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模式中一个概念为另一概念提供认知操作过程。高层转喻直接利用类属认知模式映射而影响语言结构。高层情景转喻产生间接言语行为,高层命题转喻对语法结构产生影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是语法转喻。通过对谓词、价扩展与压缩、间接言语行为及What构式的转喻解释等方面的讨论来分析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转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在语法结构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动词结构中价的扩展与压缩、名词向动词的转换以及成分扩充等语法现象借助转喻成为语言现实。这类语法现象可以通过基于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相关激活操作得到解释,激活操作的成功进行取决于能否在类属认知模型中建立转喻联系。从认知角度分析动词结构的转喻理据为进一步揭示一般思维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3.
从1975年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之后,间接言语行为尤其是间接指令这种语言现象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人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认识间接言语行为,如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以及原型范畴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三大认知模型之一--事件域认知模型出发,通过其模型的两个主要因素:行为和事体来分析并解释间接指令,并且兼顾动态行为以及静态行为,对于重新认识以及理解间接指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主观位移句中,位移动词用于描写静态空间场景,这种位移动词的特殊用法可以从认知角度加以解释。主观位移及表层语言结构的形成依赖于人类概念整合、概念转喻和完型心理等认知能力与认知操作。主观位移产生于对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的概念整合操作之中。在主观位移的语言编码过程中,凸像的选择性、路径信息的必要性和方式信息的受抑制性等语言特点也具有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5.
帕瑟和桑伯格在脚本理论中首次从认知转喻的角度解释了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转喻思维机制。以话剧《雷雨》为例,通过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指令类言语行为中,交际者在现实生活中对转喻行为脚本的使用及转喻概念的行使并非一成不变,受到个人语用因素、认知因素、现时语境及指令类言语行为次分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多层次转喻现象进行了讨论,并重点阐述其语用推理功能.转喻作为人类基本认知方式,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体现.转喻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可以形成各种错综复杂的直接和间接转喻链关系;多层次性是自然语言中转喻的基本存在特征,而不同层次的转喻链为语用推理提供了基本路径和必要前提,是转喻实现其推理功能的基本手段.高层面的转喻推理通常建立在低层面的转喻推理之上,但有时前者也可以成为后者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讽刺言语行为表面上积极肯定,本质上以迂回委婉的方式表达消极情感,其目的是对讽刺对象进行贬损、奚落和刺伤,是一种具有间接批评性质的表情类言语行为.讽刺言语行为在事态场境框架下进行运作,讽刺事态场境主要包括讽刺事态前段、讽刺事态核心段、讽刺事态效果段以及讽刺事态后段,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组成部分与整个讽刺事态场境之间都具有转喻关系.以场境框架为基础的转喻理论注重探讨讽刺言语行为的认知机理,同时对涉及到的语用推理图式和认知基础进行系统描述,可以较为合理地解释受话人为何能够迅速而轻松地推断出说话人的会话意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概念领域的重叠源于对类同物复现的认知,而类同形式元素在线性语言序列上的复现(即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叠)对应于类同概念元素在一定认知构型中的复现,因此,对类同物复现的认知是语言表达形式重叠的认知基础.对类同物复现的不同视点(或认知模式)能够解释语言表达形式重叠的不同现象.这有别于以往用一种语言现象来解释另一种语言现象,如用动补结构的产生来解释近现汉语动词重叠的产生,而是从人的基本认知方式来解释语言重叠现象.我们认为,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类推对近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产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但不是近现代汉语动词重叠产生的原因,其原因是人们对类同物复现的识解模式的转换.同时,重叠认知模式的选择又要受到词类和词义、重叠格式及句法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是两种不同的但又可以相互补充的语言理论。语言学家对于英语和汉语中许多用一种形式间接地表达另一种功能的语言现象,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语言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是由于言语语气与言语功能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则认为这是由于说话人的字面之力和言外之力不一致而产生的。两种理论在解释时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法的三种不同概念入手,讨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则、人们对语法规则的研究以及外语学习中对语法应抱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语言学界两大主流—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TG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SF语法),各自为政,水火难容。本文从理论基础、语言哲学思想、语法观、语言观(语言性质、句法论、语义论、语用论)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多维对比,对比了对两种语法的主要差异从而以示其区别,最后分别探究了两种语法的局限性,并做了试探性展望。  相似文献   

13.
就建构式语法的基础,方法,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对结构式语法进行了概述,并评价其优势和弱点。尽管建构式语法填补乔姆斯基的空缺,提供了语言学研究语言本质的新认识,但构式语法不能代替乔姆斯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语法教学与语法能力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外语教学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地位及特点,然后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如何建构学生的语法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较之传统语法,系统功能语法使学生能从比较深的层面阅读分析语篇,掌握它的篇章大意,总体框架和作者的中心思想.用系统功能语法原理分析语篇,能够使学生快速准确寻找信息点,提高他们阅读分析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内隐学习是内隐认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当今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该理论不再满足于外显认知对于学习过程的解释,而力求从刺激大脑神经反应间起中介作用的内部心理结构和机制来寻求学习的最佳途径。深入的研究该理论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一定会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尤其是语法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法的符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以具体言语行为为例,对认知语法的基本假设进行分析,指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系统,并论述音位和语义之间的符号图式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主语和宾语是谓词题元结构和句法操作结果的表征,识别主宾语必须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展开.题元关系体现动词和主宾语的语义选择关系,宾语必须受动词题元管辖.功能词类的形态特征核查驱动一切句法操作:T的EPP特征,Tr的格特征必须得到核查,[Spec,TP]为句法层面的主语位置.现代英语中,时态句T的EPP特征强,主语必须显性出现.现代汉语中,T的EPP有强弱之分,允许主语以显性和隐形两种方式出现.  相似文献   

19.
阅读英文报刊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学习现代英语,了解世界,获取信息。英文报刊新闻标题就是报纸理想的“向导”,因为它通常用简洁的文字浓缩了新闻中最主要的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并且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20.
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的知觉、归类理论引出了认知学习观——超越所给的信息。拟从语法教学角度出发,对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加以运用,提出:语法意识提升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利用认知能力,超越所给的语法规则和实例,构建自身的语法能力,从而促进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