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两国的文学交流一直都是不平衡的.近代以前,日本文学主要是受中国文学的影响.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又受到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相比之下,日本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评介却长期处于动态性的了解阶段,而这种了解对其自身文学的发展并未构成实质性的影响.30年代之后,正当这种一般性的介绍逐渐深入到专门研究阶段时,战争却又极大地阻碍了两国间正常的文学交流.战争的爆发不仅是两国政治关系的转折点,也是两国文学交流的转折点.因此,日本战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介就显得十分突出了.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春园的文学创作,各为中韩现代文学起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两国现代文学"没有影响的类似性"的典型代表。其文学起点处在各自国家的启蒙时期,都抱着以"文学之器"批判和揭露同源的封建伦理思想及其给国民造成的罪状的初衷,展开各自的文学实践。他们都采取批判与接收的辩证态度取舍本国文学传统,都通过留学日本接触并接受了各自所需的"舶来"文艺思想,丰富了自己的文学世界,也为各自国家的现代文学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以比较文学的方法,考证二人在各自文学实践当中的传统抑扬与外来文艺思想的接受状况,分析二人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异同点,不仅有助于比较研究中韩两国现代文学各自的特征、演变进程,对论证中韩两国文学从"影响关系"逐步走向"独立体系"的文学史实,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实在很少有象中国和日本文化之间这样的亲近关系。时间流到20世纪前后,历史又把这种形态的相似与渊源的相近关系传递给两国的现代文学,从而使这两个民族的文学交往又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中日现代文学毕竟是在各自民族文学土壤、各自内外社会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不同的两株树,它们之间的属种差异还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文学的发生及形成中,中国和韩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过程。其各自的代表人物鲁迅和李光洙在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上也有诸多相近之处。本文拟通过对两人“成长小说”的比较研究,梳理二者内在的相似和异质之处。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晚清至五四文学观念的发展中,辨析现代文学观念在其发生期演进的轨迹,以期把握现代文学观念整体中的一些内容和方面。 一、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晚清文学观念的主流是文学功能观念。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源流》中说,清末进步文学的“基本观念是‘载道’,新文学的基本观念是‘言志’,二者根本上是立于反对地位的”。用“载道”来概括晚清文学观念也许失之简单,但是推重文学功能、特别是文学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确实是晚清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主导倾向。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学应以现代文学中对中国社会、心理、文化的认识水准为起点,不断发展。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反映和表现的虽是两个不同的时代,但文化主潮趋向是一致的,这就是对文学的世界化及民族化方向的追求,对“现代化”的追求。当代文学除了应继承五四的文学精神、文学观念之外,文学作品认识、把握描写对象的能力及深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层面。文学对人的生活的认识主要在社会关系及心理变化两大方面。在科学、民主的旗帜下,现代文学的社会意识及人的自我意识是比较发达的。当代文学在这两个方面可以从现代文学借鉴到不少东西。或者,更坦率地说,当代文学在某些地方,并未达到现代文学曾经达到的水准。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人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大量的以韩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 ,由于中韩两国面临相同的历史命运 ,韩国人形象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热衷于表现的一个领域。本文打算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希望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中韩国人形象变化的把握 ,并且得出对这一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知识共同体基本上实现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转型.体现在文学史及其研究中,初步建构起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是他们的文学史写作,具有自觉的文学史观念,并按照现代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在白话语体和人的文学观念方面.在白话语体的建设中,他们明确意识到语言与思想文化、语言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建设现代白话文的具体设想.他们的现代文学思想观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性论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以此批判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常.五四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为现代文学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式,并在形成规约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传统的同时,留下了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宋剑华  曹亚明 《河北学刊》2007,27(5):123-127
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运用"和文汉读法"学习日语,意欲建造一座连通中西文化的巴贝尔塔,但是,翻译方法的急功近利、文学观念的返归传统,以及中、日、西多种思想的交错等诸多因素,都决定了梁启超难以跨越中国传统文学的樊篱,完成引导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历史性转型.本文从翻译手段、文学观念、思想文化等三个层面考察梁启超通过日文译介西学的行为,进而探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中,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学的承续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发端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时称新文学),几乎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同时起步。中国现代文学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摄取、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显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表现形态作用于中国作家,丝丝缕缕,或隐或显,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始终,形成中国化的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复杂性、异质性和本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在普通男女描写中,揭示人的迷失或扭曲;现实主义其表,现代主义其里;表现手法上吸纳融合,中西合璧。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和技巧,融合中国文学文化的优秀传统,比之世界文学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小说"概念包括戏曲,"新小说"和"新剧"的观念和生存方式多有相似,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小说戏曲形制的同构有某种必然性.