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合"一词作为专有术语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斯宾塞在1862年首先使用.20世纪初该术语在心理学、哲学、生物学、人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但在20世纪中叶之前该术语也主要是在上述四个领域使用.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以帕森斯等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学者对该术语的重视和推动,该术语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中文中"整合"一词最早是由日文传入,在改革开放以前中文词汇中就有"整合"一词,但这一词汇只是一个地质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词汇,我们今天在人文科学上广泛使用的"整合"一词是改革开放后由港台地区传入,目前学术界对它有过种种界定,但这些界定亦有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尹玉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我们今天接触的“政治经济学”这个词及其内涵有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政治经济学”之前,先有“经济学”这一概念,它首先由古希腊学者色诺芬(约前430~约前355年)在他所著的《经济论》中提出来的。“经济学”希腊原文为Oikououikos,它由Oikos和Uouos两个词意构成。前者是“家”的意思,后者是“法律”或“支配”的意思。因此,合起来这个字本意是“家庭管理”。因此,在我国有的把色诺芬的《经济论》译作“家政学”的。在古希腊奴隶社会里,生 相似文献
3.
汪维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5):45-52
宁波话“昨天、今天、明天”系列词的中心成分有“日”系和“朝”系两类,“朝”系只有一个“明朝”和半个“今朝”,其余都是“日”系。总体而言宁波话的这组时间词是很古老的,“日”系来自上古汉语,“朝”系来自六朝。“日”系有音变形式“末”,是早期“今日”的语流音变造成的,这种现象也见于晋西南、鲁西南、广东珠三角等地的一些方言,但在吴语区,这是甬江小片所独有的特征词;“末”同时也类推到“上末(子)”甚至“前末(子)”,这在其他方言则比较少见。“后天”是这组时间词中最稳定少变的一个,其他成员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变化的动因有语流音变、语言接触、俗词源和类推等。研究方言词汇史虽然可以运用历史比较法大致确定各个词汇形式的先后,但由于往往没有历史文献可以印证,通常无法确定其具体年代。 相似文献
4.
杨宝忠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方言词语探源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工作的成果,对于古今汉语的沟通,对于方言与普通话的沟通,对于语音史、词汇史的研究,对于古籍校读、辞书编纂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高阳方言中选出十多个俗语词作为研究对象,力图考出其来源,并勾勒出它们在词义、语音、书写形式诸方面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商标词汉译失误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彦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19-123
在现代商业社会里,商标品牌的名称能够给品牌带来内在的、直接的价值,因此商标品牌的翻译备受重视。然而由于商标词的翻译涉及语言、风俗、文化、法律等诸多因素,所以商标词汉译所面临的挑战无处不在。一些知名的商标品牌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翻译失误:选词不周,歧义迭生;译名不雅,行之不远;语意隐晦,译名冗长;文化疏漏,误入雷区;民俗不一,审美相异等。商标词翻译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商品信息的有效传递,激发目标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引发其购买行为。商标词的汉译遵循简约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这一标准,将有助于商标词翻译之终极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7.
8.
“梨园”这个词,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京剧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园”这个地方,于是.就用了“梨园”的名称,世代相传,称戏曲界叫“梨园界”,这一行业叫“梨园行”。戏曲演员们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 相似文献
9.
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及其规律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它作为一般生产过程的规定,始终存在于各个特殊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完整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虽然属于历史的、狭义的范畴,但其多部著作中也包含着对这些一般规定性的研究和揭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集中论述了关于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并提出通过几种范畴演变的模式来表现对象(广义经济学的对象)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马克思还详细地分析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关系,侧重考察这四个环节的关系.此外,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也包含着对这些一般规定性的研究和揭示.从马克思思恩格斯著作中发掘和研究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2-76
"淘气"的本义是指把体内阻逆不顺的气排导倾泄出来,进而引申为怄气、受气、吵闹、玩闹、顽皮等义。其同音词"咷气""啕气"中的"咷""啕"均为假借字。"淘气"与"动气""斗气"等词在怄气义上为近义词,并具有音近的关系,体现音近义通的发生学原理。不过,这一义项在清代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1.
额尔德木图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一关于额鲁特部的研究,是当前世界蒙古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额鲁特部名称的更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特定历史的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对“额鲁特”的考证,进而探讨一下北元时期蒙古社会的思想特点。“额鲁特”,清季史书曰卫拉特,是清时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探讨“额鲁特”一名称的起源,有必要谈谈关于卫拉特史方面的有关情况。蒙古汗国初期,东从黑龙江西到额尔齐斯河,南从色楞格河北及叶尼塞河上游和贝 相似文献
12.
刘敬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狼狈”探源刘敬“狼狈”一词,无人不知,但对此词的来源,许多人则不甚了了,所以常可以听到“狈”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释“狼狈”云:“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所以用‘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相似文献
13.
14.
王小恒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
文章借助寓目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对"浙派"这一概念的指代对象和历史变迁做了较系统梳理和挖掘,探究作为诗歌流派的"浙派"与文化史上众多"浙派"指代对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深入研究浙派诗人群体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16.
“巴蛇”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7-51
用《说文》释"巴",无论将其释为"虫"还是释为"它",指的都是一种毒蛇。根据《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考证,笔者认为"巴"的本义指"五步蛇"。这种蛇起初被巴氏务相及其先祖奉为氏族图腾,后来随着巴人迁徙,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巴"逐渐演变为地名、族称和国名。 相似文献
17.
成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1)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语词分册》认为出自《史记·商君传》,并引“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为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合订本)及197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则认为出自《战国策·秦策一》,并引“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道不拾 相似文献
18.
19.
赵光育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Z1)
60年代美国文坛上,一些原先属于不同派别的作家,在某个十字路口逐渐接近了。他们的创作风格一时间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统一:单维性的人物性格,人物与感情被有意地割裂;滑稽、怪诞,对悲剧材料异乎寻常的处理;散乱、分离的叙述结构;对现实不可靠性的清醒认识及超脱的观望;不分善恶,功无利的模仿、嘲笑等等。这部分作家的创作引起了美国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1965年,弗里德曼编辑出版了包括他自已在内的十三位作家的作 相似文献
20.
王小恒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5-68
文章借助寓目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对"浙派"这一概念的指代对象和历史变迁做了较系统梳理和挖掘,探究作为诗歌流派的"浙派"与文化史上众多"浙派"指代对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深入研究浙派诗人群体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