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241年窝阔台驾萌后,忽必烈开始出现于历史舞台。由于忽必烈的父亲拖雷作为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却为人们所忽视,所以就出现了忽必烈在蒙古历史上扮演次要角色的局面,几乎没人能预见他最终会成为蒙古领土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但在众人之中,忽必烈那极富才能和智慧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却预见到了这一点。她对她的四个儿子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并献身于他们的事业,最后她的四个儿子都成为蒙古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廉希宪是我国少数民族畏兀儿族人,是元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他协助忽必烈取得汗位和统一全国,帮助忽必烈建立了各项典章制度。特别是对克服蒙古原来的杀掠政策、减少对经济的破坏,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 柯尔律治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诗人和理论家之一,他在诗歌和文艺理论方面的独创性使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诗《忽必烈汗》作于1797年夏天。据诗人自己介绍,他是在读忽必烈汗建造宫殿的记载时入睡的,梦中诗兴突发写下了二三百行诗。一觉醒来,他奋笔疾书将梦中所作付诸文字。但不想正写到激越之处却被人打断,《忽必烈汗》只写出了54行。这首神秘、荒诞、奇特、昂奋的诗歌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英国文学中最  相似文献   

4.
《圣武亲征录》撰成于忽必烈在位时期,该史籍的译者及原作者是谁,史无定论。本文经过考疑,根据赵璧及孛罗丞相的生平事迹以及相关资料,认为孛罗丞相是该史籍原蒙古文本的作者,赵璧是该史籍的汉译文本的撰成者。孛罗丞相是忽必烈在位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他参预了《史集》蒙古史部分的撰写,《圣武亲征录》的内容尽含于《史集》中。  相似文献   

5.
2004年8月20日至24日,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天津、石家庄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元史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元代政治、社会、文化及元世祖忽必烈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6.
1258年,蒙哥汗因进攻南宋的东路军无功,改命忽必烈统率东路军。1259年7月,蒙哥汗在四川军中病死,忽必烈在军中闻讯,并得到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图谋即大汗位的消息后,即匆忙与南宋约和,赶回燕京。1260年3月,忽必烈在一批宗王大臣的拥戴下,于开平宣布即大汗位,5月,阿里不哥也纠合一批宗亲旧勋,在阿勒台驻夏之所宣布即大汗位。双方因而展开激烈的战争,至1264年7月阿里不哥失败,被迫归降,忽必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忽必烈登大宝后,使其得以摆脱蒙古贵族中守旧势力的牵制,按照他统辖  相似文献   

7.
元朝成为理学发展和变为官学的关键时期,许衡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对程朱理学的继承、改造和传播,推动了程朱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而他帮助元世祖忽必烈施行“汉法”政策和“兴儒”方略,则为将程朱理学推向全国和成为官学创造了条件,并最终使理学在元代实现了官学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忽必烈弃萨蛮、尊佛教的诸多原因。成吉思汗时代萨蛮教为国教,显赫一时。后来萨蛮教与蒙古汗权争斗,忽必烈之父拖雷死于萨蛮之手。忽必烈称帝后,“思大而有为于天下”。他为统一天下,根据中原和西藏的实际情况,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政策,令佛、儒为其效命,实现了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9.
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意象突兀诡异,情景苍莽幽邃,主题若隐若现,节奏韵律变换无定,充分体现出梦境中奇幻的特征。他在诗中对中国、上都、忽必烈汗的描写,并不旨在描摹现实,而是借中国题材作为驰骋想象力、渲染异国情调的艺术空间。忽必烈汗和他的御苑,经过柯勒律治想象力的雕琢和异国情调的涂染,悬挂在文学园林里的长青藤上,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一次又一次地抚摸。  相似文献   

10.
举世瞩目的“长城外的帝国:成吉思汗遗物展览”于1995年3月31日到9月10日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皇家博物馆展出。此展汇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帝国的珍贵的手工艺品,追溯了内蒙古3500年的历史和文化,即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4世纪。近代的蒙古人是杰出的骑手和勇猛的斗士。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之前,一系列蒙古汗王就在北中国草原上创造了宝贵的艺术和文化遗产。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是卓越的战士和优秀的统帅,是天才的军事家,出色的思想家,他曾建立过强大的部落联盟,联盟对中国王朝的发展产生…  相似文献   

