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是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宣言书,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员令。它为我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指明了光辉的方向。 把握科学的人才观,必须首先深刻了解其丰富的内涵 认真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人才观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的观点; 人才存在于群众之中,人人都能成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方针政策、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人事考试是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干部人事工作中选人用人的重要评价手段,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明确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方针政策、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我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人事考试是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内容。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建设一支专业化、社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大力发展人事考试事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正、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人事部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丁向阳 《人才开发》2004,(10):22-23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并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人才统计工作,成为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当务之急。笔者不揣冒昧,对人才统计  相似文献   

5.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问题事关改革与发展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人才工作,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的人才观。就白山市而言,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实现“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目标,必须以科学的人才观为统领。这是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理解科学人才观的丰富内涵 过去,我们对人才的定义仅仅留在  相似文献   

6.
2003年12月19日,是载入我们党人才工作史册的特殊日子。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跃升到了一个新起点,也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深入分析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而加以创新和完善,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鲜明提出的科学发展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新路标。“十一五”时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战略,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的“十一五”人才规划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笔者以为要坚持三个原则、重点研究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才与学历关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胡锦涛同志关于必须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指示,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从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看,首先需要辨明人才与学历的关系。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通常以“才识学问”来界定人才。如《辞海》解释人才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辞源》解释人…  相似文献   

10.
当前深化职称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新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1.
声音     
人民日报社举办新时期党的人才发展新思想新理念研讨会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举办新时期党的人才发展新思想新理念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出席并讲话。李源潮指出,要努力树立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为实现  相似文献   

12.
刘波 《人才瞭望》2010,(3):31-32
一、周口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各方参与,构建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近年来,周口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筑人才聚集高地.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形成了市委人才办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3.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强弱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古今中外,都对人才问题有所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思想。我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根据前人思想及具体国情,提出了科学人才观。笔者分析了科学人才观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了使科学人才观顺利实施的对策和路径,力求将科学人才观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建设人才强国的生动实践,从而实现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声音     
《人才开发》2011,(12):4-7
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形成全国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推进协调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形成全国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的合力。李源潮指出,重大人才工程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现在我国人才发展的大环境很好,要抓住机遇、有序展开,全面推进各项人才工程。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尤其是全市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科学人才观,全面部署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建设、政策创新、队伍建设、关爱激励和工作宣传等方面作了大量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区域人才高地雏形,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夏雷 《人才开发》2008,(7):54-54
十七大报告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为今后各项工作树立了指导思想。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同样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随着新时期新阶段的到来.时代呼唤人才观不断创新发展.人才概念内涵不断丰富.从而为指导人才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才瞭望》2008,(6):109-110
一是将农村人才开发纳入整体性人才开发体系。按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人才特点的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制度,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开展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服务。建立起实用人才数据库,入库人才达21.4万。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依托,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新内容"。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才工作发展的新突破。因此,一方面需要有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另一方面引入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运行模式的要求日益迫切。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本期"特别策划"试图迈开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杨耀稳 《人才瞭望》2017,(12):47-49
在廊坊市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目标背景下,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建立适合廊坊发展战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总体目标,即在新型人才观的指导下,改革高校教学制度、评价制度,建设有利于廊坊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观点,处理好自身与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性机制,推动廊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吴伟 《人才开发》2004,(5):16-17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地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英明决策。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价值的深刻认识和领导方式转变的高度自觉。当前,怎样正确理解和践行党管人才原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党管人才原则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而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正确理解并积极践行,具体做到正确理解“原则”内涵,合理统筹“四管”要点,科学把握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