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词赋之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州之贬,短短五年,却是苏轼一生中的重要时期.本文从探讨苏轼思想中懦、道、佛三者的位置及相互联系入手,分析了诗人在逆境中通过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从而升华出的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生命的愉悦;其次,分析了作为这一过程之写照的苏轼在黄州的创作,总体上呈现着旷达适意而隐现忧伤的境界.这两点正是苏轼给予中国文化史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文兼得的大家,也是中国文人自我人生设计具有特别突出意义的代表人物。黄州时期,是他一生思想变化的转折点。正如他给朋友的信中说:贬黄后,“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并认为“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①如果把他放在整个北宋乃至较之以往的封建朝代中考察,这一时期的苏轼,与前人不同,他超越了传统的士大夫人格,以劳作、游览、参禅结合的生活方式,儒道佛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体验痛苦、感悟人生,昂扬自我,建立了一种新的自由人格;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形成了文学创…  相似文献   

4.
贬谪黄州,是苏轼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对其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他不管受到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始终胸襟坦荡,彻悟明达,保持着对理想,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与前代带罪远谪的士大夫完全不同,虽然在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在人生处世态度上,他处变不惊,遇事达观,随缘自适,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在文艺创作上,他始终孜孜不倦,力求超越,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苏轼的思想方面、政治方面和为官时的言行方面作了细致分析,让人看到的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为官清正、身体力行、勤政爱民的官员.  相似文献   

6.
谪居黄州期间 ,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接受表现为道德自律 ,走向实践 ;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根据自己的需要 ,遵循实用的原则 ,把它应用于生存层面。宋代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和贬谪人生的结合是其变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苏洵苏轼父子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很有见地的政治家,尤其是苏轼,曾被皇室认为是宰相之材.他们的政治见解表现在具体的用人思想上,不仅对当时社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到过许多地方,与众多门派的僧人有过交往,但他从来没有想做苦行僧;他学佛的目的在于借佛家看穿忧患的观点来对待人生的坎坷磨难。苏轼在吸收华严宗和禅宗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空静圆通的禅学思想。强调众生平等,追求心性的自由解脱,实际上是想用心灵的自由来对抗现实的不自由。苏轼从庄、禅一致的角度接受禅宗,庄禅“空静”、“虚空”的观点,不仅直接影响了他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而且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从孟子思想非常切合北宋时代建设儒学心性之学与富国强民的需要出发,对孟子之学采取了完全尊信的态度。而苏轼从对儒释道一视同仁的借鉴吸收和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出发,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和权变思想,因而与王安石的孟学思想形成了强烈对比。王安石的孟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儒学的振兴和孟子升格运动的发展,而苏轼孟学思想中的辨孟部分也从反面对孟子升格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当代贬抑苏词的议论中 ,吴世昌先生的论断颇具代表性。本文针对其断然否定的三个问题进行辨析。一是从涤荡词坛上居统治地位的浮靡文风 ,在创作思想上独树一帜、艺术风格上另辟天地、开拓题材内容、突破传统形式等方面 ,肯定苏轼在词体发展中“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的积极作用 ;二是辨别其考误几则传说和“本事”的用意及正确性 ;三是就其断然否定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深入分析 ,突破几百年来“咏物”说的定见和误读 ,提出“言情”说新解 ;并兼论苏轼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追随贾充多年的幕僚,潘岳一方面被贾充的政敌视为其心腹和爪牙,进而设置障碍,阻其升迁;另一方面又和他们有所交往,有着"背充以要权贵者"的嫌疑,得不到贾充全力的提拔和举荐。这是他早年栖迟下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清代至民国学者关于上古史官史职的考察追述,大抵有"六经皆史"、"诸子出于王官"、"世官世畴"和"《春秋》义例"等几个命题。其中如刘师培、章太炎、柳诒徵、金毓黻等人的述论,主要是针对康有为的观点而提出批评,但对顾颉刚的疑古辨伪也同样适用,作为古史可信的内证方法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庐江何氏本为魏晋之际兴起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成为门阀社会"高胄"、"荫华"的显赫门第,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兴盛局面。究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关键在于其家族之婚姻与仕宦。就其婚姻而言,自东晋至宋、齐,何氏家族相继与诸皇族联姻,成为士族社会中的外戚世家。这使得何氏家族长期获得皇权的护佑。此外,作为高门士族代表,何氏家族虽不乏风雅名士,但各时期其家族都有致力事功的政治人物,如东晋之何充、刘宋之何尚之、萧梁之何敬容等,从而确立起其家族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人格追求、生命实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表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交融互通的特点。在一定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心"是儒道禅与苏轼思想相融通的契合点,而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有为而作"与"不能不为"几对范畴的表现上,苏轼明显呈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的融通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苏轼之前的词人,创作主体的独立意识表现得不够鲜明强烈.后来苏轼词风有了新变,突现出主体意识的丰厚和高迈.苏词中抒情主人公开始向作者自我转化,并对创作主体的内心矛盾冲突予以极大关注.苏词还以激昂的社会责任感,超达的哲人之思,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高远格调.苏词主体意识的强化打破了旧的抒情程式和创作心理定势,拓宽了词境,给词坛带来生机和豪迈气象,对后世词人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运用辩证思维,在探讨大学生村官职业化角色定位新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标准。就如何实现高校就业教育普遍性与特殊性需求相结合及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对接,从就业课程内容设计群体普适性与个体指向性相结合,提出提升就业教育质量的系统对策:将提升就业教育中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化认知作为个性化与普泛化知识对接的基础;用认知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与大思路"实现村官个性化知识与就业普泛化教育的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学习环境创新就业教学模式,开设"村官班"专业选修课。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凤翔的诗歌创作,依据其主题可分为写景记行、咏史咏物、手足情深、寄简赠答四大类。凤翔诗在形式上以五古、七古见长。在艺术表现上,凤翔诗一方面沿袭南行诗的创作特色,另一方面,表现出进一步向苏诗整体艺术特色的掘进,强化了“以文为诗”、“以才学入诗”的艺术特色,进一步表现出豪放旷达之气,呈现出苏诗内容多歌咏自然景物,同时融入生命思索、个人情思的基本面貌,是苏诗形成期的全面发展阶段。苏轼凤翔诗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反映出其初入仕便于“出”与“入”上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18.
苏轼思想中儒、道、佛兼而有之,尤其谙熟道家思想学,取其清净,学其通达,羡其自然真朴,汲取辩证思维,并能灵活的运用到他的诗文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行云流水、妙趣横生、不假雕琢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封闭保守热衷仕途--湖湘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湘文化“重坚守”,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活力。其主要原因:一是作为湖湘文化核心的湖湘学派的“守先正”思想的影响,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张木式等要求革除弊政,但又坚守祖训,坚持祖制;二是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北向马蹄形地理环境,便于北向接受中原传统文化,而对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却有阻扼作用。湖湘文化“重士农而轻工商”,热衷仕途,鄙薄科技工作。其主要原因:一是传统儒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二是湖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显赫地理,更强化了湘人从政的热忱。所以继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和破除“官本位”思想,仍是湖南思想、文化界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问题的辩论,发生于九世纪初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柳辩论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史官可不可作?可不可有作为?如可为,应怎么作?其实涉及史官的职责、史官的命运、史馆的建置以及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等等,可谓中世纪前期近千年以编纂当代史为重心的文化体制的一次总结和回顾。正因如此,就成了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道难以回避的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