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是贯穿于江泽民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中的一条主线。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 ,要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要在深化改革、保持稳定中实现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出发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观点。他的经济发展观集中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正确方向和主要途径 ,对于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决好现阶段中国的发展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对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前期探索和创新。为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真总结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发展,在汲取党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推动下发展。  相似文献   

6.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虽经风雨曲折 ,但仍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发展阶段与战略的提出 ,工业化道路的构想 ,经济与文化、领导核心与依靠力量的协调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尝试等 ,都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 ,为邓小平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所显示的生机和活力,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真研究和全面把握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探索这一道路的理论成果,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坚持这一正确道路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创造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成型于第二代并在第三代领导核心的领导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在他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9.
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目标、价值尺度和发展动力。生产力标准和人的个性发展标准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两把重要尺度,二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把马克思的个性理论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对于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对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和实质、对于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想不断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即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力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标准不动摇,把生产力的发展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  相似文献   

10.
王经志 《金陵瞭望》2005,(17):53-54
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抓住了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所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于乡镇党员而言,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坚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突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践行党的先进性,努力实现强镇富民壮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中,尽管坎坷不平,但成果显著.如果说,以毛泽东同志1949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和1954年宪法为代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以邓小平同志1978年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的主题报告和1982年宪法为代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二次大飞跃,树立了第二个里程碑;以江泽民同志20世纪90年代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讲话和1999年、2001年两个宪法修正案为代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三次大飞跃,树立了第三个里程碑;那么,胡锦涛同志在近年来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多次讲话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四次大飞跃,树立了第四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体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构建了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逻辑起点、以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为逻辑主线、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指向的逻辑链路,为中国经济发展描绘了一幅高清全息图.透彻领悟这一思想体系的学理逻辑,既有利于开创当...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而且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首要内容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标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中,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居首位的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最近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人是生产力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基础,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核心,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作用.在现阶段,探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构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面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负面效应人们逐步认同了面向未来的制胜思想武器--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以知识为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形成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要实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引路人.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正确把握时代主题,把社会主义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有机地统一起来,科学制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适时把握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新的发展机遇,并在准确判断国际局势的基础上确定外交策略,实现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邓小平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奠定的和平崛起战略,从而继续有力地将中国和平崛起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在发展观上的与时俱进。这种发展观包含着发展、联系,人的本质属性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丰富的哲学内涵,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转变表明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当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并不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否定,而是要以发展来促进建设,在建设工作中突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发展中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相互促进,最终目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上, 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反映了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特征的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历经80年辉煌的中国共产党, 无论是在理论创新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