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丽敏  吴雪萍 《唐都学刊》2011,27(4):125-127
《史记》记载,黄帝当年曾在西安荆山成功地铸造了铜鼎。据此,可以设计西安黄帝铸鼎地景观区。此设计应以当代景观学最前沿学术推进为前提,包括要突出作为荆山之"神"的"鼎"的视觉形象,以"鼎楼"为景观构图中心;按照《史记》中的记载,设计建造陂水相聚的"鼎湖";根据《史记》"迎日推策"记载,在景区大面积使用太阳能。同时,继承发挥中国古代造景技巧,在"天人合一"中以友善的大自然为依托进行景观再发现和再完善,通过"天人合一"的造景引向伟大祖先的融入自然的坟墓,不断地聆听先贤的教诲而在尘世的诗意昂然中挺进未来。  相似文献   

2.
康震 《唐都学刊》2000,16(3):74-76
由西安联合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王维学术研讨会于5月5日至5月10日在西安唐城宾馆召开。5月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西安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师长泰先生主持。中国王维研究会顾问、西安联合大学党委书记、第三届中国王维学术研讨会会议主席王学民同志致开幕词。西安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胡北平宣读了西安市副市长、西安联合大学校长张道宏教授向大会发来的贺信。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允吉先生,蓝田县副县长马世威同志也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  相似文献   

3.
西安联合大学副教授、《唐都学刊》副主编李正峰先生个人书展于1991年5月12日在西安市东大街美术家画廊隆重揭幕。这次书展是在华侨郑奎瑜先生赞助下,由陕西省书法家协会、西安市书法家协会、陕西书学院、西京书画研究院及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出席揭幕式的有省市领导及书法界、文艺界、学术界、教育界等知名人士及书法爱好者千余人,展厅中,参观者摩肩接踵,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其气氛之热烈是省市书法展览多年来所仅见的。  相似文献   

4.
论炎黄阪泉之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黄帝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著名人物,其事迹遍布于整个黄河流域.今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等地,均流传着有关黄帝的各种传说.在黄帝的全部活动中比较突出的事件是进行了两场大规模的战争,即"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这两次战争不仅规模不小,而且在时间上也是连续进行的,在现存古籍中有不少著作在不同程度上记载了这两次战争的情况,其中以《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内容较为详细:  相似文献   

5.
王学民 ,男 ,1 94 5年 2月出生于河南商水县 ,1 96 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 ,先后在陕西临潼县、蓝田县工作2 0余年。现为西安联合大学党委书记、一级编剧、《唐都学刊》主编、《西安联合大学学报》主编。社会兼职有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西安文学研究会会长、西安市戏剧家协会顾问。王学民同志 1 983年开始从事戏剧、散文和电视剧创作。他创作的秦腔古代剧《种玉缘》和现代剧《白玉兰》均在当地连续演出数十场 ,反响强烈 ,两剧由陕西电视台录制成电视戏剧片 ,多次播出 ,深受秦腔戏迷喜爱。 1 992年调入西安广播电视局工作后 ,他先…  相似文献   

6.
历史之为记忆:黄帝祭祀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追溯了黄帝祭祀的流变,分析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不同人群赋予“黄帝”符号的不同意义,即对黄帝的不同记忆、理解和祭祀。文章着重辨析了古时朝廷将黄帝作为“人文初祖”与民间将黄帝作为“医祖”的祭祀之间的流变和分歧,以及近代民族国家追溯民族始祖把黄帝当作“国统”与古代朝廷虚拟祖源把黄帝当作“皇统”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传统中遮盖的嬗变,以及现代和传统之间的断裂。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说明,黄帝祭祀虽然是个古老的仪式,但却并不是所谓延续数千年一成不变的传统,而是一个象征符号不断被创造、操弄和利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徐小亮 《唐都学刊》2006,22(5):141-142
曲江文化,源远流长,她兴起于秦汉,形成于隋,繁盛于唐,影响至今。在中国古代,曲江是古都西安著名的园林风景区,也是其文脉所在。今西安市的曲江新区内存有大雁塔、曲江池等历史遗迹,为将新区建成风景秀丽的文化旅游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依托。为摸清家底,曲江新区在《西安晚报》上招标“曲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评价”的重大课题。该课题由西安古都学会的李令福、耿占军、李元三位同志主持申报并成功完成。课题完成后得到了曲江新区管委会和专家评审组的好评,认为这是西安市以区为单位最好的历史文化研究资料,为新区的各项文化建设与规划奠定…  相似文献   

8.
幸福赋     
秦草 《唐都学刊》2012,28(3):73
西安市第六十五中学,居渭水之滨,处秦岭之阴;位千年古都之东北,立西安灞桥之新合。师长东望骊山之晚照,倍感施教之乐趣无穷;学子西闻晨钟又暮鼓,愈显勤奋之努力不已。泾渭分明汇流其北,漕渠古道蜿蜒其南,环境幽雅,人杰地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古城西安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建筑占据的空间迅速扩大,同时,以护城河与城墙为主体的环城公园正在加紧建设,确实体现出现代化城市之特征。然而其建设使古建筑受到极大影响;古建筑环境受到“建设性破坏”。出现了古建筑与新建设明争暗斗的局面。这严重地违背了西安市总体规划中的规定,即“在保持古都风貌的基础上,逐步把  相似文献   

