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语螺旋型思维模式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语言社团有特定的文化思维模式,在语言学界已经有了共识。汉语思维模式呈现出暗示、含蓄、喻理、铺陈等修辞特征,偏重于"螺旋型"。本文认为汉文化的思维模式与汉民族文化本原相关;并从汉民族传统哲学、传统修辞和人际关系等视角,分析了汉语思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汉语思维模式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汉语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特殊部分。中国文化在成语的生成和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语修辞现象即根源于中国文化。本文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汉语与汉字的特点等多角度探讨了成语、修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颜色寓意名词语修辞现象是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文化现象,汉语颜色寓意名词语修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随着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化的深度融通和广泛渗透,当代汉语语用现实中颜色寓意名词语修辞呈现出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颜色寓意名词语修辞现象是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文化现象,汉语颜色寓意名词语修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随着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化的深度融通和广泛渗透,当代汉语语用现实中颜色寓意名词语修辞呈现出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汉语修辞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民族传统思维方式是影响和制约汉语修辞的主导因素:直觉思维使得汉语修辞讲求具象生动、含蓄蕴籍;整体思维要求汉语修辞适情切境、合位得体;辨证思维则让汉语修辞体现出虚实统一、和谐变化美.  相似文献   

6.
对偶的文化意蕴琐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偶作为汉语修辞技巧之一,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文章从哲学内蕴、形式美、语言文字特性等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对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认为对偶是一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社会称谓的方式多种多样。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同时体现着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模糊语言理论。本文从社会文化、语用学、模糊语言理论的角度讨论汉语社会称谓语的理据。  相似文献   

8.
模糊修辞在英语和汉语中都被普遍使用,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但其在两种语言中的应用存在诸多不同。两者根植的文化土壤不同是导致其间诸多差异的本质因素。因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不仅要提高语言基本功,还应尽量多了解英语国家有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修辞术是西方的一门古老学问,而且是西方文化传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们谈到西方修辞术时,常常将之拿来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汉语修辞学相比较思考。实际上,如果不先深入认识西方修辞术的种种特质的话,任何轻易的比附只会带来模糊和混淆。回到西方修辞术的历史传统,我们发现政治性是其最本质的特质。只有认识了西方修辞术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才可能真正认识西方修辞术。本文考察了西方古典修辞术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的重要历史演变,试图理清西方古典修辞术与社会政治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由此还原西方古典修辞术本质上的政治特质。  相似文献   

10.
从修辞史与修辞学史及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如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等研究的比较以及从修辞史自身的"史学"价值角度看,研究修辞史很有必要也非常迫切.汉语修辞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切可以接触、辨认的汉语修辞文本--包括所有汉语文献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语料,也包括现代互联网上的各种汉语语料资源.修辞史的研究任务就是在历史中探询、揭示、描述各种修辞现象的生灭规律,寻找它们的内在有机联系和演变轨迹,建构完整的修辞史理论体系.在运用归纳法、比较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应注意借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阐释论等现代理论方法.要努力挖掘汉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丰富的修辞遗产,充分利用自己的话语"解释权"来研究汉语修辞史.  相似文献   

11.
修辞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文从“汉语修辞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汉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和“汉语语汇的修辞特征”三个方面 ,阐析了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 ,以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探讨隐喻、思维和文化三者的关系,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使用现象的异同及其根源,指出隐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一部分以及在隐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语修辞格的古文化信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念性的无形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汉语修辞格就其本质来说,是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一种展现。古人在创造汉语修辞格时,已把他们的观念、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熔铸进去。文章考察和分析汉语修辞格的几种结构形式,其中特定的文化内涵便凸现了出来,这种传统文化的蕴涵是深植于其形式和内容之中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植根于中国长期稳定的农业社会,伴随着中国农村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我国农村影响较为深远。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大学的文化建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大学的发展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贯穿于育人理念之中,大力提倡民族精神,弘扬传统与倡导创新并举,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文章分析了大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意义,为建设现代大学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对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某种联想进行描述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法,"联想"是比喻的心理基础。比喻的结构构成及其功能实现,都需建立在类比联想的基础之上。这种联想的产生会受到人们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比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观察分析汉语中的比喻,能更好地了解其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多元性,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医文化热是中国传统文化热的一个组成部分 ;将中医药学置入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探寻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契合点 ,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传统文化研究的内涵 ,而且对于认识中医药学的文化本质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医文化研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 ,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 ,中医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也暴露出研究力量分散、精品成果匮乏等不足。从儒释道与中医药学互动关系角度开展中医文化研究 ,不仅弥补了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而且为阐释中医药学的文化属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文化的历史演进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既展现着举世公认的辉煌,又记录了民族的伤痛。现代化使命所必须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代革命,必须综合自身优秀文化精华与世界先进文化,并实现自身对其中腐朽传统的超越。中国超越自己文化中的腐朽传统之时,就是中国科学技术驶上当代世界科学技术革命轨道之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