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的自身价值,无疑是它赖以生存的依据。这自身价值的有无之争,似乎已经归结于历史。中国儒家警示的“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墨家担忧的“声乐害政”,可视为对文艺自身价值的某种否定,比照柏拉图乌托邦对诗人的严厉判决,导致了中西文艺负面价值的误断。文艺史实的恢宏演进,已经并且继续显示出文艺自身的实在价值,但不同价值论的论争,其激烈程度却较价值有无论之争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2.
郝经为元代著名的史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他自觉承继孔孟及宋代理学思想又有所开拓。主张"文为道用",认为理为文之本"理在法先",三代"无虚文",务在实用,反对浮华不实之风;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内游于心",提倡统治者读《诗》,以便了解天下民情和百姓疾苦,明治乱存亡之理;要求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越是乱世越是要挺身而出,反对顾及个人舍天下自藏的做法。郝经这些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起到振文坛浮风之作用,对当今的文坛、学界仍大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革命文学巨匠茅盾,在六十多年的漫长创作道路上,以自己惊人的艺术创作才能,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茅盾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所建树的不朽业绩,追根朔源,与他在步入文学创作道路以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所受的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 茅盾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和资产阶级的科学,民主思想的熏陶。对茅盾起重大影响的首先是他的父亲沈永锡。他虽是清朝末年的秀才,但是个“维新派”,讨厌八股,喜欢自然科学,较早地接受了资产阶级的科学、民主思想。他行医为业。酷爱数学,自学微积分。年幼的茅盾,在家里除了要从父亲那里学习数学外,还  相似文献   

4.
我们说某一作家的作品“典雅、俊逸”或是“朴质、清淡”等等,很大程度是指他们的语言风格而言。一个作家的创作成就,语言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郭沫若豪情奔放,他的语言“热情似火刀;鲁迅要“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语言“冷峻似铁”,但这是他们风格的主要方面。语言大师具有几副笔墨,方能胜任对大千世界的描绘。所以郭沫若还有冷峻深沉的一面,鲁迅也有热情喷发的一面。茅盾,作为一位“语言大  相似文献   

5.
从漫长的、古老的、凝滞的封建社会骤然跨进五四以后的现代中国社会,社会生活、民族心理、文艺风尚……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新文学迫不及待地要反映这些新的巨大变化。它勇敢、敏感、义无反顾,然而它尚不成熟。虽然它表现出反传统的崭新姿态,但却缺乏坚实有力的支点,不少人在思想上向西方寻求真理。在文学上也向西方寻求典范。许多作家在作品里喊出了新的声音,但却还不是“自己的声音”。中国新文学要想在沉重的束缚和压迫下站立起来,必须以文体的独创性证明思想的独立性。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里,以伟大的鲁迅为代表,包括叶圣陶、冰心、郁达夫、朱自清等一批优秀的作家,以其鲜明而各异的文体风格,为新文学的成长和成熟作出了贡献。在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经过长达十年的酝酿和准备,茅盾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逐渐  相似文献   

6.
从漫长的、古老的、凝滞的封建社会骤然踏进五四以后的现代中国社会,社会生活、民族心理、文艺风尚……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新文学追不及待地要反映这些新的巨大变化。立勇敢、敏感、义无反顾,然而它尚不成熟。虽然它表现出反传统的崭新姿态.但却缺乏坚实有力的支点,不少人在思想上向西方寻求真理,在文学上也向西方寻求典范。许多作家在作品里喊出了新的声音,但却还不是“自己的声音”。中国新文学要想在沉重的束缚和压迫下站立起来,必须以文体的独创性证明其思想的独立性。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以伟大的鲁迅为代表,包括叶圣陶、冰心、郁达夫、朱自清等一批优秀的作家.以其鲜明而各异的文体风格,为新文学的成长和成熟作出了贡献。在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经过长达十年的酝酿和准备,茅盾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逐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茅盾的文体风格,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而在茅盾研究中,对于他文体风格的研究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还没有从理论上给予清晰的概括和总结。本文仅想从总体上对茅盾长篇小说的文体风格作一些探讨。 茅盾对于现代文学文体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开创了“史诗”式的长篇小说文体。这是同茅盾创作的鲜明的时代性和题材重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作家中,茅盾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塑造了“时代女性”美的群像,丰富了现代女性文学的园地,而且对女作家的创作给予极大关注,并予以精当的评论。他论冰心,论庐隐,。论丁玲,论萧红,论郁茹,体现了茅盾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休戚相关之情,也使人们看到了女性文学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茅盾先生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并围绕这一命题、在仔细阅读茅盾早期文论的基础上,理出其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基本内涵,即:文学的功利性、真实性、理想主义,也兼及这一理论的成败得失,以见我国现实主义理论确立阶段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探究茅盾前期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的渊源,不能不对他与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关系作一番具体深入的考察与分析。“五四”前后,茅盾曾积极鼓吹和提倡过西方的自然主义,“主张吸取以左拉为首的法国兴盛时期的自然主义,作为当务之急”。然而,他在最近出版的《我走过的道路》一书中却说:“我主张先要大力地介绍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但又坚决地反对提倡它们。”若全面以观,他对自然主义的态度常常是又怀疑又相信,并且前后尚有变化。他不仅认为“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实为一物”,而且通过一九二二年的“自然主义的论战”越发坚信并“提倡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了。我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提倡不提倡(即使提倡它  相似文献   