11.
自古及今历代湖湘子弟具有“忠义之气 ,”湖湘文化中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突出的。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嵩焘无疑深受其熏染。青年时代 ,他投笔从戎 ,亲自参加鸦片战争 ,由此形成了忧国忧民思想。退出官场 ,即使在归隐期间 ,郭嵩焘虽不在其位 ,却谋其政 ,心系朝廷时局 ,关注洋务大事 ,积极建言献策 ,凝聚着一股浓浓的爱国深情  相似文献   

12.
胡风在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塑造了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的生成与胡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同时,胡风战时文艺观也深受日本现代文学理论的熏陶和影响,在藏原惟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论”的指导下,他提出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批判地吸收了厨川百村重视内部心灵与青野季吉偏爱外部环境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辩证的现实主义文艺观,闪烁着新无产阶级文学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1938至 194 2年 ,胡适受国民政府之命 ,任驻美大使 ,开展战时外交。文章介绍了国内时人、驻在国美国政要、敌对国日本、以及学术界学者对胡适使美的不同评价 ,初步揭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 ,提出了五条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沈明臣的部分诗歌记载了他与幕主胡宗宪交往始末的具体活动和心路历程。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解读这些诗歌,可以补充考证二人在沈明臣入幕、随幕、离幕三个阶段的详细交集以及宾主关系的变迁。沈明臣在替胡宗宪平反伸冤时所表现出来的忠义执着,不仅是对故主知遇之恩的私人回报,还反映了东南倭乱所造成的时代伤痛以及布衣匹夫对当日朝政黑暗、国事不济的一腔忧愤。  相似文献   

15.
1938—1942年,胡适奉命出任驻美大使进行战时外交。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对胡适的牵制和排挤,前任王正廷的遗留问题,构成了胡适使美业绩的多重制约因素。尽管如此,胡适无疑仍是一位称职合格的战时外交官,也是"学人外交官"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6.
胡应麟认为,史注必须资料宏富,考订精详,辨正误谬,评论是非,如此,史注就可成为“史之忠臣,古之益友”。胡应麟在自己的注史实践中,贯彻了他对史注的要求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胡适倡导白话诗,源于他对中西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造。但就诗歌理论而言,白话诗更多地是与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湖畔派诗歌等西方资源有着明显的关联。在诗歌语言上,华兹华斯主张“散文的语言”,胡适强调“自然的音节”。文章通过对前述两条诗歌主张的对比分析,论证了胡适白话诗与华兹华斯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胡适在童年时代阅读了大量的传统经典、史书、小说等,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传统经典和史书中,胡适接受了传统的自然主义宇宙观、实用经验理性、怀疑精神,并以之破除鬼神迷信;从阅读小说中,胡适接受了白话文训练,为以白话文批判文言文和文学革命准备了经验基础。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二元对立,传统是复杂的、多元的,它在胡适身上显现出两重性。胡适既承继传统,但又批判传统,以一种传统批判另一种传统。胡适并不将传统视为走向现代的障碍,而从传统中获取现代性资源,使传统成为步入现代的一座思想桥梁。  相似文献   

19.
七月诗派作为中国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其现实主义诗风备受关注。胡风作为七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国族想象"的内涵充分表现了在战火与动乱年代,国家与个人历经的深重苦难,以及超越苦难、追求光明、歌颂新生的美好祈愿。  相似文献   

20.
曹操于207年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伟大事业。曹操这一功业的实现与其杰出的军事斗争谋略密切相关。在曹操创业之初,其军事斗争谋略并不成熟,发生了诸如征徐州那样的重大失误。196年之后,曹操集思广益,依靠众谋士进行科学化的决策,形成了远交近攻、分化对手、先弱后强、慎谋袁绍、先北后南、全定河北等功效特别显著的军事斗争谋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