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国分配正义与公民财产权之间存在着对私有财产剥夺与保护的悖论。这种悖论需要通过社会全体的道德认同来化解。生而平等是普遍认同的伦理价值原则,分配正义历来与平等对待伦理密不可分;以宪法基本原则呈现出来的社会国分配正义具有超阶层的道德魅力;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可以推演出社会保障给付是在保护公民的新财产权。经此层层论证,社会国分配正义的道德认同不仅是可能的,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法主要通过社会保障行政进行相关待遇的给付,如果相对人不符合社会保障待遇给付的相关条件,则要对社会保障授益行政行为予以撤销或废止。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并未完全贯彻信赖保护原则。在法理论层面,法之安定性、基本权利保护原则为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石,在社会国理念下,信赖保护原则在社会保障法中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在社会保障行政的过程中,须从信赖基础、信赖表现、信赖利益的保护等三个要件,判断社会保障行政相对人的信赖是否值得保护。在满足信赖保护要件的情形下,如果授益行政行为存在违法情形,其法律效果可从行政行为可否撤销、撤销或废止是否溯及既往失效及社会保障待遇给付的返还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治理、公私合作、政府规制、行政助推机制等的兴起与发展对行政法治提出新要求,同时赋予民营经济法治保护新的时代课题.基于对751件涉民营企业行政诉讼案件的多角度分析及实地调查研究,得出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中的行政法治痛点.围绕民营企业财产权保护、信赖利益保护及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问题,以新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理念内核为指引,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程序、行政救济四个层面回应民营企业行政法治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4.
给付行政以公民的基本权为基础,现代国家对于给付行政愈加重视,这需要从制度层面明确国家的给付义务和国民接受给付的权利,给付行政的理论构建也就顺应社会发展成为热点问题.文章以给付行政产生的背景入手,合理界定了给付行政的法律理念,凸显国家优先推进实现国民生存权的给付行政之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5.
本来着眼于"生存照顾"的给付行政,而今已发展成为与干涉行政相并列,并仍在急速扩大的行政法领域.给付行政和社会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以及行政国家的理念是紧密相联的,因此,研究支配给付行政的法原理应将"行政国家"的基本原理与给付行政的现实制度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互动互促.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行政国家的原理和特点,文章将从几个方面对支配给付行政的法原理予以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激励与制约并举是现代行政法制发展的重要趋势。行政权适当地介入财产权,对于保护财产权的有效行使和增进财产权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财产权的形成乃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私人财产权是政府存在的正当根据和优良政体的基本特征。自进入20世纪以来,宪法对财产权的确认和保障发生了两个方面的新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宪法对财产权的规定始终是根据财产权主体的政治地位来确定保护的范围和力度。我国现行宪法在经历多次修宪之后,提升了私人产权的保护力度,但单纯完善宪法规范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侵犯公民财产权的问题。要使公民的财产权得到有效的保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较之资本主义国家宪法,我国宪法在对财产权的规范上,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行政变更判决存在"适用范围单一"和"适用稀少"两个典型特点。考虑域外立法和中国变更判决适用现状,司法变更权可以扩大适用至以下情形:针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予以直接剥夺的行政争议,行政给付争议,具有民事争议因素的行政争议,羁束行政行为产生的争议和"裁量收缩至零"的行为及行政机关违反《行政诉讼法》第55条规定的行为引起的争议。在扩大法院司法变更权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给付行政在实现社会有效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行政公物作为实现给付行政活动的重要物质手段,在行政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行政公物领域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以期对我国的行政公物理论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调层面面临的新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前提是为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寻求正当的产权基础。洛克财产权理论赖以建立的前提是虚拟的,其内容也与传统知识自身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规律存在诸多不合;而休谟财产权理论却以其对确立财产权的原因、如何确立财产权以及如何确保财产权的稳定3个问题的回答满足了传统知识法律保护之正当性的要求,成为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产权基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社会弱者权利保护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权是社会弱者行使其他人权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人权,国际人权公约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从健康权的权利属性和给付行政下行政权行使的目的分析,政府负有促进社会弱者健康权实现的义务。