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内省”是孔子提出的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尊重个体、重视生命是“内省”观念的深层根源;人的可塑性是“内省”观念的行为根据。通过以道德规范为尺度来对每天的行为进行检察的“内省”活动,可以实现人的自身道德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2.
略论孔子“复礼”、“从周”的确切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历来众说纷纭,人言言殊,迄无定论。有说他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保守派,有说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革新派,各执一端,争论不已。对于后一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姑且不论,而对于前一种说法,笔者认为证据不足,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孔子及其继承者孟子,都是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为了粉饰奴隶主贵族的残暴统治,他们杜撰了“德治”“仁政”的伪善学说。林彪这个混入党内的地主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和历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一样,尊孔反法,兜售“德”“仁义”“忠恕”一类黑货,并以孔孟的“仁政”为反动思想武器,蛊惑群众,征服人心,以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说过:“当人们还不会从任何一种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和语言中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时,他们无论是过去或将来总是在政治  相似文献   

4.
倾向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的政治态度的体现。任何作品都必然具有某种倾向性。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作家的思想都有阶级的烙印,都站在某一阶级的立场上,其作品必然渗透着本阶级的某种倾向。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历来很重视文艺倾向性的问题,他在分析了埃斯库罗斯和阿里斯托芬、但丁和寒万提斯、席勒等人的创作后说:“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恩格斯指出: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出  相似文献   

5.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思想上的路线,主要是哲学路线、认识路线.在有阶段的社会里,一定的哲学路线,是一定阶段的利益和意志在理论上的表现, 是为一定阶段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哲学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主要表现在它为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提供理论根据.任何一个政党或集团,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都要制定一条统一本阶级行动的政治路线.而任何一个政治路线的制定,也一定要发本阶级的世界观,即以本阶级所遵循的哲学路线为论据,一定的政治路线和一定的哲学路线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不以一定哲学路线为根据的政治路线和任何不为一定政治路线服务的哲学路线,都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儒墨两家学说的关系,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两家“相近相用”以唐朝韩愈的议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以为孔墨”为代表,后人因袭韩愈此种观点者甚多,至今仍有影响。另一种认为,墨家从儒家旁逸斜出,走上与儒学相异相对的道路,与孔子代表贵族士大夫阶层不同,墨子是代表小生产阶级的思想家。本文拟通过孔墨学说相对相异的比较,对“相用相近”的观点加以驳议。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只是对“仁、知、勇”的分析,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在奴隶社会里,“仁、知、勇”就作为奴隶主贵族上层人物的一种完善品格。当时,人格的核心是“忠君”,是臣对君的政治态度体系。到孔子时,其内容更充实,并把它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阶级、阶层中去,作为这些阶级、阶层的人格模式。这就使得后人得以通过剖析“仁、知、勇”的含义,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孔子的人格结构——“仁”、“知”、“勇”“仁”孔子“仁”的含义既广泛又深奥。所以儒家学者称之为“众德之总”。(《六经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但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要受到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曾提出:“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孔子也不例外。由于他正处于我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先进篇》开篇一章是孔子礼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这也是历来学者们对《论语》解说最为歧见纷出的一章。本文分析了古今有代表性的几家解说,认为它们都不符合孔子原意。文章接着从分析“野人”含义入手,并从史实论证了孔子对“野人”的态度,从而指出孔子在此说的是关于礼乐的来源及其内容的层次问题,由此提出了“潜礼乐”的概念,并探讨了孔子为何要更推崇“君子”礼乐所源自的“野人”的“潜礼乐”  相似文献   

11.
据郭沫若同志说,“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在孔子以前,没有“仁”这个字。孔子多次论述“仁”,光在《论语》一书中,涉及到“仁”的就有58条,共用“仁”109次。我们同意前人的这一观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领域历来是各个阶级必争之地,是敌对阶级生死搏斗的重要战场。各个阶级为了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深知教育工作的重要,也把黑手伸进教育领域。大野心家江青曾指示他们的“帮兄弟”说;“这个文教战线,今后得要很好地抓,抓在我们自己手上。”他们抓教育要干什么呢?“四人帮”在原科教组的一个亲信在一次讲话中露了点马脚。他说:招生“不仅是招几个工农兵上大学的问题,是涉及到  相似文献   

