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自笛卡尔创立现代形而上学以来,首先体会到超感性世界的本质性崩塌并把它道说出来的是费尔巴哈.他以"感性"的存在论纲领与超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并把对神学的批判转变为对整个哲学一形而上学的批判.然而,由于费尔巴哈的批判仅只与"作为神学的哲学"处于外部对立中,所以它最终又复归于形而上学的本质中去了.就最终结果而言,施蒂纳以及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命运大抵也是如此.马克思存在论革命的核心之点是"感性的活动"(即实践).由于它彻底洞穿了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即意识的内在性),所以不仅整个地改变了存在论设定存在者整体的基本结构,而且为对超感性世界神话学(即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马克思而言,超感性世界神话学的破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科学"都是从其深刻的存在论革命发源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于西方近代基于认识论的美学,海德格尔在早期就为美学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于是,美的本质等经典问题不再有意义,美只是一个存在的问题.认识论语境中的美原本是存在之美,存在之美在本性上关切于在世界之中存在和存在之无.  相似文献   

3.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实践存在论美学提出的三大基本思想是朱立元关于"实践美学"思考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三大基本思想由朱立元首次提出并运用到其美学理论中,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独特理论内涵.其阐述问题的独特角度,对于实践美学向纵深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把美学从感性的漩涡里解救出来,旗帜鲜明地喊出了"艺术哲学"的口号。在他看来,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他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出发,实现艺术美的"理想"之旨归,从而建构了其艺术哲学观的学理逻辑。沿着黑格尔艺术本质观的逻辑线索,可以对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实践"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马克思通过哲学清算实现了从"感性"向"感性活动"的理论跃迁,"实践"之存在论意蕴的开显为马克思"社会"概念奠定了基础.而基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实践哲学本身为我们认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社会"意味着"实践","实践"乃"社会"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根基处所造成的哲学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也实际地确立了现象学的哲学立场。如果说现象学的目的意在实现"本质还原",或意在证明在进行反省之前,世界作为一种不可剥夺的呈现始终已经存在,那么在马克思那里,当"感觉"被看做是"感性活动"的前提而不是沉思的器官时,其所谓"感觉意识"就是一种"感性意识",它所呈现的是人与存在的原初关联状态或境域。因此,马克思的现象学乃是感觉意识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8.
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长时期内都是在它作为艺术哲学的学科定位上展开的。近几年,这种建构虽展现出向文化审美敞开的趋势,却仍主要是对原有理论的一种延展。当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从感性学来看,既推动了感性审美向身体感性和虚拟感性的拓展,又强化了身体的技术性延伸,进而革新了审美方式,拓展了审美范围;从艺术哲学来看,由于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深度介入,促使艺术与技术由对峙走向和解,同时又导致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弭,引发了艺术审美的深层变革。因此,审美无论是审"感性"还是审"艺术",现实审美实践都因技术进步而在审美态度、审美体验、审美价值等层面发生了深刻变革。审美活动的变革促使美学基本理论在五个层面产生了理论位移:审美时间与审美空间侧重的转换;审美静观的弱化与审美流观的强化;精神审美的低落与感官审美的兴盛;审美意象的内缩与审美事象的凸显;崇高之美的解构与媚世之美的建构。因此,美学基本理论应将审美变革作为生长点以实现当代重建。  相似文献   

9.
如今的美学领域越来越宽泛,几乎找不到它的边界了。一个学科要立得住,需要有明确的维度,有不变的内核,并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明确的界限。美学的内核就是感性,是感性中的美与丑,因此美学应当回到鲍姆嘉通的“感性学”那里去。唯有从感性这个维度出发,才可以确立美学的牢固地位,才能够明确其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分野。这种审美的感性,可以说是:目击而存,耳听而在,身触而生。不指向这样一种感性维度的,就不能说是美学的。由于美与真、善、想象力、情感等混合在一起,在流行的观点中,往往存在着对于不同层次的混淆,没有区分清楚美与真、美与善、美与艺术、美与想象、美与情感之间的界限,以至于无法说清一些基本的美学问题;而以前述感性维度作为评判的准则,就可以在它们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人的心灵是一个整体,美感与人的整个身心关联在一起,心灵的所有活动几乎都伴随着审美的环节,只要立足于感性这个维度,就可以将美这个环节从整体的活动中区分开来。审美维度的这个“感”当然也不可能离开理性,它是理性伸向感性维度的触须,是以感性表现出来的理性,正如理性是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感性。对于上述观点,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美感与感官;...  相似文献   

10.
康德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从Dasein的角度对存在的认识,这一存在论基础奠定了审美领域中的主客二分,也奠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与审美客体的存在论性质,这种区分与对立奠定了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域,也是近代美学得以确立的前提.要超越这种对立,就必须超越这一对立之产生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