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汉代时期,个体小农家庭逐渐普遍化,为农民家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当时,为了增强国家认同,统治者特别注重发挥以"忠孝一体"为内涵的"家国同构"核心价值观对农民家庭这一社会主体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奠定了家风家教的基调和底色。在此背景下,汉代农民家庭家风家教以"孝亲忠君"的道德教育为主,以"为人处世""耕读传家"为辅,共同构成了家风文化的主旋律,并以其自身别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和方式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汉代农民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等,对加强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接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现象隐蔽地存在于大学、中小学时期,通常在曝光后才引起重视.欺凌行为与道德教育相关,表现为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责任缺失、家庭反欺凌教育意识欠缺.学校道德教育中重成绩轻德育,考试分数仍旧视为评价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治理欺凌行为中的权限不足;社会道德教育中德育理念与客观社会现象存在脱节,不良网络风气影响学生行为;自我道德教育中学生认知能力缺乏,道德行为控制存在缺陷.德育重塑能召唤人文关怀的情感,引领道德认知回归.家庭教育要重视励志教育、家风建设、仁爱思想培育;学校教育要在教学内容、教师道德、道德评价上重视德育;社会教育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育人;学生自身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相似文献   

3.
青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外部根源在于:社会拜金主义思潮导致价值观模糊与扭曲;不健康传媒和文化市场对精神的诱惑摧残;学校教育失误导致胆大妄为、积错为罪;家庭教养缺陷导致基本道德习惯的缺失。而内部根源则在于:思想追求享受、厌恶劳动;学习违反校规、投机取巧;品行不讲公德、损人利己;交友不慎、是非不分;性情浮躁狭隘、不顾后果。鉴于内外根源中的道德缺失因素,尤须做好道德教育的防范: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注重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创设校园内外微观道德教育情境;并与法制教育结合。  相似文献   

4.
就大学生在社会发展、稳定、进步和创新中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在创业中的作用,指出社会应注重打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学校应注重开辟"面向社会"的教育,家庭应注重发挥"传统教育"的优势,学生应注重培养"自主创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主要得益于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与注重传统的国民道德教育有关。日本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并非全盘照搬,而是取我所用,其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日本的道德教育形成了一个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一体的统一的管理体系,在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德育转型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提供这种可能性的基本尝试,并不只是简单的、外在的方法改进,更应该是内在的、具有本质性的内涵的拓展.这里所说的德育概念是指"大德育",其基本内涵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结合转型社会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可以推演出拓展德育内涵或德育转型的3个基本"增长点":即以人文教育拓展传统的思想教育,以公民教育拓展传统的政治教育,以日常道德教育拓展传统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孔子和捷克的夸美纽斯对于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均有过精辟的见解,最早提出了正直持重的道德教育目标和践以养德的道德教育方法。作为当代道德教育思想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孔子、夸美纽斯有关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值得进一步思考与阐发。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实现,在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西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作为认识来源的基础上,既要进一步拓展道德教育的目标,也要不断开拓道德教育实践的途径;既要积极开展道德教育的考查评价,也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既要注重发挥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也要注重与个体性功能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是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彝族视道德教育为儿女顺应社会、获得终生幸福不可缺失的奠基性教育。认真发掘和梳理彝族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的理论精髓,并结合实际赋予新的现实内容,对提高民族地区公民道德素质和建设和谐、稳定、繁荣的彝区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析当前我国高校的消费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道德现象。目前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消费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必须以传统节俭消费伦理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注重理论教育,提高认知能力;注重实践教育,强化情感体验;充分发挥社会与家庭教育及引导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10.
20西方道德教育思潮表现出流派众多,争论激烈的特征。各种流派既有其深刻的哲学文化背景,又有其现实的政治经济背景。激烈的争论使各种"思潮"和"理论"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道德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反思西方道德教育思潮和道德教育理论发展、演变的轨迹与趋势,对于建构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尽快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以民族优秀传统为教育重心,加强国情教育,进一步促进德育教育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变迁对家庭道德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学习型家庭等社会教育思潮影响了家庭道德教育的走向.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心情教育、规范教育、伦理教育等,家庭道德教育的合理价值取向有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深受其影响。 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特别注重自省内求的修养方法,主张“内圣”,以仁礼为本,通过个人艰苦的道德修养,来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与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人。对于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高人的自我修养的问题,传统教育思想具有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如立志有恒、反求诸己、改过迁善等。认为社会的目的、信念、人生价值、理想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而毛泽东教育思想就是对这些思想文化遗产做了批判的继承。  相似文献   

13.
清代书院主要有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为主的晚清西学书院等四种类型。清代各类型书院在办学宗旨上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具体教学制度也充分体现道德教育功能。这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诸多的启示:要注重发挥我国传统经典文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者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发挥礼仪仪式和规章制度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人文道德精神,将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与内化,增强人文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分析高校学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结合《机床数控技术》课程,实践专业精神与人文道德精神教育融合内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运用专题比较的方法,从道德教育的内容、特点以及教育途径等环节进行比照研究,力求辩证地剖析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各有其特点,在教育途径上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从而给大陆青少年道德教育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一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创新,使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容更加生活化;二是提倡隐性课程,重视德育课程的渗透性,提高心理辅导地位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和谐配合,以此促进大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严重缺失。本文在分析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以家庭为中心,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社会支持主体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缺失。本文从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德性教育以人的道德品质为教育方向,其实践性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操作的依据,同时,也为对当下道德教育现状的理性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应该像德性教育一样尊重道德主体,从形式主义转到可操作的行为实践道德教育模式,注重德性教育氛围,并理性分析德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传统荣辱观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荣辱观教育统领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统领人才培养,这是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和社会治理思想的精华。传统儒家荣辱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无非有二:一在知耻,二在求荣。儒家一贯认为,不知耻无以为人,不求荣无以为尊。因而主张荣耻对立,泾渭分明,荣荣耻耻,礼义立人。以知耻教育来推进义理教育,以义理教育来保障道德秩序,以道德秩序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这正是儒家认定荣辱观教育为“治教之大端”的基本思路。认真分析儒家传统荣辱观,可以为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必须注重从更新法律教育基本理念开始,积极运用案例教学,大力拓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环境,并辅之以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行,多管齐下,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