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广松涉编著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及相关著作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内在包含了两个充满张力的逻辑向度.第一种逻辑建立在“异化劳动”理论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私有制来阐释社会分工,从而在道义上批判分工;第二种逻辑则立足于现实社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以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为主线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有制形态的演进问题一直存有较大分歧,而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因而以文本为依据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形态演进的本真思想势在必行.从文本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以分工和分配为依据,将人类社会所有制形态演进描述为“部落所有制”形态、“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形态、中世纪“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态与现代“纯粹私有制”形态.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有一个复杂的历史推进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们以"现代私有制社会"来指认这一特殊的所有制社会形式,第一次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历史性发生.并且,此时在资产阶级社会批判中承担主要基础作用的范式是生产与分工.其中,奴役性分工批判取代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逻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人类历史的深邃视野解读分工,并以分工为线索,探究"个人"生成发展的轨迹,审视和反思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历史条件,以此去勘定和明确"个人"在现实社会历史中走向自由与解放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解读生产力、分工、共同体、分配正义等问题的重要视角。他们将人的能力看作生产力的内在维度,进而把历史看作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虚幻的共同体"以金钱评价个人能力,而"真正的共同体"以个人能力全面发展为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工导致个人能力差异,因而在分配领域,个人能力差异不应当引起占有和消费的差别。马克思的能力思想对中国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协调经济增长与公平正义、推进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探究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共同体是人的集合,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处于一定交往关系并不断发展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发展性出发,立足人的生存状况、社会交往形式以及所有制关系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现实进行了反思,揭示了市民社会中人与物的价值倒错、私有财产的二重性、分工的片面固化、自由平等人权的虚假本质.基于对市民社会从人本维度、辩证维度、生成维度到价值维度的批判,马克思将其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归宿指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指出消除强制分工的异己束缚、以社会所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外在依托.  相似文献   

8.
李忠华 《北方论丛》2015,(1):120-123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建构了科学系统的人学思想体系。在这一庞大的思想体系中,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相统一的人的存在论是其基础;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个人”与“类特征”相结合的人的本质论是其核心;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在共同体中“联合起来的个人”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促进人的全面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其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9.
朱志勇 《人文杂志》2006,1(4):27-30
马克思解析"历史之谜"的逻辑路径,可梳理为对资本主义的三重"追问"一问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是什么?二问异化劳动的根源是什么?三问分工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正是通过逐层递进的考问,马克思确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并孕育出了新社会的雏形.因此,在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研究中,我们不难找到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行终极反思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注的问题,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注的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试图说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分工与私有制所体现的是不同质的关系,因此在两者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后者与前者之间不存在一种逻辑上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揭示了资本主义民主虚伪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也多次批判了早期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呈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平等与政治上民主并存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剥削关系形成了一种权力关系,这种特定的经济形式下所决定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关系与资本主义所宣称的政治平等并行不悖。而且,这种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通过民主制的意识形态机器不断强化,使社会主体扮演着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形成的结构性权力压迫,列宁的阶级理论对于整合社会不同抗争群体,戳穿资本主义民主幻象,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7):34-40
科学技术与"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关键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意蕴。马克思联系人的本质看待科学技术的本质,积极肯定科学技术是历史性的革命力量,对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表现持肯定性评判。与此同时,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进行了现实的、具体的批判,这种批判思想渗透在其新世界观思想的形成与完善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全面、具体、现实地考察科学技术,这种批判既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批判,也是对工业文明人与科技关系的全面反思,这两方面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从文明形态视角揭示科技异化的根源,不是否定马克思科技异化的资本主义根源,而是从更深、更广的层面理解马克思的科技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家及其理论的虚幻性和颠倒性进行批判,指出意识形态家倒置一切的原因有二:其一,意识形态家的思维方式是唯心主义的观念论,观念和现实的关系被颠倒。其二,意识形态家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意识形态家所造就的意识形态幻象只有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才能被认识,只有在消灭分工的社会革命下才能消除。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出发,唯物主义地说明了异化或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因而,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分工理论中隐含着两条使人的生存状况异化的理论线索,一是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另一则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层面上的.这两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未被清楚地分开,但却是以后马克思这方面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基础,因而值得给予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马克思私有财产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认识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和发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体系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对国民经济学所涉及劳动、工资、资本、地租等经济要素进行分析和批判,揭示出一个重要的理论核心即劳动的异化现象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阐述了私有财产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定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在对其道德性批判的同时,也肯定了私有财产的历史价值。资本主义私有制为过渡到更高的社会形态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私有制的消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比之旧唯物主义的超越之处 ,并不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简单相加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 ,然后 ,把之运用到历史领域 ,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而是通过实践达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 ,唯物自然观与唯物历史观的统一。但我们也必须承认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还未彻底成熟 ,还停留在经验历史主义的水平 ,还缺失体现社会本质内容的线索。这些给我们以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关于整个世界一般本质的揭示 ?仅是揭示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一般基础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还是站在更高理论水平上的对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特定的历史情境的指认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 ,抑或是两者的辩证统一 ?  相似文献   

17.
对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把握,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当今仍然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判定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仍处于列宁所判定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代新形态,是新型帝国主义;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科学判断依然有效,并没有过时,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即新型帝国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其本性。  相似文献   

18.
在剖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之后,马克思作出了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的论断,但这一论断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劳动产品如何分配这个意义上作出的。如果从生产关系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意义上并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其他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来考察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从原生态意义上说,异化劳动不是私有财产的原因,恰恰相反,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结果。在私有制社会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青年恩格斯在现实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恩格斯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使他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理解更能切中资本主义的要害.青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革命民主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到1842年11月恩格斯离开普鲁士去英国为止,主要特征是力图将白尔尼和黑格尔的思想结合起来;第二,"跃进到英国",青年恩格斯开始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并转向共产主义,从1842年底为<莱茵报>撰稿开始到1843年底写作<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第三,对工业资本主义理论和现实的全面理解和批判,主要包括<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和后续的<英国状况>组文.可以说,对英国现实的批判性分析,为恩格斯提供了对工业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原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私有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私有制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思想理论是最严正、最科学的,至今仍是我们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经济的指南。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是他对私有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从拘泥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论,转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存在私有制论。毛泽东曾过急地主张“让资本主义绝种”,但实践又使他清醒认识到,只要社会需要,搞一点资本主义也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构成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私有制的思想和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