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的代表理论,挪威学者阿伦·奈斯创立的深层生态学深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哲学省思。奈斯深层生态学的整体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整体观高度契合,蕴涵着宝贵的系统辩证的思维与精神。衡之于历史唯物主义,其又存在着人的主体性的缺失、神秘主义等明显缺陷。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在变革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避免陷入生态中心主义困境的双重努力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就已经确认: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大约与此同时,西方学术界开始将生态意识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与生态有关的学科诸如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批评等应运而生,原本是生物学分支之一的生态学发生了明显的人文转向。特别是,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ArneNaess)于1973年创立“深层生态学”后,生态学的人文内涵更加明确而深化,“深层生态运动”越来越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精神生态。应该承认,在现代化意识的强大制约下,中国学…  相似文献   

3.
作为深层生态学和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基础的自然内在价值论,遭遇了人类中心主义从主体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提出的挑战,深层生态学定义的人的主体性以及生态整体主义认识论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著名生态社会学家默里·布克金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然内在价值幼稚愚蠢。但是,从西方环境整体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罗尔斯顿、深层生态学提倡者阿恩·奈斯和盖娅理论贡献人林恩·马古利斯对内在价值论的言说中可以发现,自然内在价值乃是对自然存在事态的反思的合理结论,深层生态学扩大了人类主体性的边界,作为一个隐喻嵌于深层生态学言说中的自然内在价值概念有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深层生态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深层生态学理论、观点的考察,认为深层生态学已成为西方当代环境哲学的重要流派,成为西方现代环境运动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哲学和环境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分析了深层生态学的两个基本准则,即形而上的自我实现和在"自我实现"中重视生物圈中一切存在物实现生存、繁衍和充分体现个体自身权利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准则。从深层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了深层生态学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阿兰·奈斯看来 ,深层生态学既是一种社会思潮 ,又是以这种思潮为指导的一场旨在改变现行实践模式的社会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它是一个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演绎性的逻辑体系。奈斯认为 ,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内核是八大原理 ,而在其背后 ,还有更为基本的前提与终极规范 ,即各种生态智慧。而奈斯本人的生态智慧的终极规范是 (大 )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6.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认为生态危机之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作祟,并借助不同于西方价值判断中突出"个体"的佛教等东方思想中所强调的个体与全体的统一性理解,重新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由于其理论主张整体的价值(holism),与传统的个体价值认定截然不同,受到了泯灭个体价值的批判。因此,如何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成为深层生态学必须面临的问题。华严佛学的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独特的对个体与整体的阐述可为深层生态学解释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理论范型。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自然价值观在传统自然价值观与现代自然价值观的基础之上通过融合、吸收二者的思想 ,引入现代生态学理论 ,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自然价值观 ;整体有机论是后现代主义自然价值观的核心 ,后现代主义将其作为挑战现代机械论世界观的有力武器 ,反对现代世界观的将人凌驾于自然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强调人与自然相同一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生态文明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社会思潮。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马克思与诺斯·怀特海的“联姻”,通过批判“现代性”来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以诺斯·怀特海哲学为基础并建立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出发,在批判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对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观也提出了否定,它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二者在理论基础、哲学立场、思维方式上存在根本不同,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环境整体主义的生态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生态学的发展为人们理解自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范式。生态学关于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及其营养动力学的研究揭示出自然界的整体性、多样性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由此展示了一幅与传统机械论自然观迥然不同的自然图景。正是依据这样一幅图景,环境整体主义(如大地伦理、深层生态学)完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由生态学向形而上学的转换,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整体主义的价值理论和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0.