13.
凡是提到教学法,提到启发式教学,人们常常提到“举一反三”。自古以来有许多人对“举一反三”说推崇备至,可也有人予以全盘否定。如说“孔丘及儒家的‘举一反三’,决不是什么科学的治学方法,而是一种为反动的政治利益进行辩护的主观臆断的类推法”。“是一种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礼教囚笼中的狡猾手段”,“完全是一种专断的教育方法,家长式的教育态度,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向学生注入反动的、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①这样就把“举一反三”说贴上了反动的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标签判处了死刑。这本来是不值一驳的,但在四害横行时期,却也使人不敢再公开讲“举一反三”之可贵了。近年来在重新估价孔丘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时,不少同志又开始积极推崇“举一反三”了。有的说:“当学生不能作到举一  相似文献   

14.
一天晚上,兴安县冠山大队第十二生产队的文化室里灯火通亮,批林批孔大会正在进行着……。 一位中年妇女满腔怒火地批判林彪鼓吹孔孟的“中庸之道”,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罪行。她说:“谎言掩盖不了血的事实。一九七二年冬,阶级敌人杀害了我丈夫,这是多么尖锐的阶级斗争。事实证明,阶级敌人时刻在伺机捣乱。林彪鼓吹“中庸之道”,就是要我们放弃斗争,好让阶级敌人逞凶作恶,让他们搞反革命复辟。这绝对办不到。我们决不会上当。我丈夫在世时经常说:“对阶级敌人就是要斗,斗到底,决不能心慈手软。”她的话音刚落,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就站起来,接着说:“我是烈士的女儿,我要继承爸爸的  相似文献   

15.
“温良恭俭让”作为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一次。《论语》原文作如是记:“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问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从子贡的话里我们体识到了“温良恭位让”在孔子思想观念及诸多行为中的重要性。这个重要之点几乎就是孔子“仁”学思想和全部观念的根基以及归着点。“温”在孔子学说中有多种表述法。“温”是一种态度。一个人面对纷繁多变的外在,总要做出自己的反映。孔子教导人们要有较为得体的应变方式,“过”与“不及”都是失…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中庸”是“中”与“庸”的辩证结合和统一。“中”指物质世界对立双方动态平衡的客观法则;“庸”指事物的客观法则对认识主体所提出的行为要求。因此,“中庸”的涵义是指物质世界对立双方动态平衡的客观法则及其对认识主体的行为要求。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宇宙的本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孔子“中”与“庸”的统一,正是建立在“物质性”这一基础之上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中”有宇宙本源的含义。孔子的“中”是继承前人“中和”思想的结果。而“中和”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一阴一阳之道的体现。第二,“中”是事物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方面处于协调和谐状态的一种表现,也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按系统论特别是控制论的解释,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而任何系统都具有自我趋向动态平衡和稳定有序状态的特征。孔子的“中”正是这一特征的高度概括。因此,人们只有认识、尊重和利用这一客观法则,才能获得行为自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里天命的“天”指宇宙万物即客观存在,“命”指命运,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所以“天命”就是“中”的表现形式。孔子说他自己经过几十年的好学研究和社会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说过:“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这句话给我们指出:战争是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将“创新”与“保守”看作价值相反的两极,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文化态度便成为孔学研究的一个争论焦点。事实是,任何文明或文化要平稳前进,必须有“创新”和“保守”两股力量。对于孔子的“述而不作”,我们不必讳言“保守”,亦不能讥其“保守”。进言之,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来说,孔子的“述而不作”,正可以纠现代学人一味“创新”之偏。  相似文献   

19.
纵观古今的人才史,天才似乎与忧郁有着不解之缘。二千年前的希腊哲圣亚里士多德说:“一切伟人都是孤独、忧郁的。”中国的孟子也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正是因为人类有着深刻的灵魂痛苦,才构成了寻求真理的强大动力,一部人类的文化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系列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从痛苦的内省中反思,向着更高的台阶攀援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素被誉为“大仁大义”的民族。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稍后的孟子创立“性善论”,将“仁义礼智”四德并提,并作了集中的充分的阐述发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孟子的“四德说”,评论者多半简单冠以“地主阶级先验主义道德论”,作具体分析评论的并不多。伦理道德既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