成为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臣仆》的作者亨利希·曼(1871——1950)是德国近代文坛上一位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以批判资产阶级社会,暴露法西斯的反动本质,揭示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为主题,写下了19部长篇小说,55个中短篇小说,11部剧本,和以宣传他的民主观,表达他对革命、对社会主义向往为内容的大量政论与散文,为德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绿野仙踪     
莱曼·弗兰克·鲍姆(1856—1919)生长在美国纽约,一生中创作了60多部儿童文学作品,代表作有《万能钥匙、电的神话故事》、《最后一个埃及人》、《海仙》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发表于1900年的长篇童话《绿野仙踪》,这部作品为他赢  相似文献   

17.
杰克·伦敦(1876—1916)是中国介绍较多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五十部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就是1903年发表的小说《野性的呼唤》。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1911—),瑞典皇家文学院198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其长篇小说《蝇王》(1955)蜚声文坛。戈尔丁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的小说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方法和他的家喻户晓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在我们阅读伦敦和戈尔丁的《野性的呼唤》与《蝇王》时,可以发现,尽管这两位作者所处的国度、时代以及他们各自的社会经历和创作意图等等都不相  相似文献   

18.
法国人格主义的产生法国新康德主义者沙尔·雷诺维叶(1818—1903)是这一哲学流派的预言家。1898年雷诺维叶的《新单子论》一书问世,五年后,即在他逝世那一年,出版了他的《人格主义》一书。人格主义作为特殊的哲学流派是在很久之后,即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总危机时代在法国形成的。在作为法国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特殊流派的人格主义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吉姆爷》和《阿凡达》两部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命运、叙事情节等方面,认为康拉德小说《吉姆爷》借助"东方"马来叙事散播帝国话语,而美国电影《阿凡达》以小说《吉姆爷》为"原型"宣扬帝国意识形态,是《吉姆爷》中东方主义思想的再现和延伸。在全球化视域下,西方国家不仅借助小说这一表现形式传播帝国话语和意识形态,还采用更为广泛、更快速有效、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形式——电影媒体,确保多方位向第三世界国家乃至全世界推行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20.
为调解德国宗教改革时期(1517-1648)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纷争,神圣罗马帝国在法律层面上通过了多项决议,尤其是《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威斯特法利亚和约》,主要表现在宗教合法化、自由化甚至中立化等方面.帝国从中表现出了日渐清晰的政治理性原则,直至完全抛弃了宗教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近代早期德国宗教关系的和平稳定.帝国调解宗教之争,实质上是对世俗领地格局的调整.帝国政治在此过程中日益世俗化和宪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