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佳节,无疑展示出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氛围。古往今来,人们视节日的繁华热闹为天下太平的象征。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聚餐畅饮,或盛装外出观赏歌舞戏耍,或串亲访友拜年,尽情欢愉,其乐融融。春节,人们最重视的要算是除  相似文献   

2.
六朝昭君诗咏其不幸,唐人浪漫而幻想地唱其美好,宋诗增添了唏嘘和思索.但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王昭君,均局限其人其事而表现了浅层的文人心态,未能就这一艺术形象触及历史纵深和文化积淀的隐痛.元诗中的王昭君,是宽广的文化层面与深远的历史回音相交织的艺术形象,具有深广而独到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公元751年至754年(唐玄宗天宝十年至十三年),唐朝政府先后两次对南诏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宝战争”。两次战争均由唐朝政府无端挑起,属非正义性质。战争的直接受害者,不只是西南地区的各族人民,也殃及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它对当时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人笔下的宋夏战争题材诗歌产生于北宋与西夏旷日持久的战争背景之下,以其角度多变的题材取向、直言敢谏的议论勇气、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和感时伤世的情感基调,构筑成了宋代诗歌中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5.
汉代鉴湖水利工程不仅灌溉田地万顷,而且使得鉴湖一带风景如画。鉴湖成为越地秀丽山水的标志,虽在宋代日渐侵废,但是宋代诗人笔下的鉴湖依然风光旖旎。通过文本细析,第一次对宋代鉴湖的四时美景作了详细的梳理。鉴湖的四时美景各有特色,雨中、黄昏的景致别有风味。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端午是个重要的官定节日,而唐诗中有许多关于唐代端午节俗的描写,从《全唐文》及相关资料中对唐代端午吃粽子、竞渡、插艾、佩长命缕及君臣互赠物品等习俗的描述中便可窥见一斑,但唐代部分诗人端午节对屈原殉国的反思,其中所包含的"明哲保身"思想和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7.
晚唐诗人李频、温庭筠、许棠、韦庄等四人笔下的雕阴,从行政设置看有郡、县之别;从吟咏节气看有春、秋之别;从历史事件看,有经略边塞与咏怀古迹之别。凡此种种皆发生于大唐帝国由衰而亡的历史进程之中。诗人们虽无回天之力,但他们用笔记录了其中的片段,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8.
百年新诗发展中,许多诗人都叙写过诗歌之城:成都。这些诗人笔下的成都既有历史文化的延续,更有基于现代文明烛照下的新的神韵。本文通过梳理比较典型的叙写成都的新诗诗歌,分析成都在近百年的历史文化发展和变迁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9.
诗人林雪善于在感性直觉中扑捉审美意象,又善于在叙述与抒情中表现深刻哲理。回顾故乡的历史、展现故乡的现在、思考故乡的未来,在视觉和味觉中全面感知故乡景象,并对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给予理性关注,这是林雪诗歌的重要特色。故乡之外的活动即是旅途,林雪的旅途就是诗歌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林雪展示了她对祖国大地、山川、河流,以及人民一如既往的爱的思索,这种爱与思索同故乡之爱是一致的。林雪的诗歌创作也是对诗歌艺术的维护与捍卫。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历代诗人数百篇吟咏王昭君的诗章中,就她从被选入宫到出塞和亲再到身死异邦的全部生涯,论述了诗人们是怎样依据正史及有关笔记小说记载,驰聘丰富的想象,倾注美好的愿望与真挚的感情,用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共同将原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诗化成为家喻户晓、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1.
论王昭君命运改写的文化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和亲”事迹,在《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都有记载。文学家据此生发,咏叹王昭君的作品蔚为大观。虽然时代意识投影不同,王昭君的人权意识和女性意识无一例外地被漠视被遮蔽,“自请出塞”的个人诉求升华为“爱国”之心“救国”之举。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现代郭沫若、曹禺《王昭君》,命运改写的时代意识不同,文化意识的历史继承却显而易见。以此为视点揭示“传统命名”历史继承的文化表述。  相似文献   

12.
历史小说创作要处理好两对矛盾:一是历史与文学的矛盾,二是历史现实的矛盾。前者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王昭君》实现了历史与文学的有机融合,成为典范。对于后者,文章就王昭君题材的古今创作进行了简明的梳理和论析。  相似文献   

13.
14.
15.
竺柏岳 《中华魂》2014,(6):56-57
正近日,我参加绍兴旅游团,进行了长江三峡之旅。先去宜昌西面五公里处的西陵峡口,那里银辉四射,巨瀑倾泻,碎玉飞雪,雄丽壮观。然后,我们再驱车前往木鱼镇神农架林区。这里地处长江与汉水之间,相传神农氏(炎帝)曾在此尝百草治百病,由于干峰陡峭,只好搭架上下采药,因而得神农架之名,吸引不少游客爬上山峰,观赏阳光下奇景。游途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昭君故里。在兴山县南  相似文献   

16.
他,已经是六旬的老诗人了。但是,自我意识的全方位开放,日益丰富的心态所涌动的诗情,正驱使他营构第三跨度的制高点。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打着竹板,他咏唱的第一首诗,是献给胶东农村斗争形势的。从此,宋协周迈开了诗歌创作生涯的第一步。此后,他弹响诗的琴弦,去换取了六十年代初《东风集》的馈赠。但是,十载腥风血雨湮没了他的琴声。中国文艺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重视诗歌“如医疗疾进药方”的社会作用 ,主张诗歌艺术表现以“沉着痛快”为本 ,而点缀“含蓄不尽”的“一枝一叶” ,这两点是板桥诗论的精华。揭露社会黑暗、艺术表现“沉着痛快”是板桥诗歌最为重要的长处 ,不够含蓄蕴藉是其缺陷。结合当时诗坛观之 ,板桥诗论和诗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评论诗人,涉及到大量的前代作家和当代作家。前代作家如屈原、宋玉、司马相如、李陵、苏武、蔡琰、陶渊明、嵇康、鲍照、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贾岛、孟郊、卢仝、白  相似文献   

19.
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强调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新古典主义重视的理性在诗歌中被放逐,华兹华斯尤是如此.虽然诗人自言自己并无系统理论主张,但他说若读者有心,自会发现其中的系统性.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人定位方面,华兹华斯都有别出心裁之处,其思想上可溯源到莎士比亚、弥尔顿的启示,下可感受到他对拜伦、雪莱、济慈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及丁尼生、布朗宁等维多利亚时期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他定义诗人的特质、职责等异于常人之处.其中,沉默的诗人是其诗论及诗人论的一部分,但是很少得到重视,所以是本文重点阐述之处.这个概念灵感源自诗人颇具诗人气质的弟弟约翰·华兹华斯,并且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均有类似的形象.本文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了该概念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体现及该概念对当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南北朝有大批文人诗出现以来,人们就试图给诗坛作者的创作成就作出高低层次的定位。但六朝的诗人品第论受政治等级观的影响,唐宋的诗人层次论出现长期复杂混乱状况。刘克庄最后对这一理论领域作全面纠正和系统总结,把诗坛分为高峰诗人、开创诗人、大诗人、特色诗人、缺陷诗人等部分,形成最合理、最系统的诗人层次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