10.
文学巨匠茅盾是一个多面手,他既是卓越的作家、理论家,又是杰出的批评家、翻译家。在中外文学史上,象茅盾这样集作家、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是不多见的。无怪乎有人称茅盾为中国的“别林斯基”。在翻译与介绍方面,茅盾不仅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外国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新的视角考察并探讨了茅盾对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理论建树与创作实践:他主张从传统文学与外国文学里提出“特质”以建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路向之一,以中外现实主义思想所整合的现代型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创作原则;《子夜》即是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所营造的艺术王国。由此说明,茅盾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宗师与巨匠。  相似文献   

12.
鲁迅曾说过:他开始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①.茅盾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开始写小说的凭借,还是以前读过的一些外国小说.”②不少评论者往往以此为据来说明他们创作伊始就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巨大影响,也往往以此为证来阐述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诞生的.捷克的著名学者普实克就是如此论证的:“中国新文学与其说是从旧的本土文学中吸取灵感,不如说是受到外国文学典范的启发.作家鲁迅的情况是最明显的例证.”③这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创作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当作家们运用自己所获取的生活材料创作时,浮现在他们脑海里的,绝不只是他们熟悉的素材,他们曾经读过的印象深刻的中外文学作品都会纷至沓来.在整个构思过程中,其布局谋篇、人物塑造、环境点染、表现手法的运用等诸方面,他们对这些作品的筛选、借鉴、吸收、融汇以至沿革、创新无疑都会于自己的艺术创造有所裨益.当然,有的是作家们所意识到的,而有的却是作家们所意识不到的.但是,作家们所意识不到的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往往是更为深层的意识活动,虽在作品中表现得不太明显,但似乎更为深刻得多.无论是直接明显的作用,或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都是创作中客观存在的.茅盾明显地看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是以文艺理论的创作步入文学领域的。象他那样既是文学理论家和创作家的人在现代文坛上并不多见。有人称茅盾是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别林斯基,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作为文艺理论家和作家的茅盾,特别是他二十年代的文学观对文艺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茅盾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文化背景 ,认为茅盾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时代条件和家庭影响使他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五四”时期的时代条件 ,为他以后的政治事业和文学事业的双重定位准备了条件。大革命失败后 ,茅盾走上文学道路既是历史的必然 ,又有时代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茅盾在“五四”前夕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列宁语)对自己文学生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表示崇敬之情。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就其中的一个侧面,探讨托尔斯泰对茅盾早期文学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茅盾早期的文学选择有过从"新浪漫主义"退回"自然主义"的变化。学界在论析其更换的原因时,缺乏从一种学理性内质———科学主义的视角进行探讨,所以未能完满地释解之。强调精确观察、科学实证、冷静解剖、客观叙述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与推崇科学的五四时代精神合拍,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导引有内在逻辑联系,从而成为"为人生的艺术"创造的基础,这是茅盾选择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原因;而胡适按科学进化理论所创立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也对此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动态,以相关学科的理论,论述了文学、语言、风格三者的关系,重点阐明了文学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出的关系,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研究历来存在的两种偏向,关于文学作品语言的本质特征以及对俄国形式主义者关于艺术语言的特征在于“陌生化”学说的评价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一、文学风格的渊源 (一)西方的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早在古希腊就已经登上了文学舞台。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就提到了文学风格。亚里士多德认为:“优良的风格必须清楚明白。因为事实说明,演说者的意义如果不能明白晓畅地传达出来,它就不能完成它的任务。风格还必须妥贴恰当,粗俗和过分的文雅都必须避免。而为了妥贴恰当,风格有时候也必须是缓和的,虽然它有时很高昂。一个作家,必须使他的艺术给人以自然的印象,而不是矫揉做作。”他在《诗学》中从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阐述了风格的美,“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  相似文献   

19.
论文作者基于对历来各种文学风格形态分类的研究,针对一些分类过繁或过简的情况,在广泛考察各种文学风格形态的基础上,提出将风格划分为“刚健与柔婉”、“浓丽与素朴”、“庄正与诙谐”、“含蓄与畅达”四对八种的主张。论文吸收以往风格分类学说的积极成果,注入现代审美意识,以翔实的材料和简明的叙述,科学地阐释了各种文学风格的特点,对文学鉴赏和理论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五四”的开放,使世纪之交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欧洲文艺思潮得以蜂拥而入。面对如此纷繁的流派和“主义”,不事文学的先驱者们固可览其大概,仅从文艺进化的视角和功利的需求作出某种宏观的选择和倡导;专事文学创作的人们亦可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或偏爱择一而从;唯有志在为新文学奠基的人才会有殊多“上下求索”之苦。鲁迅始而偏爱于积极浪漫主义,继而择定现实主义,终于融汇吐纳,在自己独创的“更高级的现实主义”上定位;郭沫若始则卷起浪漫主义的狂飙,继则经历了现实主义的长长的曲折,终则回归浪漫主义的定位,唯有茅盾虽一开始就选择了现实主义,但在横跨现、当西代的殊长的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