10.
由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唐都学刊》编辑部、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西安古都学会联合主办的“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1日在西安文理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长安历史地理研究、长安文化的古今融通、秦俑属性的相关探讨。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教育学院等十几个单位研究长安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全体成员和《唐都学刊》编辑部的全体成员、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代表参加了会议,陕西省文史馆、西安市社科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记者前来报道了此次会议。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主题报告深刻而广泛。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先生就《长安文化形成之地理环境基础及其历史文化之核心内容》做了科学的阐述:长安文化实际上应是以陕西省关中盆地为中心,以陕北黄土高原与陕南秦巴山地为两翼之陕西地域文化,所以也可称为“三秦文化”。基于这一认识,朱先生即以陕西地域范围为对象,对其形成之地理环境基础以及其历史文化之核心内容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庞进 《唐都学刊》2006,22(4):126-129
《帝王世纪》等古籍称炎帝与龙关系密切,是其母感应“神龙首”后所生;流传于陕西、湖南等地的一些民间传说或直称炎帝为龙,或言炎帝死后化为赤龙。何光岳等学者考证炎帝为伏羲女娲的直系后裔,而伏羲女娲有“龙祖”之称。考古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塑、龙纹,为炎帝族崇拜龙提供了佐证。龙的文化精神可概括为“容合(兼容、包容、宽容,综合、整合、化合之简称)、福生、谐天、奋进”,炎帝精神与龙的精神具有同一性。对炎帝文化,可从史实、人文两个方面来考察,史实炎帝是人文炎帝的生发点和基础,但不能代替人文炎帝;人文炎帝可以包括史实炎帝,是华夏儿女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精神圣殿,是龙的传人世世代代都要高高举起的一面大旗。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 ,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涿鹿是古代黄帝、炎帝、蚩尤进行阪泉、涿鹿之战的古战场 ,也是两战后黄帝统一天下的合符地。本文考证了“合符釜山”的史实依据 ;提出了融合统一的不朽文化传统及其现实意义 ;建议在合符地建立合符坛 ,作为2 0 0 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标志点。  相似文献   

13.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10,26(1):59-63
音乐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其与政治、道德、教化等融为一体,所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作为世界文明古城,西安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一个有着悠久音乐文明的城市,它不仅保存有丰富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存有丰富多样的地下考古实物,这些实物多角度地展示了西安音乐发展的活的历史。深入研究西安音乐文物,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生活,对今天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以及西安音乐史的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炎培多次考察南洋的华侨教育,极力主张要在侨学中推行汉语文教育,打破省界以利于师生克服方言的干扰,并采取多种灵活手段改进汉语文教学,提出多种办法加强教师队伍,来保证汉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5.
法国国家图书馆现藏明末天主教耶稣会稀见抄本《拜客问答》一册,总字数计约万言,内容遍涉欧洲风俗、世界地理、各地物产等领域,且包含一则《伊索寓言》故事,为明末士人开启了一扇瞭望西方社会文化的窗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拜客问答》用来呈现“西学”“新知”的载体并非当时占据书面语主流的文言,而是通俗的白话文,其中亦夹杂欧化语。本文集中研究《拜客问答》这一文本,考定其作者及撰述年代,分析其撰述目的,进而探讨其文体形式与语言特色,并尝试以汉语书面语系统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这一历史背景为框架,考察该文本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促进小说的现代转型,而且为女性公共空间的开展带来契机。陆士谔《血泪黄花》最早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全景,对辛亥革命在促进现代小说形式的生成、辛亥革命与新女性尤其是女性公共空间的开展都有所探索。小说对正面人物尤其是新女性的形象塑造、对"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创造、在描绘家庭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上,都对此后革命"史诗"小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钟书林  张磊 《唐都学刊》2007,23(4):79-83
郑阿财、朱凤玉先生合著的《敦煌蒙书研究》用力甚勤,弥补了敦煌蒙书研究的空白,给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极个别录文,如敦煌本《千字文注》标点、文字有不少讹误,今摘出数十处加以改正,并适当给予说明。  相似文献   

18.
史应勇 《唐都学刊》2006,22(3):6-10
郑玄与传世本《孝经郑注》的关系,自魏晋以后一直是个谜。由于汉末经注的影响力,人们见有题名郑注的经书自然以为是郑玄之注,经学里的行家人早就从具体内容中发现了疑点,屡次提出。但由于政治家对到底是不是郑玄作的注并不太在意,故此事一直未能澄清,直到唐代,依然是笔糊涂账。在学界争论不休时,唐玄宗以天子之尊,亲自注《孝经》。自此,《孝经》唐明皇御注本就成了定本,这更促使了民间真的郑注本的散失。宋以后的《孝经》注疏本也是在唐明皇注本基础上为之。清代学者辑出的多种《孝经郑注》本,也都以传世《孝经正义》为主要依据。其实,这些郑注根本就不是郑玄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王晓锋 《唐都学刊》2006,22(4):48-55
西安地处我国中、西两大经济地域接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华东的门户与交通枢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历时11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进入21世纪,西安顺利地完成了“十五”规划,迎来了崭新的“十一五”规划,西安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让我们站在全面发展观的高度对西安城市定位进行科学认识并对西安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探微。  相似文献   

20.
周雪光 《社会》2019,39(2):1-30
黄仁宇悖论描述了中华帝国组织形态松散关联但国家秩序坚韧稳定的矛盾特点。本文以科举制为线索,着眼于历史上中华帝国的观念制度来解读这一悖论,特别是这一松散关联组织形态的机制和过程。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提供了观念一体化的组织基础,导致了官僚体制内外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双向渗透和互构,国家与基层社会上下名与实的仪式性连接。这一观念制度提供了各地区、各层次间的同构性和相互关联,同时造就了一个松散关联的官僚组织。结束部分的“余论”指出,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型,从观念一体化转向为组织一元化,为国家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鲜明的特点和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