西方自然价值观念的主流导向是人类中心主义,经过古希腊自然思想、犹太-基督教传统和启蒙思想,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念由最初模糊地带有自然从属于人类的性质,到人类成为自然的代理统治者,最后形成了人类对自然根深蒂固的奴役统治。生态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时代的挑战,作为与之相对立的自然观念,在批判和抵制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形成,通过深生态学思想和生物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的独立性和固有价值,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及原则。但生态思想也不能过于极端,需要谨慎地反思,形成一种合理的自然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里,自古就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就是有情宇宙(环境)观。信奉龙神是中国有情宇宙(环境)观的起源;荀子的“天论”思想,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智建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内在联系的正确认识的结晶。新近发展的生态学证明了中国传统万物有情的宇宙(环境)观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民族地区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形成特性来看,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多元性不仅根源于宗教伦理观的不同,还在于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经济文化适应性特征.据此,在构建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关系模式的基础上,得出正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多样性,从而产生了多元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结论,并从两者互动关系分析出传统生态文化有效发挥功能的条件是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以农业为特征,以可更新生态资源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模式,生产力水平低,人口规模小,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缓慢,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内.在开放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传统生态文化的约束力远不如在传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那么有效、广泛.因此,在当前民族地区开放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经济系统自身的可持续运作,另一方面有必要改造传统生态文化,使其更具适应性、约束性.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从抽象的人出发,把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主客分离的西方思维模式,由此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分析有一定的意义,但不完全。论文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出发,对环境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拥有资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拥有资源的人与全人类利益的对立。在此基础上,对环境问题做了深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力图克服工业文明祸害自然的弊端,其社会目的不仅致力于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且致力于维护人与地球生态系统的积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目的的统一性赋予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这个古老的课题以崭新的涵义,需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立足地方、着眼全球,在时空维度上超越个体、集团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历史的视野中形成全球性思维的整体观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政府、企业、公众应当面向未来,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生态社会责任,履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应有职责。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乐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看做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为了发挥乐的教化作用,必须对乐有所选择和限定。儒家认为,并非所有的乐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只有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和”的精神的“德音”,才能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天人和谐发挥积极的功能。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顺“天”造“物”——中国食品包装设计与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包装设计是指在实践基础上为了实现自由本质而对关涉人与自然之间质、能及信息交换的食品包装所进行的计划和谋划;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思想,又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缩影。中国生态文化的发展与包装生态设计的演变实质上是两者相互生成的过程;当前中国食品包装设计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境遇,而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只有从超越主客二分、回归天人合一、完善制度并通过研读古籍、探访民间、民族和向大自然学习等方面展开,进行顺“天”造“物”,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生态文化的建设和生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生态创新之维: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深层生态学之所以是“深层”的,就在于它把全球生物圈的一切存在物看成是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并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其理论旨趣在于深度反思并追问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种种失误及其背后的深层根源,真实目的在于寻求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价值以及现代生态型生活方式的合理构建,最终目标是包括人类共同体与大地共同体在内的生态自我实现。它的出现是人类现代环境运动,特别是生态意识形态由浅层向深层转换的时代标志。我国学者既关注对其理论具有的可能缺陷开展必要的学术批判,又注重其合理理论内核及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共同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生态思想对今天生态哲学的产生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开了哲学转向生态的大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看作一个系统,人类的自然观实现了向生态方向的转向。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思想的历程是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发挥了转折性作用,使人类的思维转向生态并产生了今天的生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倡导关心自然、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德伦理,使道德伦理转向生态,追求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人与人统一,达到人、自然界、社会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绿色发展视域下的工程伦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了日本大地震引起福岛核危机后,人们对于工程的安全性和生态性的反思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绿色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人类步入生态文明所应当选择的道路,如何在绿色发展的视角下审视工程领域的问题,如何构建适合绿色发展的工程伦理,对于人类的最重要实践——工程实践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论文就从绿色发展视角出发,通过技术范式的转化和工程价值取向的重构,来解析绿色发展下的工程伦理的构建问题。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当今世界工程建设的绿色化趋势,先是指出了传统工程建筑的高碳性和现代大型工程中的工业化和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威胁,然后论述了绿色化已经成为现代工程建筑的发展趋向。第二部分分析了技术范式转换影响工程伦理的演进。这一部分从阐述工程伦理与工程入手,论述了工程伦理在工程实践发展中起到的价值导向作用,然后又分析了现代技术范式转型下的工程,通过对传统的工业文明下的技术范式的反思和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的转换,阐述当前技术范式转换对工程实践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工程伦理的低碳化。第三部分呼唤重建绿色的新工程伦理,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题,绿色工程成为主流。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所以陈旧的工程观必然被新的工程理念所取代,要求我们要重塑工程伦理,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社会和谐的准则,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生态化的政策环境;大众化的工程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