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朝鲜朝燕行使者眼中的关羽是一个忠义、勇武的形象,这既是他们通过实际观察中国关庙的楹联、题额与塑像、庙制而得出的结果,更是朝鲜民族社会总体想象的集中体现.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关羽形象在中国出现了"异化"了的现象,这主要不是指人们狂热地崇拜关羽,而是指人们对关羽的崇拜出现了泛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宋元以后,关羽被反动阶级捧为“武圣人”,成了维持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的守护神。过去有一副《关帝联》称:“五夜何人能秉烛,九州无处不焚香。”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关羽这尊政治偶象有很大影响,可算是仅次于“文圣人”孔老二的反动人物。林彪反党集团也极口称赞关羽,陈伯达颂扬他是个“人材”,林彪则一再要他的死党效法关羽式的“忠义”。可见直到现在,这个“武圣人”还在被阶级敌人当作搞复辟倒退活动的破烂武器,他的流毒还没有被彻底肃清。  相似文献   

3.
《水浒》历来被认为是宣扬忠义的作品,在大量的研究文章中似乎已经作了定论,所以在出版《水浒》时则加上了“忠义”二字,如:《忠义水浒传》、《忠义水浒全传》、《忠义水浒全书》等。解放后出版的《水浒》,尽管“忠义”二字已经删掉,但实际上忠义说仍被沿袭了下来,认为是宣扬忠义的文章各地也常有出现。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不同观点的文章出现。  相似文献   

4.
关羽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重要,就是在三国时代也不很重要,他之所以被重视,是由人化身为神以后。他的生平行谊,《三国志·蜀书》本传及裴松之注记载不多,如果不是后世帝王利用他的忠义形象作为统治工具,因而尊崇鼓吹,加上戏曲小说的渲染附会,断断不会家传户晓、妇孺皆知的。  相似文献   

5.
忠义思想是秘密会党伦理思想的核心,秘密会党忠义伦理思想的内容直接取材于清代繁荣的民间文艺作品。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意识,秘密会党的忠义思想明显地带有统治思想的烙印,而作为被压迫阶级的意识,秘密会党的伦理思想又包含有某些相异于统治思想的价值取向。秘密会党的忠义思想在其盟书誓词、入会仪式、诗词歌诀、隐语暗号及日常活动中均有充分的体现。但秘密会党的“忠”与“义”完全是以其小集团的是非恩怨为标准的,对会内成员要求行忠重义,对会外群众则可以为所欲为,既不忠,也无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中的关羽是后代关羽形象符号化的载体。《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则使关羽形象在文学领域逐步象征化、符号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言人,最终,在关羽崇拜中,关羽形象演绎成至圣至神的宗教神灵,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是关羽崇拜形成初始阶段的标本式戏剧.此剧借助关羽战胜蚩尤的戏剧演示,完成了关羽从土地神升格为战神、雨神的加冕礼.关羽作为全能神祇的衍化亦是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8.
明代军事活动与关羽信仰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诗卿 《中州学刊》2008,(3):152-155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明代军事活动由于其内在较强的流动性,在关羽信仰的传播和普及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明初的卫所移民,到明中期的嘉靖倭变,以及其他军事活动,对关羽信仰的传播,特别是对边疆、沿海等关羽信仰薄弱地区的传播,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而为清代关羽标准化的国家崇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宝记 《中州学刊》2005,(3):231-236
关羽作为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最终演变为一个神威赫赫的神灵形象,在历代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关羽形象的演变,反映了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因素在关羽身上折射出来的发展轨迹,以及在现代社会关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从作品的倾向性到人物形象,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从篇章结构到遣词造句,都有所曲解与篡改。在对《水浒传》思想内容方面的歪曲,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认为既是“强盗”,就不能许以忠义,只能说成是穷凶极恶;第二,既是反抗封建统治的“强盗”,不但不能许以忠义,更不能招安,免得农民抱有幻想,敢于效法。  相似文献   

11.
“气象”说和“兴趣”说在严羽的诗论中既是诗评概念 ,又是诗法概念。作为诗评概念 ,体现着严羽对汉魏盛唐诗的独特理解 ;作为诗法概念 ,体现着严羽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严羽从盛唐诗人审美感情的发动与表现中领受到了无穷的感染力 ,名之曰“兴趣”,把作为盛唐诗人审美感情之底蕴的进取情怀误解作胸怀境界的开拓 ,名之曰“气象”。将二者立为“诗之法”,体现了严羽审美文化取向中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即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可以看出贾宝玉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东阿于氏是明代中后期一个显耀的文学世家,其代表人物即被誉为"文学为一时冠"、世称"于阁老"的于慎行。其父于玭、母刘氏、兄于慎思、于慎言皆博雅多才,善长诗文。于氏之学受其亲族——东阿苫山刘氏影响极深。于慎行曾外祖父刘约、外祖刘田及弟刘隅皆中进士,学博才高,亦以诗名于当时,并创办东流书院,为于氏父子兄弟提供了深厚的家学渊源。  相似文献   

14.
韩愈虽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关于天命问题的系统理论,但他着重从“天人相仇”的角度充分说明了人类怨天情绪产生的现实根源,为文人诗家抒写因人生坎坷而引发的愤懑之思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依据。受此影响,韩愈的不少诗歌作品在抒发感激怨怼之气的同时,往往诉及上天,从而强化了其作品的情感力量和批评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的力度,并且深刻地影响着韩愈诗学审美思想的形成,改变其观察社会、审视自然的眼光和心态,改变了历来诗家重在刻画自然之美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西蜀军师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政权 ,他为蜀吴建盟只身入吴营 ,为护盟苦口谏关、刘 ,为修盟苦心觅人才 ,充分体现了他的统战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6.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3,24(6):11-12
台湾诗人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不但直接称赞屈原的“志洁行芳”,而且将屈原置于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将屈原与但丁、荷马等人相比较,认为屈原的作品是一切诗人的源头。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与屈原的爱国爱民是分不开的,而余光中自己也是爱国爱民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与外国文学的接触 ,是从阅读俄国文学作品开始的。在郁达夫欣赏和喜爱的 19世纪俄国作家中 ,最得郁达夫的偏爱并且在创作上对郁达夫影响最大的是屠格涅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不仅是郁达夫文学创作上的启蒙导师 ,而且他在多余人形象的塑造以及抒情气氛的营造等方面都对郁达夫产生了巨大影响。陀斯妥耶夫斯基则以其对描写人类痛苦的偏爱和对病态人格的刻画对郁达夫构成了有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留学日本期间深受欧洲和日本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他早期小说创作中客观、冷静、中立的叙事立场,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影响和制约,以及松散淡化的故事情节和开放式的结尾方式都显现出自然主义的创作特征。郁达夫对自然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尝试是中国新文学接受外国文学因素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