剖析现代文学发生期小说戏曲形制的同构问题,对现代戏曲文学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调整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玉 《江汉论坛》2001,3(1):85-90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具有"异化"和"归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是翻译文学作为一种异质的文学对本土文学具有冲击性,促使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另一方面,本土文学又由于语言的规定从而同化翻译文学,最终使翻译文学民族化.近代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最终取决于语言及文学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两种文学本位观主宰着当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正是这两种文学本位观使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缺乏主体性。在古代文学的立场而视 ,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延续 ,但更是古代文学的衰落和死亡 ;在现代文学的立场而视 ,近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新生 ,是现代文学的先声和开端。古代文学更看重近代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现代文学更看重近代文学中新的文学因素的萌生和壮大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学本位观观照下 ,近代文学被拆解成两种面貌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更重要的是 ,不论是站在现代文学的本位立场还是站在古代文学的本位立场 ,近代文学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肯定 ,其地位都不可能得到认可。无论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还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 ,中国近代文学都是边缘性的文学。中国近代文学没有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那样的内在统一性 ,不具备充分的类型化 ,同时表现出典型的变革时代色彩。建立起恰切的中国近代文学本位观 ,是修治中国文学通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小说月报>翻译文学在特殊的宏观和微观语境中,呈现出相对复杂的形态,主要表现为翻译文学的现代性张力结构和多重对话格局.正是在这种张力结构和对话格局中,<小说月报>翻译文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促进了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多层面地参与、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问题,一般从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比较明治小说与"五四"小说考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差异。以中国现代小说为参照基准来重新审视日本近代小说中知识分子自我救赎问题,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在文学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但这个结论往往比较空泛,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层面。我们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入手,探索其中的文学观念,发现它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共性:一是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二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分析和评价新文学小说;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否定或漠视的态度;四是尊重作家的个性。这些鲜明的共性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促成了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化现象的基督教是在十七世纪传进中国来的,而基督教观念真正进入中国文学,或者说作为文学内涵的基督教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绩。基督教观念在近代渗透进中国的文化结构,遭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阻挠。而它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却伴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现代作家的极大热情,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用作反思传统文化,探寻理想人格的镜与灯,以及作家自身生存方式的自譬自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处在一大批知识分子和作家反思传统文化,寻求西方文化的文化背景上,他们纷纷指责传统文化和传统人格的种种弊端,在他们的观念里,显然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作为参照系和部分地以基督教文化观念作为价值之镜的。陈独秀探讨了基督教在中国几百年而中国人没受到多大教益的原因:“恐怕还是吃教的人占多数”。他希望“我们应该抛弃旧信仰,另寻新信仰。新信仰是什么?就是耶  相似文献   

18.
翻译、期刊与文学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现代性建构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学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矛盾和内在冲突,也决定了翻译文学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现代文学期刊不仅为翻译文学提供了物质载体,更通过编者、译者、作者、读者和出版方之间的多维互动有效地建立了现代文学的公共空间.期刊、翻译与现代文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多重对话格局,也正是在这种对话中翻译文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促进了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培养了作家也哺育了读者.多层面地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中国发展之路是走向现代化之路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 ,文学是最先促其萌芽和发展的动力之一。所以 ,现代文学不只是一个时代的文学 ,更是一种新的人的文学 ;文学的现代性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 ,也是一种意义概念。经过一百年的风雨历程 ,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更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因此 ,回顾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 2 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999年 8月 8日至 8月 1 1日 ,由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延边…  相似文献   

20.
文学观念的产生、发展、认同、终结都有一定的轨迹可循。现代文学观念是伴随着印刷媒介的大范围应用而兴起的,印刷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写作方式,作家的存在方式,文学的传播,而且影响着文学的题材、构思和读者的阅读,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前印刷媒介时代的文学观念。新媒介的诞生不断地消解着原有的文学观念,预示着印刷媒介统治下的文学观念的终结。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存在形态正在形成,文学格局正在面临结构性的变化,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