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地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多康藏区:此区指现在的青海、甘南、川西北、甘孜和昌都地区。青海、甘南、川西北在藏语中称为“安多”,现在一般称为“安多藏区”,简称“多”,安多之“多”藏语即“地位衡要交通便利”之意;安多之语源是——青海巴颜喀拉山之东有“阿钦雪  相似文献   

2.
略谈拉卜楞寺在安多藏区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多藏区,指甘、青、川三省边境藏族聚居地区。据有关资料载称,巴颜喀拉山东侧有阿钦雪山及多拉山,二山之名合并,称“阿多”。以当地藏语读之,音为“安多”。久之即沿称这一带地域为安多藏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零)。该寺规模宏大,属寺众多,以讲经持律谨严和拥有学识渊博的高僧而声名远播,是安多藏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成为黄教六大寺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 安多藏区,指甘、青、川三省藏族聚居的大部地区。据有关资料载称,巴颜喀拉山东侧有阿钦雪山及多拉山,二山之名合并,称“阿多”。以当地藏语读之,音为“安多”。后来即沿称这一地域为安多藏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该寺规模宏大,属寺众多,以讲经持律谨严和拥有学识渊博的高僧而声名远播,是安多藏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之一。  相似文献   

4.
苯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多藏区丧葬中的占卜、灵魂崇拜、神灵崇拜、白色崇拜等习俗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这些习俗皆是苯教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遗存和反射。文章通过历史渊源、遗留现象分析了苯教文化在安多藏区葬俗中遗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安多藏区的山神信仰有着明显的社会性和地域性,神山崇拜的阶序特征是社会实在的集体表象,具有多重认同的意义和表达。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通过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拉则"祭祀考察,从整体视野对安多藏区的山神信仰及实践进行人类学分析,以探讨人与自然、社会、神灵以及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埃克瓦尔是美国藏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藏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藏区人类学调查、萨迦派的政治体制研究和藏戏研究。尤其是他对安多藏族牧区的人类学研究成果,现已成为从事藏区人类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本文拟通过对埃克瓦尔主要学术著作的介绍和评述,从而探索美国早期藏学研究的历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文信息》2007,(3):140-148
西藏地区属于高原地带,高海拔、低气温造成了油菜花的花期相对较晚,一般在七月上旬才能看到金黄色的踪迹。直到8月末,藏区的油菜花才渐渐凋谢。同时藏区的油菜花田和青稞田衔接紧密。在视觉上造成了相互交错的感觉,层次非常清晰,体现了高原油菜花景色的特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中国脱贫攻坚胜利不但实现了现有标准下高原藏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而且在解决贫困问题中所探索的治理经验为深度贫困地区探索县域治理路径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基于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Z县的调研,探析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如何实现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保护的有效耦合,从而间接推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在Z县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以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保护共融的耦合性治理模式不但实现了高原藏区如期脱贫,而且为今后高原藏区和牧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相似文献   

9.
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活佛在其短暂的宗教生涯中,在拉卜愣及夏河地区设立文化教育机构,发展民族教育,开创喇嘛职业教育和少数民族女子入学受教育之先声,为安多藏区现代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就活佛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做简略评述。  相似文献   

10.
甘青藏区,包括今青海省及甘肃临夏、甘南两地区的大部、四川北部地区。明代,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是信仰佛教的藏族。鉴于这一地区历史上几度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也为了防止出现蒙藏联合的形势,明王朝建立后,制定了“南抚北征”的决策,对甘青藏区实行安抚,以保证这一地区的稳定,切断蒙藏联系,使明政府无后顾之忧,在西北地区将全力对付蒙古势力。在明政府的努力下,这一决策获得了成功。一、以河、澶、洮、岷为中心的军事卫所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王文新 《中文信息》2005,(11):60-61
尕海湖是甘南碌曲境内的高原明镜。湖面海拔3200米,是甘南高原第一大淡水湖,水域面积近600公顷,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也是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2.
傅千吉先生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年第3期撰文认为:甘青川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汉藏文化活跃地带,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历史上称为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这里不仅拥有游牧经济文化类型,还有农业、半农半牧、半农半林等多种经济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3.
<正> 青海湟中塔尔寺,作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虽在安多藏区与甘肃夏河拉卜楞寺齐名,但就藏传佛教格鲁派而言更具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是美国藏学研究开创者的柔克义于19世纪末对安多藏区进行了两次较深入的考察,对后世美国乃至世界藏学的研究影响深远.本文对他的这两次考察过程及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15.
高原藏区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不仅需要结合藏区生态的实际特点和先进的生态法理论,更需要对藏族传统生态文明进行整理和吸收。藏族传统生态文明包括藏族传统生态开发方式、民族生态习惯法、藏传佛教中的生态观和生态道德等传统伦理与行为模式。它是藏族民众与藏区生态间相互依赖、生存、发展的历史浓缩,也是藏区生态持续保护的宝贵经验。通过提炼藏族传统生态文明资源而得出的藏区生态法治基本原则,不仅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正> 自一八八六年以后,随着佛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传播,继那塘古版、柴巴版和里塘古版藏文《大藏经》之后,便产生了卓尼版《大藏经》。 卓尼版大藏经原藏于安多藏区卓尼掸定寺,即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城关。寺院座落于县城西北半山平岗之上,坐北向南,  相似文献   

17.
<正>1988年,在《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探研》一文中,我曾经辨析过青海民和李土司《李氏宗谱》中关于李土司家族源于沙陀族李克用的记载,否定的理由之一是:“李土司发迹西土,封土司民是在明  相似文献   

18.
生态安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生态安全与否,有赖于特定资源系统内部各要素对外部压力的响应及协调能力,尤其是作为系统重要构成要素的人类生计活动的协调能力。云南藏区独具高原特征的农林牧复合生计系统是藏民在高原环境中求得生存发展的适应性选择,他们通过对农林牧生产行为的合理安排和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人与环境的高度契合,保证了当地的社会生计和传统文化的持续兼容,进而维持了藏区生态安全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19.
六世赛仓大师是当代著名的佛学家和藏学家.米拉日巴佛阁是安多藏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其建筑的思想风格熔铸了六世赛仓大师藏传佛教诸派和谐共存的思想内涵,是大师宗派和谐观的最好体现,具有不同于藏传佛教其他宗派寺院建筑思想的独特之处.大师的藏传佛教各宗派之间和谐共存的宗教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进入 2 0世纪以来 ,由于气候趋向干旱 ,主要是由于人类无序的经济行为和过度开发 ,导致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趋向退化。这对高原各民族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高原各民族生存的需要 ,也关系到亚洲东部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安全。为了实现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 ,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发展规划的同时 ,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加以贯彻。本文对此作一阐述。一、划分不同区域 ,实施生态开发高原地理学上认为 :青藏高原自然区既存在垂直—水平地带性的山地型的高原山地 ,又具有高原地带性的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