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网络、关系与中国的社会地位获得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70年代以后 ,网络结构观成为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中国转型转轨时期的社会分层中的非制度安排机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网络结构观指导下的系列研究的比较与回顾 ,指出作为文化意义上的静态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特有 ,但作为“资本”意义上的动态的“关系”则是中国特定的转型转轨时期特殊制度背景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获得既受制于个人的人力资本,同时也深深地嵌入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本文考察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弱关系理论、强关系理论和结构洞理论如何影响城市新移民的职业获得.经验资料取自2007年在上海调查获得的城市新移民问卷调查资料.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对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获得发挥重要影响,但社会资本比人力资本的影响更大;强弱关系理论和结构洞理论对城市新移民的职业获得没有影响.这些发现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源理论、弱关系理论、强关系理论和结构洞理论对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个人职业获得具有不同的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3.
地位获得的资本理论:转型社会分层过程的一个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社会的分层过程一度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从体现人们地位差异的资源(资本)及其代际传递的角度考察地位获得的一般机制,并以此为视角分析社会转型对社会分层过程的影响,可以看出,资源价值(或者资本的效用)的变化、资本转换的可能以及转换率、资本代际传递的限制等因素,影响着地位差异的代际传递,进而影响着社会的分层过程,而市场转型对社会分层过程的影响正是通过改变这些因素的特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顾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74-179
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呈现全面边缘化的趋势.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教育地位、职业地位、经济地位和权力地位上均处于劣势.从两性社会分层地位获得的途径看,女性的这种社会地位状况既与女性的个体因素有关,也深受到家庭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我们的分析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地位获得更多地受到了家庭背景的影响,女性的分层地位体现出诸多的“再生产”特征.女性社会阶层流动的这种封闭性特征限制了女性向上的阶层流动,造成了女性社会地位普遍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来探讨职业获得问题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首先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职业获得研究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观点评介,然后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历程及内涵构成进行了理论溯源,最后对该领域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5)
通过揭示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构成对其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受自身客观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以及受自身社会网络关系人的地位的影响。研究表明,精英关系人的地位信号,能为其拥有者提供符号性社会资本,从而提升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因此,城市居民无论自己是否为精英,其社会网络中拥有精英关系人、精英关系人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均能导致其阶层地位认同提升。而且,社会网络精英关联度越高,拥有者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就越丰富,阶层地位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精英地位获得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教育文凭和党员身份等自致因素展开。其背后的逻辑是精英选拔的趋同论和特殊论的争论。后来的学者又将家庭背景因素引入精英地位获得研究中,探讨精英地位获得是否存在代际传递效应。文章认为,在分析精英地位获得时,应该采取综合的观点,将以上研究视角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并采用较新的数据对现状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8.
陈雷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7-31
根据韦伯职业分层的三个标准,认为再就业经济地位(收入)是衡量失业者再就业职业地位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保定市300名失业者的实证研究,着重考察了失业者拥有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其再就业经济地位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资本(集中在嵌入的网络资源)对失业者再就业经济地位有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却出现“失灵”现象。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保定市在正式制度“缺位”的社会结构转型期须重视社会资本对再就业经济地位的效用与局限性、应进行正式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再就业培训等人力资本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跨界民族农民工就业研究”的调查所得作为基本数据,以求助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探讨云南跨界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社会资本在非农工作的地位获取中的效用及局限.跨界民族非农劳动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非农工作选择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社会资本丰富者更容易有非农工作机会,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不同群体的人力资本是嵌入社会网络关系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会影响不同群体的行为选择。基于2021年人际关系网络调查数据,依托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人力资本较少的群体在金融与交通等市场化程度较高领域倾向于动用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较高的群体在医疗与教育等市场化程度较弱领域倾向于动用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能够相互“借力”为其所有者提供收益。在构建社会资本动机方面,“男女有别”的特征尤为突出,男性更愿意进行同质化的情感投资以维系其社会资本。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社会资本的工具性价值越来越弱,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营造高质量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述了过去几十年中有关社会网络和职业获得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围绕四个重要议题:一是关于验证社会网络对职业获得具有因果效应的研究思路;二是关于强、弱关系之相对有效性的条件;三是关于网络结构对关系强度命题的挑战;四是关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对职业获得的相对效力.这四个议题各自包含了一些意见相对的理论主张,由此衍生出下一步理论探索的重要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从经典社会学理论出发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公德危机本质上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团结”难题.涂尔干提出从职业群体当中去寻找能够替代宗教的道德和精神生活的资源,进而实现现代社会的团结与整合.沿着这一分析思路,本研究提出职业群体作为现代社会道德整合的力量必然依靠某种组织性因素作为载体.事实上,作为社会中间层次上的中介性“总体的社会组织”,不仅仅在实践层面上包括职业群体,也应该在认识论层面上包括公共领域中的社区生活与一般社会组织.本研究认为以上这三个领域构成了当代中国公德塑造的基本路径,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塑造路径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3.
14.
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研究长期以来围绕着城市性与城市社区问题而展开,存在着社区消失论和社区幸存论的争论。以齐美尔、沃斯等为代表的城市性理论和实证研究勾画出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片面化和表面化,人际关系疏远及城市人孤独等特征,并因此宣称城市社区消失论。以城市性亚文化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为代表的社区幸存论则认为城市社会仍存在丰富而充满活力的首属关系,城市居民仍然生活在有意义的社会团体中。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将城市社区问题研究重新回归到人际关系这个本质问题上,认为现代城市社会社区已经表现出新的形式和模式,提出了社区解放论。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知识体系的更新改造,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建构实践。本文拟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分析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的知识情景,分析如何动员社会主体通过互动和磋商,从而建构起解放思想这一在当代中国占主流话语地位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分析解放思想活动作为建构社会工程的个案蕴涵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规则的时空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科学的学术评价 ,是与具有欺骗性、虚假性的学术评价相对立的 ,是能够代表大多数学者意见的评价 ,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评价。从空间上看 ,任何虚假的夸大的不真实的学术评价都不可能经得起百姓 (学术内外 )的无情检验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视角下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过程是一个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不同年龄层次的失地农民适应目标有异质性与层次性的特点,与此对应,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过程也是社会化目标的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孙广治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3):134-136
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开放的学科。我们研究探讨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发展的过程 ,具体评介 Grice和L eech的理论。这些探究和评介将为我们继续研究中英跨文化交际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公共危机的多发期,公共危机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均显著提高.民营企业作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企业群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路径.公共危机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期望特征.总体而言,尽管我国民营企业在公共危机中的社会责任表现正在不断改善,但是同社会公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应以公共危机的应对为契机,全力完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20.
资源、激励与部门利益:中国社会保险征缴体制的纵贯研究(1999—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筹资是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基础,而筹资机构的选择是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中国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中,地方税务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存,形成二元征缴局面。新通过的《社会保险法》也未能终结征缴主体之争。为什么这一权力分散的格局得以延续十余年?由谁征收社会保险费更有利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两种征缴方式各具优势,与征缴相对应的权力以及征缴所带来的资金流和人事编制才是双方相持不下的动因。本研究追踪了1999至2008年各省级单位征缴主体的变迁,并构建了一个历时10年的面板数据库。统计分析发现,地方税务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更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增长。作为独立的经验研究,分析结果有助于终结长达十余年的征缴主体之争;同时,部门利益的分析框架也可应用于对其他政府机构的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