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晨 《经理人》2008,(10):32-32
中国网络游戏创造过不少资本神化,在这个规模不过100多亿人民币的市场里,上市公司已有10余家,几乎全为境外上市公司。最近受全球股市低迷,以及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网易、九城和巨人等纷纷投入巨资回购股票。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这股回购风潮能否赢得投资者信心尚难确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通过对股份回购案例的探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相关问题。针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股票回购与公司价值--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股票回购是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一种常见的股利分配政策和资本运作方式,在回顾与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股票回购对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回购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股份回购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资本营运手段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普遍.我国上市公司也使用过股份回购,但是动机相对比较单一,另外由于法律规定,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小,尚没有充分发挥股份回购的功效.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更多地关注股份回购,以更好地实施公司战略,完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5.
尹璐 《经营管理者》2009,(18):250-251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资本市场掀起了股票回购热潮。股票回购在中国步较晚,其相关法律和政策不完善。本文根据我国以前的回购案件,结合近期几起回购案件和我国的制度背景,对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购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途径和效果做了简要分析,证明国外的假设在我国不全部成立,我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股票回购对于企业真正价值只有较少正向的影响或者还有些负面的影响,内幕交易和圈钱行为普遍存在,广大的投资者应谨慎投资。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我国证券市场1994~2000年发生的陆家嘴等5起股票回购案例,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对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动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分析显示,国外关于股票回购假说无法对上述5起回购案例的动因做出合理解释。进一步研究的结论是,上述5起国有股回购的成功实施,其主要动因在于满足地方政府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等公共治理目标的功能诉求,是上市公司向国有股控股大股东的利益输送。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零息回购转债在制约经理人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方面的性能优于“增发后回购”、股转债等其它国有股回购方案。并且,无论国有股减持后是否仍占控股比例,股东是否决定赎回权的行使对零息回购转债制约经理机会主义的作用没有影响。不同于股转债,零息回购转债另一个优点是避免了巨额现金流出,不致令上市公司在回购后承担过重的利息负担和过大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中国股市低迷,沪、深两市整体业绩也有所下降。据2005年上市公司年报,1376家A股上市公司中,亏损比例约为18.82%,远高于最近4年13%的平均水平。进入2006年,终于迎来了中国股市的春天,中国股市整体业绩普遍较好,投资收益丰厚。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取股份回购方式以达到提升市值、优化资本结构、激励员工等目的。而库存股的形成大多数是通过多次回购完成的,使得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断变化,给大股东合并报表的编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目前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不是十分详细,本文基于会计处理实务对合并报表中子公司库存股会计处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提振股价、实施股权激励以及提升业绩,近年来众多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已逐渐形成趋势,但实施效果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文章从格力电器的三次股份回购出发,根据其回购动机,对比分析了回购的实施效果,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发现,格力电器三次股份回购无显著效果,对维护市值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同时,其实行的员工持股计划,由于业绩考核批准设置过低,无法达到激励效果,且持股计划因向管理层倾斜而被公众质疑涉嫌利益输送。此外,根据当前的经济整体形势和行业现状,股份回购无法对格力电器未来发展起到建设性作用,面对疫情和成本上涨压力以及自身业务结构单一的现状,格力电器的多元化战略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国有股减持1999年12月开始,就像悬在斯芬达克头上的那把剑,给中国股市带来了长期低迷,几经周折, 今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为落实“国九条”,大刀阔斧的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并已经全面展开。截至 2005年12月19日,共有14批366家上市公司完成或正在进行股改。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有序开展,多年来困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银行间和交易所1日、7日回购利率为研究对象,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4种利率间的"领先-滞后"关系,发现交易所回购利率的变动显著领先于银行间相应期限的回购品种,银行间回购利率没有起到应有的基准作用。在银行间市场内部,7日回购利率则对1日回购利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引领性。本文随后检验了两个市场的流动性,认为可以把上交所回购利率的领先关系归因于交易活跃,反映市场真实利率的信息会更快的得以体现。这就有可能领先于虽然交易金额巨大但交易仍不够频繁的银行间回购市场。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资本市场,股份回购已成为各国公司广泛采用的一种资本运营手段和企业经营策略。股份回购制度本身具有"双刃剑"性质,其利弊参半,在具备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本文从股份回购制度的优点和弊端两方面进行阐释,以期达到对股份回购的功能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4.
胡晓鹏 《管理科学》2000,13(4):28-30
股票回购在发达国家早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资本运作方式,在我国却是一项金融创新举措,探讨了股票回购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意义,并针对目前我国实施股票回购的障碍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小哈 《管理科学》2002,15(3):29-33
股票回购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规条款很不完善.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股票回购制度及其运作方式,从国际对比的角度来探析我国股票回购机制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股票回购机制之间的差距,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云天化”公司和“申能股份”公司回购国有法人股的事件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 ,在我国现阶段 ,股票回购不是用来向市场转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 ,而是在公司经营业绩欠佳时 ,用来改善相关财务指标 ,维持A股股价的 ,股票回购向市场转递的是公司经营业绩欠佳的信号。而依据每股净资产值确定的国有法人股回购价格低估了国有法人股的真实价值 ,实施国有法人股回购后会将出售国有法人股的股东财富转移给A股股东及其他未转让股份股东。此外 ,在国有法人股回购的具体实施中 ,相关的信息披露是欠规范的 ,“特殊交易者”可以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股份回购基础理论入手,介绍了股份回购的内涵。其次,具体分析了回购带来的正财务效应:促使财务杠杆发挥积极作用并优化资本结构,促进股东财富最大化,替代股利分配效应,利于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利于实行股权激励计划。负财务效应为:增加了财务风险、支付风险,容易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指标,损害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等。然后,针对选取的样本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主要根据回购前后相关财务指标来解析回购对公司财务的正负影响。最后根据分析过程得出研究结论,并对回购中产生的负财务效应提出相应的建议: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股份回购的相关法规制度;拓宽回购的资金来源;强化监管机制;保护中小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系统.不确定性需求实现之后,系统成员能够对交易合同参数进行讨价还价,从而确定双方之间的收益分配比例.研究得出,首先,相对于分散控制系统,基于讨价还价下的分散控制系统中,成员之间讨价还价会对供应商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对于供应链系统和零售商而言,收益变化趋势取决于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能力的大小.其次,相对于回购控制系统中,在对回购价格进行讨价还价的回购控制系统中,供应商和零售商在期初所签订的回购合同具有抗讨价还价性;而在对批发价格进行讨价还价的回购控制系统中,回购合同是否具有抗讨价还价性,取决于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相对谈判权利.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中国非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非上市公司模型是由穆迪公司旗下的KMV公司开发的针对非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模型.在介绍非上市公司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了初步调整和完善,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和某国有商业银行非上市公司的信贷数据对非上市公司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非上市公司模型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预测准确率低于欧美国家.  相似文献   

20.
<正>一些“投资大师”极力引诱人们拨打他们的咨询热线。一旦你的号码落入“大师”之手,从此你将落入重重陷阱…… 2006年春天,中国股市经历几年低迷后刚刚回暖,数以万计的中小投资者,每天就颇感意外地接到无数个送“大礼”的陌生电话。有的提出利润二八分成为股民推荐“大牛股”,并称自己知道属上市公司绝对机密的“内部消息”;有的向他们推荐即将在海外上市的某公司的原始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