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政府应主导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并通过行政给付诉讼为社会弱者健康权的实现提供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弱者健康权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弱者权利保护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权是社会弱者行使其他人权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人权,国际人权公约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从健康权的权利属性和给付行政下行政权行使的目的分析,政府负有促进社会弱者健康权实现的义务。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政府应主导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并通过行政给付诉讼为社会弱者健康权的实现提供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3.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政府以积极作为的方式为民众生存、发展提供各类给付,政府行为方式应从传统的高权性管理手段向柔性行为方式转变。因此,给付行政的发展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至关重要。从对象上看,给付行政应分为对个人提供特定形式的给付和通过兴建公共设施等形式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给付两种,个人和社会均可以成为给付行政的对象。目前,行政合同、行政指导以及改良后的行政给付等行为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弥补我国在给付行政领域立法的不足,加速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财产权是公民用以防御公共权力可能侵犯的基本权利。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观念滞后、借公共利益的名义侵害公民的合法财产、行政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使得财产权利缺乏全面有效的保护。财产权利的保护有利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在古典自由主义时期,倡导个人完全免受政府的干预,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人们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加深,国家公权力开始介入个人生活,以德国的行政给付制度发展的历史为例,分析了西方典型意义上的行政给付制度,在此基础上分析行政给付制度的宪法学原理,表现在宪法中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行政给付的价值取向,宪法的权威性和正当性也决定了行政给付的强制性和根本任务是增进人们的福祉,从而对当前我国的行政给付制度的体制,行政给付程序,公私法的适用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财产权是以老年人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社会文化、家庭伦理、自身观念等方面是老年人财产权保障面临问题的主要成因。对此,应当加强老年人财产权立法保障,完善老年人财产权行政保障,强化对老年人财产权的司法保障,健全老年人财产权社会保障机制,构建中国特色的老年人财产权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给付行政是国家在新的时代一项新的职能,主要是通过授益性行政行为来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的实现,并依此推进社会的发展。给付行政与诚实信用原则的诸多关系决定了诚实信用原则在给付行政中的适用。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于给付行政中有新的内容要求,并需要制定相应的具体制度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8.
石佑启教授所著的《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研究》一书于2007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宪法与行政法学的视角,运用多种方法对私有财产权的公法保护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论证,对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的语义与意义、价值取向、路径、方式与制度设计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以说,该书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力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庞大的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基本养老保险之个人账户财产具有社会保障权益中“新财产”权的特有属性,且这种“新财产”权益因具有强烈的“被保险人自己相当给付”特性而本质区剐于社会救助与社会优抚。一方面,养老保险给付之期待与请求权,作为一种财产权,是法定权利,且是公法权利,不仅具有对抗私人的效力,而且具有对抗国家的效力,直接要求国家的保护与实现。另一方面,这种财产权还具有很强的人身专属性,是一种附条件的权利,是作为生存所需而与特定的人身不可分离、不可分割、不能转让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查尔斯·A·赖希的"新财产权"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政府开始成为财富的主要源泉,个人的财富越来越多地依附于政府,由政府供给产生的新型财富已成为新的财产权类型,这种权利类型需要特殊的保障机制才能实现。作为现代国家典型的物质给付行为,社会救助对传统的财产权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救助权与"新财产权"在形式和本质上高度吻合。国家承担的财政责任和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正义的职能决定了国家应有所作为,社会救助的行动类型包括生活救助和急难救助,社会救助中的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会引起法律责任的产生,这三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社会救助权的义务谱系。按照"新财产权"理论,社会救助权应通过宪法规范、实体约束、程序保障和司法救济来构造自身的法律保障机制。唯有如此,社会救助实践才不会因游离于法律规范之外而显得随意和不确定,才能使社会救助不是"道义和慈善"行为而具备法治意义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