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婉 《社区》2010,(33):43-44
自1971年日本人井上大佑发明卡拉OK之后,该娱乐活动就一直备受人们追捧。它让人们放松心情、联络感情,普遍用于朋友聚会,甚至是洽谈生意。不过,随着卡拉OK各种配套服务的完善,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也出现了。本刊就为您介绍唱卡拉OK的正确做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卡拉OK的起源和卡拉OK这种演唱形式的论述以及对它发展过程中利弊的分析,企望引起人们对卡拉OK更深入的认识和关注,使这种艺术形式更完善、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晓蕾 《可乐》2008,(3):16-17
电视上,正在播放《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与马尔夫拿着魔杖,口中念念有词地对决,崔芳菲和老公则在客厅中,右手各拿一支筷子,左手举着麦克风,  相似文献   

4.
近年,亚洲各地都市开设的卡拉OK直线上升,而且从餐厅、夜总会、酒廊、歌厅走进家庭。许多人都喜欢手握麦克风,在背景音乐的伴奏声中,一展歌喉。但是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尼和中国台湾,卡拉OK已和嫖娼、黑社会经营的酒吧等黄色行业混为一体,引起了社会媒体的极大关注。 卡拉OK最初是日本想出的玩意,它是音响产品的一种,60年代后期首先在日  相似文献   

5.
卡拉OK作为一种公众喜爱的音乐演唱形式,在我国已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至今无论在“硬件”(音响设备、光盘、数码技术等)方面,还是在“软件”(演唱者的文化素养。嗓音训练、舞台表演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水平。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某些缺陷,突出者就是卡拉OK演唱者在演唱风格上存在着单一化倾向。这种单一化的演唱风格有害于公众本身对卡拉OK演唱风格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降低了歌唱者的演唱兴趣,从而损害卡拉OK这种群众性音乐演唱形式发展的广泛性和持久性。因此,如何促使卡拉OK演唱风格向多样性演唱风格转…  相似文献   

6.
厉恩宝  周倩 《金陵瞭望》2009,(11):84-84
当前.“卡拉OK”已经成为朋友聚会的方式之一.更是商务人士饭局之后的首选应酬方式。  相似文献   

7.
《金陵瞭望》2006,(12):68-68
  相似文献   

8.
不知何时起,学校向教职员工提供“子女在本校就读指标”,医院职工“看病免收挂号费”,电信部门向职工提供“优惠”甚至“免费”电信服务,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向职工提供“无偿”或“低价”能源产品……这些带有公益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和垄断性行业的职工所享受的“免费午餐”,一直以来虽是社会很有“微辞”的“热点问题”,却在一些地方成了见怪不怪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9.
10.
森马集团近日在将军大酒店的多功能大厅举行了精彩纷呈的员工卡拉OK大赛。陈思伟、聂伟、陈艳芳等三位选手凭借毫无争议的唱功从参赛的21位选手之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了本次大赛的冠、亚、季军。同时,“唱响森马、舞动风采”2006森马企业文化活动月,也随着卡拉OK大赛的结束而完美谢  相似文献   

11.
《新少年》2014,(Z1):68-69
  相似文献   

12.
关于OK的出处,有20多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一位制造干燥食品的商人名叫奥林·肯德尔,他的产品被用作军粮,每一块压缩饼干上都印有他姓名的缩写OK。军粮很受欢迎,因此这个商标非常著名。也有一种说法是,OK最初是美国铁路扳道工人的用语。当班时,如果铁路上一切正常,就说声All correct,由于All音接近O,correct音接近K,为了方便,工人们就直呼OK。现代的手机短信促使一大批缩写词诞生,但都无法跟OK相比。语言专家说,OK之所以流行了一个多世纪,是它的与众不同:单词清晰、发音简单,  相似文献   

13.
NO先生当然不姓NO,之所以称他为NO先生,是因为你跟他说任何话,让他做任何事情,他一般是面无表情不说话。即便非说不可,嘴里肯定只蹦出一个字——NO。比如:当你准备外出与朋友聚会,NO先生刚好也要出门办事,你想得到搭便车的机会,但可能要等你5分钟化快妆的时间,他会给你一个毫不留情的NO;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节新教师的汇报课,作为她的导师,上课铃一响,我便拿上听课本,来到她执教的班级。  相似文献   

15.
张捷 《中华魂》2008,(2):54-58
来信张捷老师:最近我从《炎黄春秋》2007年第10期上读到一篇文章《苏联亡国的原因》,历数十月革命后苏俄政治体制的"反宪政潮流",断言这是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该文对于断送了苏联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则大加赞扬,并附有此二人亲热地交头接耳的一幅照片。  相似文献   

16.
据《新华日报》载,江苏盐城市有两家商业楼盘为了市场促销,竟在地方媒体上先后打出了“勤劳未必能赚钱“”想赚钱,别工作”的广告,许多人看了都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勤劳致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这些商家竟然为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无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公然宣传倡导不劳而富的观点,怎不令人气愤和惊讶!同样让人惊讶的是,这几则广告,竟然分两次“整版篇幅刊登在地方几家主要报纸的醒目位置”。看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报纸是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  相似文献   

17.
赵雪生 《新少年》2014,(1):68-69
乙 我非常喜欢语文课,因为我对课本上的古代诗歌特别感兴趣,唐诗宋词写得太美了。  相似文献   

18.
春晖 《中华魂》2010,(5):61-61
《炎黄春秋》2010年第二期发表《改革重点:建立现代新闻制度》一文(作者胡星斗),应当引起人们的严重关切。文章的主旨是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所谓的现代新闻制度,实质上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不折不扣的西方新闻制度。文章竭力攻讦我国现行新闻观念、新闻制度,其攻讦力度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1997,(1)
据考证,最早使用“OK”一语的是美国的一个邮政职工,他的名字叫欧贝德·克利。英文名字开头的一字母是O、一个是K。他每天都要经手处理许多邮件,而且要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已经验收。由于签写名字工作量太大,为了节约时间,他以后在帽子件上签名时便简写为“OK”,表示他已验收认可。可见“OK”这两个字母是一个名字的缩写。从1844年起,在美国电报局里也开始使用“OK”,作为对电报验收的一种确认。后来,“OK”一语不胫而走,广泛使用,并附有全对、好、行、同意等含义,成为社会生活中一句十分流行和时髦的用语。“OK”一词的…  相似文献   

20.
贾非之 《中华魂》2010,(3):54-58
来信尊敬的编辑同志:最近,我读到发表在2009年第6期《随笔》上的一篇文章:《大清王朝的一再挨打》(作者张耀杰,见复印件),它以推荐女作家端木赐香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鸦片战争的两本历史著作为名,大力宣传这位女作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用一种逆向反思的历史超越感和现实疏离感的方法”,是所谓“深刻的精彩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